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占了國民七成多,官方語言卻不是漢語,而是英語,這事兒聽起來就挺反常的。
背後的推手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他頂着華人社群的反對,甚至放出狠話:“你們要華語做主,就先把我打倒。”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新加坡的文化根被砍了,還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選擇?
李光耀的早年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在新加坡,家裡是早年從中國廣東梅州移民過來的華人。
他爸李進坤開個小商店,賣點雜貨,媽蔡認娘管家裡的事,日子過得不算富裕,但也平穩。他是老大,從小就被家裡寄予厚望。
1930年代,他進了新加坡有名的萊佛士書院讀書,這學校是英式教育,成績一直拔尖,英語說得溜得不行,數學也不賴。
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他的學業被打斷。那幾年不好過,他在黑市賣過東西,還給日本宣傳部門幹過活,翻譯英文檔案。
這段日子讓他見識到亂世裡語言有多重要,也讓他開始琢磨一個小地方怎麼才能站穩腳跟。戰後,1946年,他湊了錢去英國留學,先在倫敦經濟學院待了會兒,後來轉到劍橋大學學法律。
1949年,他拿了個雙重一等榮譽學位畢業,成績是頂尖的。
1950年,他回新加坡,娶了同學柯玉芝,開始幹律師,專門幫工會和勞工打官司,挺接地氣。
1954年,他跟幾個朋友搞了個人民行動黨,想把新加坡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弄出來。1955年,他當上立法議員,開始跟各種勢力拉扯,争取自治。
1959年,英國松口讓新加坡自治選舉,人民行動黨赢了,他36歲就當上總理。那時候的新加坡啥樣?街頭破破爛爛,失業一堆,種族關系還亂七八糟,他知道要幹點大事。
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想借着這個擺脫殖民地身份。
可惜沒兩年,種族問題和政治分歧搞得大家過不下去。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把新加坡踢出去,被迫獨立。那天李光耀上電視,說這是他最難受的時候。
獨立後的新加坡就是個小破島,581平方公裡,200萬人,75%是華人,15%馬來人,10%印度人和其他族裔,沒水沒資源,日子不好過。
廢除漢語的抉擇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得想辦法讓這個小島活下去。
當時75%的人是華人,街上說粵語、福建話、國語的到處都是,店鋪招牌全是漢字,照理說漢語當官方語言挺自然的。
可他偏不幹,1966年的時候拍闆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漢語的主導地位沒了。中華總商會帶着一堆人去總理府請願,說漢語是咱們的根,不能扔。
李光耀直接怼回去:“你們要華語,可以,先把我打倒。”這話硬得不行,但背後有他的算盤。
第一,地理位置。 新加坡夾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中間,這倆鄰居都說馬來語,周邊環境挺微妙。它還靠着馬六甲海峽,這地方是貿易大動脈,想賺錢就得跟世界做生意。
李光耀覺得,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英國殖民留下的這點遺産得用起來。
第二,種族問題。 1964年新加坡鬧過種族騷亂,馬來人和華人打得頭破血流,死傷不少。
李光耀看得很清楚,要是漢語當老大,馬來人和印度人肯定覺得自己被擠一邊去了,社會早晚得出大事兒。英語不一樣,它誰也不偏,能把不同族群拉一塊。
第三,經濟要吃飯。
1965年新加坡窮得要命,個人所得不到500美元,失業率14%,街上晃蕩的全是沒活幹的人。李光耀明白,要翻身就得拉外資,建工廠,搞貿易。
跨國公司誰會為了學漢語來你這兒投資?英語是硬通貨,沒英語,連門都敲不開。
怎麼推的?
