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在1914年推出了一款新式貨币“銀元”,因為上面印制了袁世凱的頭像,又被稱為“袁大頭”,俗稱也叫“大洋”。大洋是由銀銅兩種材料制成,其中含銀6錢4分8厘,銀在制作材料裡占八成九,是真正的貴金屬貨币。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大洋在民國時期總共制造了7.5億枚,平均到當時4億中國人身上,每人分不到兩枚,可就是如此稀少的發行量卻讓大洋成了“保值之王”,一直到現在還有人熱衷于收藏。那麼就有人有疑問了,這一枚大洋在當時能買多少東西?

其實這大洋的價值也需要看年份和稀缺程度的,不同的曆史時期就有不一樣的購買力,在大洋價值最高的時候,一枚大洋就能夠一個人半個月的花銷,不值錢的時候也就僅僅能買半斤米。這時候就有疑問了,這大洋不是銀子麼?怎麼會隻夠買半袋米呢?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在1914年大洋發行初期,大洋還是非常穩定的貨币,因為屬于貴金屬貨币,當時不管是銀行、商鋪、洋行都對其十分認可。大洋也迅速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流貨币,銀行放貸、軍隊發饷都是發銀元,因為其他貨币不穩定,老百姓不認可。

在1914年一枚大洋以大米計算可以買30斤左右的大米,考慮到當時糧食價值都比今天要高,一枚大洋是相當于今天的450元至700元的。在此之後大洋是在一路貶值的,因為當時軍閥林立,很多人不按規定鑄造“假大洋”,導緻很多含銀量不足的大洋流通。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到了1917年,上海的一家人的支出是每月15塊,而當時的平均薪資是10塊大洋,一塊大洋可以買20斤大米左右,可見大洋的價值是貶值了不少。在民國時期,能掙錢最多的職業是教師、報社作家這些人。

在上海當巡警每個月工資是8塊大洋,而在北大當老師工資有300塊大洋,像北大的教授吳虞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依舊可以邀請胡适等人在北京王府井最高檔的飯店就餐,鮑魚、海參、鹿茸、魚翅應有盡有,一頓飯就吃了25塊大洋。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在當時也是高薪人才,魯迅當時每月的工資加稿費約有500大洋,工作一年之後魯迅就花了500大洋在北京買了一處四合院,可見其有錢程度。不過大洋的價值也發生過大跳水。

在1937年日本人全面侵華之後,戰火席卷了中原大地,當時的物價飛漲,大洋再多也買不了多少糧食。國民政府為了獲得更多資金購買武器彈藥也大發貨币,導緻中國社會通貨膨脹嚴重,一枚大洋也就隻能買半斤米了。

在民國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隻夠買半斤米

大洋是中國曆史上有着特殊意義的貨币,現在的人們也十分喜歡收藏它。大洋其實也有限量版和紀念币,有一版上有“L.GIORGT”字樣的貨币,這是意大利設計師魯爾治.喬治的紀念版,現在的價值約在200萬左右。今日話題:你家有收藏大洋嗎?價值多少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