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海外華人占比最高的一個國家,華人占比超過了其總人口的70%。新加坡大部分人說漢語,為何1965年獨立時,新加坡要選擇舍棄母語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很明顯的劣勢。
新加坡是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的一個島國,由新加坡島和附近的63個小島組成,面積隻有735平方公裡,相當于大陸一個縣的面積。新加坡距離大陸廣東2300多公裡。
大陸百姓移民新加坡的曆史,始于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将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建文帝繼位後,覺得藩王尾大不掉,威脅到了皇權,就急不可耐地開始削藩。建文帝一年時間,廢除了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5位藩王,這引發了藩王的不滿。1399年,朱允炆準備對燕王朱棣動手時,他不願束手就擒,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了,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用了4年時間,擊敗朱允炆,奪取了他的江山。不過,朱棣攻破南京城時,建文帝神秘失蹤了。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存在多種說法,這讓朱棣始終難以心安,他派胡濙走訪各地,秘密尋找建文帝的同時,又派心腹太監鄭和率領一支多達2.7萬人的艦隊,前往西洋尋找建文帝。
鄭和一生共7次下西洋,朱棣時期6次,朱瞻基時期1次。鄭和去世後,因為勞民傷财,耗費巨大,朱瞻基叫停了下西洋活動。鄭和下西洋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但是他去了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開辟了海上航線,促進了大明和東南亞各國的外交以及經貿往來。在此期間,大陸有大量的商人前往東南亞各國經商,甚至還有不少人移民到新加坡等地定居。
清末年間到民國時期,大陸由于戰亂等原因導緻百姓窮苦,出現了闖關東、下南洋等人口遷徙活動。東南等沿海地區的百姓,為了讨生活和躲避戰亂,紛紛移民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居住。
據統計,這一時期大陸下南洋的百姓,多達數百萬之衆。與此同時,19世紀英國殖民新加坡後,為了解決新加坡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又從大陸引進了不少勞工。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相繼獨立了,但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排華問題,又讓大量華人遷移到新加坡定居。
這3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讓新加坡變成了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
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之後,英國元氣大傷,沒有能力控制各地的殖民地了。與此同時,各殖民地百姓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了,他們紛紛要求獨立,這導緻英國建立的龐大殖民帝國在二戰後土崩瓦解了。1959年,英國給了新加坡自治的權力,讓他變成了英國的自由邦。
1957年,馬來西亞擺脫英國的控制而獨立了。1961年,馬來西亞首任首相東古·阿蔔杜勒·拉赫曼提出了“馬來西亞計劃”,想要建立一個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等地的大馬來西亞。1963年,在馬來西亞的推動下,新加坡和馬來亞、沙巴、砂拉越組建了馬來西亞聯邦。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讓馬來西亞的華人增長至1000多萬,華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43%。
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大民族,占比高達47%。華人勤奮聰明,控制着馬來西亞的經濟命脈,馬來人控制着馬來西亞的政府。馬來西亞一直堅持馬來人至上,他們要求由馬來人掌控馬來西亞,無法接受華人掌控馬來西亞政府。新加坡的加入導緻馬來西亞的華人數量暴增,這引發了馬來人的恐慌,他們害怕華人掌控馬來西亞政府,進而也導緻馬來人讨厭起了新加坡。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不但沒有獲得他想要的補助,反而每年還要向馬來西亞上交高額的稅收,這讓新加坡對馬來西亞也愈加不滿了起來,最終1956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選擇分道揚镳。
新加坡獨立後,如何發展就成了擺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面前的一道難題。新加坡就是一個隻有700多公裡的彈丸之地,沒有資源,沒有産業,甚至人口都很少,靠内向經濟很難發展起來。
好在新加坡是個老天爺願意賞飯吃的國家。新加坡國家雖然很小,但是地理位置極佳,扼守着“亞洲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每天有大量商船來往于馬六甲海峽,這非常便于發展外向型經濟。
為了防止馬六甲海峽被馬來西亞等國搶走,李光耀選擇抱美國大腿,要求美軍在新加坡駐軍,保障了新加坡的安全和穩定。同時,新加坡百姓雖然大部分是華人,母語是漢語,但漢語主要是中國人在使用,不利于新加坡發展國際貿易,這讓李光耀下定決心放棄漢語,全民學習英語。
為何要放棄漢語?李光耀在自己的書中做過解釋,他說漢語不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是因為漢語不是當時的國際主流語種,無法給新加坡對外貿易帶來好處,要發展經濟,隻能學習英語。
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通過發展自己的工業、金融業,以及給馬六甲海峽過往船隻提供各類服務業,成為了和南韓、香港、台灣并列的亞洲四小龍之一。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起來後,新加坡開始了雙語教育,讓學生學習漢語,但英語依舊是新加坡主流語言。
現如今的新加坡,是人均GDP超過7萬美元的亞洲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擁有着非常完善的福利政策。同時,在中美競争加劇的今天,新加坡沒有選邊站,展現了小國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