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傳奇劇是曆史題材電視劇類型演變的鮮活分支。其既有曆史真實的細膩鏡鑒,也融進個體傳奇故事的雙核續寫,追索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平衡,探尋“于史有征”的曆史邏輯與當代文化意識的雙重疊加,在面向市場與閱聽人互動中構築了曆史題材的新大陸。
《琅琊榜》《慶餘年》《山河月明》等一批曆史精品劇革故鼎新,激活了閱聽人審美接受度的階梯狀提升。近期在北京衛視熱播的《運河風流》是曆史傳奇類型範本的新表征,其以嚴肅的藝術筆觸填充曆史劇應有的内容含量同時,展現了深沉厚重的曆史情操。以小見大創作手法适用于内容樣态中,為曆史傳奇劇的文藝實踐積累了當代經驗。
小人物觀照大曆史
《運河風流》鋪設了“三大家族”為主體支點的人物關系網,徐徐展開各路人士“傳奇”命運。透過個體傳奇深度觀照了曆史之宏大變遷、中國近代民族譜系和現代社會本質。民國初年的風雲際會“濟甯三傑”黃子榮、宋魯生、楊春早所代表的官、商、儒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階層,三種不同的精神氣度和道德品質以及文人風骨,對應闡釋了剛正為官、信義經商、正氣治學的正向之道應何如,也縫合了階層、人性、信義的母題。
三大家族在三十年曆史縱線中的命運流衍,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地革命、抗日戰争作為宏觀鋪墊置入其中,不同階層人物身份轉換、命運抉擇之間的複雜博弈與玄妙對峙,在懸念疊進中制造了戲劇性。 從文雅學士到船幫老大、從各色官員到商賈名流,從江湖奇俠到草根英雄,曆經抗日烽火的思想洗禮和成長升華,各路人士同向而行扛起守護家園護衛民族的大旗。官、商、文、兵、 匪各路群像多元而歸一,回歸到大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英雄形象的傳奇塑造,進而闡釋了沒有小人物,隻有大誠大信、大真大是的境界情懷。
《運河風流》圍繞曆史真實展開藝術想象,以文本再度解構曆史,依托視聽形态實作曆史再映現。從“人視角”到“家視角”再到“國視角”,串起個體成長與家國族史的辯證交彙。甲午戰争後修鐵路、開礦山為國家圖自強興利而力行的路徑,鐵路事業的一度蓬勃發展。1912 年津浦鐵路開通途徑德州、濟南、兖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運河船運的使用頻率,運河沿岸經濟衰敗,本以辭官回鄉的黃子榮為一方百姓謀幸福再度擔任縣知事,公辦義學的楊春早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近代無數先賢試圖通過文化覺醒啟發民智、上下求索的側寫。
随着民族工業進步伴随而來的上層建築的劇烈瓦解,人物形象所折射的曆史嬗變也展現為民主意識和女性自我意識的開始覺醒。從濟甯縣城推行民選縣知事,聽取民意決策運河興修與否,展現了近代中國早期民主意識的覺醒,大衆對民主制度的渴求。
薩日娜飾演的黃老夫人,在丈夫去世後承襲家風祖訓,教育子女為官為人為子的正道,其當家大主母的女性主體地位和獨立姿态的生動描畫,将文本意涵指向了女性話語權的說服力,舊時性别權利的掘進在于打破傳統男權絕對主導的社會桎梏,謀求權利關系與生存狀态的新表達。
王媛可飾演的“一片雲”武藝超群、随性灑脫,經過戰争洗禮所淬煉的铿锵有力、大情大愛的精神鏡像,成為劇中一抹亮色。她們差別于當時社會語境中恪守倫理規的傳統女性形象,生動貼合現代新女性的内在氣質與審美追求,這一部分也切中了當代年輕閱聽人的審美訴求,構築了當代閱聽人的觀劇引力。
文化闡釋與地緣風物合流
近年來,電視劇作為大衆最喜聞樂見的文化表征實踐類型,自覺秉承文化創新先行者、先知者、先覺者和先倡者的重任和使命,将立意高遠、思想精深、内涵飽滿、文化沉思納入為品質精耕的應有之義。
《運河風流》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曆史文化資源給予現代反思,既有藝術創作銳度,也有文化闡釋深度。故事場域對焦到南臨微山且東轄曲阜的山東濟甯,再現北方水陸大碼頭曾經“南來北往貨船急,運河千年也難掩風流”的盛世圖景,對曆史潮流衍進中的文化遺産傳承價值給予當代回顧。
