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近年來,穿越作品大行其道,很多朋友經常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生活中。從現實來看,僅僅談溝通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看看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我們能用國語和他們交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然而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溝通的呢?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最早的國語是“雅言”,也就是俗稱的官話。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雅言,這個名稱最早見于《論語》。《論語 述而》篇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在讀《詩》《書》和作傧相贊禮的時候都說的是雅正之言。孔子在魯國講學,“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來自四面八方,彼此間語言、語音各不相同,是以孔子必須以雅言來講課,才能使聽者聽明白。

雅言形成于夏朝,發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從語言發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發端,它不僅為漢語言的統一、規範樹立了标尺,使漢語言的發展有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而且對提高漢民族的凝聚力、推進漢民族文明的程序都有着深刻的影響。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内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别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方言,是民族語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區人們使用的語言。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産生了方言。漢語方言又叫“地方話”。漢語方言形成主要跟地理因素相關,如江河湖泊、山嶺及交通要道;有的則與曆史因素有關,如移民、駐軍、行政區劃等。

秦滅六國以後,統一了文字,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書面語,即文言文。及至漢代,有了“通語”的名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當時的“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隋唐時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産生一種接近口語的書面語——白話。漢族長期用“文言”,其最初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上的,但後來與口語差距越來越遠,學習困難,使用人數很少。是以“白話”就産生發展了,并在宋元以後取得了書面語言的地位。同時又出現了用白話寫成的文學作品,如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等。四大名著這些文學作品的流傳,雖其中語言或多或少帶地方色彩,但總的來說,基本上都屬于北方話,這大大促進了北方話在全國的推廣。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用“官話”來指稱一些官員們特有的話語系統,最早是從清朝雍正皇帝時開始流傳的。雍正六年,有批廣東、福建籍的地方官員被召見,但南方官員的粵語和閩語顯然令這位皇帝無從适應,在聽完一番冗長的彙報之後,雍正皇帝依然一無所知。這位皇帝敏銳地發現,如果這些官員下放到各地去治理民政,老百姓連語言都聽不懂,更加談不上治理。

此外,上下級官吏互相之間聽不懂,也為那些胥吏從中作弊提供了無數機會。于是,雍正皇帝頒布規定:生童舉監,要在八年内學會“官話”,否則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做官問案,不準用鄉音土語。自此之後,操有各地方言餘音的“官話”成為官場上一道獨特的景觀。而普通群眾也将官員們這種獨特的話語系統稱為“打官腔”。開始,這種話隻能在官場使用,是以稱“官話”。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适了,民國初年又有了一個新名:國語。

近代的“國語”一詞,是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他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國語”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國語”的名稱,而且明确地給“國語”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是以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不采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淩駕于國内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國語。

【文化分享】古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是怎樣演變成“國語”的?

1956年,國務院發出關于推廣國語的訓示,把國語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文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文法三個方面明确規定了國語的标準,使得國語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

其中,“國語”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國語”一詞開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廣泛應用。國語的文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并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目前,國語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準。

幾十年來,國語的推廣效果顯著。全國能夠聽懂、會說國語的人越來越多,媒體上的國語品質也越來越高。當然,推廣國語不等于消除方言。保護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一向是國家推廣國語的重要原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