天天看點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很快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戰場,期間湧現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當提到抗日戰争,我們教科書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平型關大捷,它是指在抗日戰争中八路軍115師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并取得抗日首勝的戰鬥。

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進一步明确一點,在敵強我弱的情況,開展伏擊戰是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從戰役角度來看,八路軍在平型關的戰鬥是配合平型關主戰場的一場側後伏擊戰,殲滅日軍二十一旅團的一個辎重部隊,約1000人(數字有争議)。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戰鬥的主要經過是這樣的,9月25日清晨日軍辎重部隊沿着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向前線西進,約7時許進入八路軍115師的包圍圈,戰鬥随即打響。整場戰鬥曆時約6個小時,至下午13時戰鬥結束,八路軍總參戰兵力6000餘人(一說4000人),傷亡600餘人。

除了擊斃千餘人日軍外,八路軍摧毀汽車百餘輛、馬車200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1000餘支、軍馬50多匹,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從戰鬥過程來看,這确實是一場規模很大的伏擊戰,可為何一名日俘都沒有抓到呢?戰鬥結束後,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經驗》中專門就俘虜問題做了總結,“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複。”

對于沒有俘虜一名日軍這件事,3營排長田世恩也印象深刻。田世恩說:“激戰至下午3點,八路軍發起總攻。鬼子再也頂不住了,紛紛潰敗下去。這時槍聲稀了,喊聲也漸漸弱了,鬼子是在做最後的垂死掙紮。除一部突圍外,被包圍在溝裡公路上的日軍全部被擊斃,居然無一人被俘。”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日軍之是以不願意做俘虜,根本原因在于軍國主義影響。日軍認為,一旦做了俘虜就是對天皇最大的不忠,這比戰死還要恥辱。筆者早年獲得了一本二戰期間日軍的《戰陣訓》,這是日本軍部根據東條英機的要求編寫,是日軍必讀刊物,目的是強化日軍誓死效忠天皇。

《戰陣訓》裡明确寫道,“生不受虜囚之恥,甯死不留罪禍污名”,一旦沒有突圍的可能,就應該自殺向國民謝罪、向天皇效忠。筆者還注意到,《戰陣訓》的序言裡就對日軍做出嚴格要求,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6000人參加伏擊戰,為何沒抓到一個日軍俘虜?

“作為軍人活着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理當以忠孝赤誠之心勇往直前,雖死猶生。戰陣是以天皇的指令為基準,必須發揮皇軍的真髓,攻必取,戰必勝,将皇道遍布天下,使敵人仰望我天皇的威儀尊嚴而銘感處。”是以,平型關大捷八路軍未能俘虜日軍就不難了解了。

參考資料:《平型關戰鬥經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