1966年開始,英語政策全面鋪開。學校裡漢語課本收起來,換成英語教材,老師得趕緊學英文教課。政府檔案全改成英文,公務員加班加點翻檔案。
街頭招牌也從漢字變成字母,華人看了心裡不是滋味。1967年,牛車水有人上街抗議,喊着要保衛漢語,還燒了點東西,警察用水龍一沖,事兒才平下來。
李光耀态度很硬,有人罵他背叛華人,他說:“我在幹對新加坡好的事。”
不過他也沒完全不管華人情緒,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還是官方語言,學校搞雙語教育,讓學生學英語再加母語。他解釋說:“英語是工具,文化是根,别搞混了。”
華人社群不幹啊,覺得這是在割自己的根。中華總商會帶頭鬧了好幾次,有人私下聚一塊兒罵李光耀“賣祖宗”。
還有學校不服,比如1968年有華校不肯用英語教課,政府直接關了它,學生都沒地兒上課。這事兒搞得挺僵,但李光耀不松口,說不聽話就沒得談。
新加坡的騰飛
英語政策推下去後,新加坡真就起了變化。
1970年代,濱海灣碼頭忙起來了,貨輪一艘接一艘,裝的全是往全球跑的貨。裕廊工業區工廠冒出來,美國、歐洲的公司都來投資。
1971年英國撤軍,李光耀把軍基地改成商業區,招商引資更狠了。1970年人均GDP到943美元,1980年破5000美元,1990年到1.4萬美元。這速度跟坐火箭似的,愣是把新加坡從窮鬼變成了亞洲有錢人。
英語在學校裡當主角後,孩子們不管是華人、馬來人還是印度人,都得學英語,操場上叽叽喳喳全是英文。街上招牌還是有漢字,但英文更多,老闆招呼客人都帶點英語味。
種族沖突少了,1969年後就沒啥大亂子,大家慢慢能一塊兒混了。
1990年11月28日,李光耀不當總理了,改當内閣資政,繼續給國家出主意。2011年5月14日,他徹底退出政壇。
2015年3月23日,他因為肺炎去世,91歲。那天新加坡下雨,國旗降一半,好幾萬人送他。他走後,新加坡已經是高樓林立,港口忙得不行,成了亞洲的明星。
他在《李光耀觀天下》裡寫:“英語讓我們跟世界接上軌,這是新加坡的命脈。”這政策當年挨了不少罵,可後來大家提起他,更多是佩服。一個硬漢,帶着小島從絕境裡殺出來的家夥。
為啥這事有争議?
英語政策讓新加坡跟世界接軌了,經濟騰飛,種族關系穩了。從一個小破島到金融中心,50年翻身仗打得漂亮。英語這工具用得值,跨國公司來了,貿易順了,個人所得蹭蹭漲。
華人社群覺得文化根被削了。
75%的人是華人,漢語卻不是主語言,很多人心裡不平衡。雙語教育雖然留了母語,但英語當老大,漢語地位還是低了點。有些老一輩覺得,新加坡華人身份淡了,文化傳承斷了線。
李光耀心裡門清,新加坡要活下去就得現實點。小國沒資本講情懷,生存第一。他選英語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它能救命。他也盡量保住母語,但優先級肯定是國家利益。
1965年:人均GDP 480美元,失業率14%,75%華人;1990年:人均GDP 1.4萬美元,失業率不到2%,經濟靠制造業和金融。
2015年:人均GDP 5.5萬美元,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這數字說明啥?英語政策确實給新加坡插了翅膀,經濟起飛不是吹的。
香港當年也是英國殖民地,英語重要,但粵語一直是主打,回歸後國語也上來了;新加坡這路子獨一份,完全把英語捧上台,漢語退後站。
為啥不一樣?香港有中國靠着,新加坡啥也沒有,隻能靠自己闖,李光耀這招是賭一把,結果是賭赢了。
2015年李光耀走後,新加坡的港口還是全球最忙之一,高樓更多,國際化更狠。不過也有聲音說,年輕一代華人母語水準下降,文化認同感弱了。政府還在推雙語,但英語的主地位沒動搖。
結語
李光耀廢漢語,是文化讓步還是生存智慧?不好一刀切地說。
他當年頂着壓力選英語,換來新加坡的崛起,這功勞跑不了。可華人社群的怨氣也不是沒道理,文化根被壓下去,誰心裡都不好受。
參考資料:
1、新加坡總理強調提升中文教育: 雙語能與東西方國家 都打好交道 第一财經 2024年08月21日
2、李光耀:漢語絕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 留學 》 2015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