該劇創作立意根植運河與文化同源赓續、互嵌流動,生動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流動的文化需要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訓示精神。劇中大運河的社會功能不僅是各式人物的謀生載體,更是精神寄托的港灣及情感連接配接的紐帶。其存在與繁盛不僅僅是實體意義,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的流動載體,也是傳承中華文明曆史文化的重要辨別之一。鐵路興起與運河複修與否的母題,探尋了近代工業提速與傳統文化動态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從這點來看,《運河風流》的創作譜系以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及2035文化強國遠景綱要所明确的“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任務”為根本遵循。契合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四五”實施方案》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精神指引,以文藝實踐助力将大運河打造成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态帶、缤紛旅遊帶,形成“千年 運河”統一品牌,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标志。增強文化遺産傳承活力,彰顯千年曆史文化印記,增強文化自信,推進大陸新時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運河風流》民間風貌的地理呈示與風俗民情的文化闡釋,更顯孔孟之鄉的人文底色與地域韌性,彰顯了中國風韻。劇中為順應曆史大勢,濟甯幾大船幫組織解散的告别儀式,将祭河神、開族譜、剪魂等傍運河而居的古老文化風俗揉進平民叙事,構築了對民間船幫文化的當代凝望。透過該劇,也可見具有中國氣質的家國文化的闡釋印迹。《運河風流》将中國的民族精神的投射落點更精煉提取為一種“家庭的精神”,闡釋了倫理和親情凝聚成的家國 情懷是中國社會結構持續存在流進的根本底座。如宋氏家族在官商互助的“商訓”與“家訓”之間的最終抉擇,傳遞信義之本的代際堅守。面對外敵入侵,以家規祖訓為軸心建構一切護國力量抵禦外侮,“保衛國家即是家規祖訓”進而将家庭本位上升為民族本位。鞭辟入裡地傳遞了運河兩岸兒女追求民族團結、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也在沉郁頓挫的恢弘叙事中闡釋了正氣傳承、正義為本、正氣必勝的文化主題,信義之識為民族之望的曆史話語薪火相傳,展現了曆史正劇的内容指向,也映射了創作者的情感指向。
小場景對焦大叙事
場景造型是影視藝術創作理念的直覺投射。每一處場景的結建構構,都浸染着或隐含或鮮明的美學表達,也寓意着類型探索的符号所指。辯證來看,《運河風流》用創作丈量曆史,把握了“大寫意與強寫實”的創作美學理念,展現了“大事不拘、小事不虛”審美品格與藝術自覺。窺見其中,多運用沉郁樸素的鏡頭語言對焦現實環境,其中不乏以現代視角凝視曆史,探索将曆史符号具象落地,跳脫于機械複制和簡單縫合,側重場景重構以引申意涵,呈現中國近代社會的文化元素和社會風貌,于曆史劇類型主核中展現現實題材的創作筆法。
劇中民國大家族庭院場景的厚重與淡雅并置,以期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做場景烘托,展現對近代曆史的真實化複現。開篇民選縣知事事宜,當鐵路挺進濟甯城,鏡頭對位捕捉普通百姓與各界名流開眼見物難掩的震撼澎湃。這些場景叙事對焦中國鐵路興修史,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化程序的階段性掃描,彰顯對中國工業遺産的光輝曆史回顧。當鏡頭從風調雨順下的青色石碑順勢而下,橋底饑民難民如履皆是,寓意以民國初年山東濟甯縣城為縮影,折射新舊變動中中國大社會民生圖景,具有鮮明而強烈的視覺對比。穿插的諸多中近景再現一百年前運河兩岸的商業景象及漕運興衰,運河兒女英勇抗戰的場景複現展現了叙事風骨。
《運河風流》綻放熒屏,不同于影視快餐式作品,值得當代觀衆細細品位。其文本在大開大合的曆史厚重感中淺出現代輕盈感,營造曆史與現代的呼應共情,不難列入精良之作的序列。《運河風流》也構築了集萬千民族精神和文化印記于一體的蓄水池,以視聽形态“講史”引領觀衆“學史”,進而在曆史深度體認中“悟史”,在曆史縫隙中馳騁藝術想象,滿足了觀衆的審美期待。通過藝術價值開掘助推曆史影像文本價值次元的多重指代,拓展了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及傳播價值。
作者:司若系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宋欣欣系 CC-Smart 新 傳智庫研究員)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衛中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