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機制銀币,俗稱“銀圓”,是大陸近代金融體系中的一筆重彩。從接觸、仿效到自鑄,其作為中國貨币貼近世界的革新一步,曆滄桑韫色,曲折多舛而珍品疊出,老江南即為一例。
銀貴錢賤·近代貨币的覺醒自救
外國銀圓,自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民間稱之為“洋錢”、“番餅”等。及至晚清,得益于規格統一、制作精良的流通優勢,洋錢在中國境内廣泛流通,品種五花八門。因不識文字,百姓多按照其圖案特征稱呼。

墨西哥鷹洋
流通廣泛的洋錢之一
朕聞外夷洋錢,有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劍。
——道光九年,道光皇帝批奏
洋錢盛行,助長了資本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侵略與掠奪,并威脅到了本國貨币的流通使用。道光十三年(1833年),給事中孫蘭枝即上奏表:“地丁漕糧鹽課關稅及民間買賣,皆因錢賤銀昂,以緻商民交困。”
林則徐亦同樣注意到了這一問題,針對性提出了“建立本國的銀本位貨币制度,逐漸限制一切洋錢流通,設立機構,獨立自主開鑄銀币”等一系列币制改革的主張,但未能引起清廷的真正重視。
林則徐畫像·張之洞
光緒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887年2月16日),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拟以新法制造銀銅錢币,勘地建廠後将之命名為“廣東錢局”,并委托駐英國公使劉瑞芬代與伯明翰造币廠簽訂合同,購辦機器。
此批機器極大,歐洲各國,無有與比......——清末譯本《鑄錢工藝》卷三記載
喜敦造币廠素描圖
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工,廣東成為中國最早以專用造币機器設廠生産仿西式錢币的省份,廣東錢局遂為中國機制銀圓的搖籃。此後,諸多省份紛紛仿效設廠鑄造銀圓,其中既包括“江南省”。
廣東錢局素描圖
有名無實·江南省造的誕生之路
“江南省”是中國貨币上唯一注明産地但有名無實之省份。
所謂“江南省”,原為明代所屬應天府南京的南直隸。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地轄今江滬皖全境以及浙贛部分地區。康熙初年,改設為江南省。時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此後屢經調劃,江南省一分為二,即江蘇和安徽二省。
康熙四年·江南省全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制錢缺乏,不敷周轉,洋圓行銷,利權外溢”為由,上奏清廷設局自制銀圓,獲準。
次年,先行派遣劉世芳等前往湖北銀圓局學習造币技術,并開始招募勞工;又命桂崇慶勘地營建廠房,位于江甯(今南京)秦淮河畔的西水關雲台閘南岸。
民國時攝·南京西水關
因當時蘇州已有專鑄機制銅圓的造币廠,其銅圓均标明“江蘇省造”,為避免混淆,新廠遂命名為“江南鑄造銀圓制錢總局”,江司瑞為總辦。而此時距江南省建制撤銷已有二百餘年。
江南鑄造銀圓制錢總局
總局共設東西二廠,東廠鑄造銀圓,西廠專鑄制錢,裝置及銀銅币模均向伯明翰造币廠訂購。同年,東廠開始鑄造無紀年版“光緒元寶”銀圓,即“老江南”。
珍品現世·老江南現身三省春拍
江南廠經營時期,正是國家多事之秋,故經營不順、屢遭災禍,于1929年停辦。而其早年間鑄造的“老江南”銀圓,卻在曆史浮沉裡得以跻身大珍。
據著名錢币收藏大家耿愛德記載,老江南版别可分為齒邊和人字邊兩種。而在張璜1981年編著的《中國銀圓及銀兩币目錄》中則首次披露了光邊版銅質七錢二分樣币。直到1991年的一場古德曼專場拍賣會上,光邊老江南方首次亮相。
耿愛德丨張璜
據考證,江南龍銀皆由英國伯明翰造币廠制模。其中,老江南版背面龍紋有線圈,其他幹支紀年版則沒有。本次三省春拍,則有一枚江南省造老江南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币人字邊日省版現身。
Lot 0091 江南省造老江南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币人字邊日省
PCGS AU 58
五彩包漿,龍鱗清晰,狀态自然。
以及一枚江南省造老江南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币人字邊目省版。
Lot 0092 江南省造老江南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币人字邊目省
PCGS XF 45
原味包漿,狀态自然。
經百年風雨浸潤,老江南重回故土,現身南京三省春拍,不可不謂之緣分也。溯源曆史,民族飄搖;回顧當下,國泰民安。時空轉換,币雖是換了容顔,而傳承之心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