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历史传奇剧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演变的鲜活分支。其既有历史真实的细腻镜鉴,也融进个体传奇故事的双核续写,追索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平衡,探寻“于史有征”的历史逻辑与当代文化意识的双重叠加,在面向市场与受众互动中构筑了历史题材的新大陆。

《琅琊榜》《庆余年》《山河月明》等一批历史精品剧革故鼎新,激活了受众审美接受度的阶梯状提升。近期在北京卫视热播的《运河风流》是历史传奇类型范本的新表征,其以严肃的艺术笔触填充历史剧应有的内容含量同时,体现了深沉厚重的历史情操。以小见大创作手法适用于内容样态中,为历史传奇剧的文艺实践积累了当代经验。

小人物观照大历史

《运河风流》铺设了“三大家族”为主体支点的人物关系网,徐徐展开各路人士“传奇”命运。透过个体传奇深度观照了历史之宏大变迁、中国近代民族谱系和现代社会本质。民国初年的风云际会“济宁三杰”黄子荣、宋鲁生、杨春早所代表的官、商、儒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阶层,三种不同的精神气度和道德品质以及文人风骨,对应阐释了刚正为官、信义经商、正气治学的正向之道应何如,也缝合了阶层、人性、信义的母题。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三大家族在三十年历史纵线中的命运流衍,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作为宏观铺垫置入其中,不同阶层人物身份转换、命运抉择之间的复杂博弈与玄妙对峙,在悬念叠进中制造了戏剧性。 从文雅学士到船帮老大、从各色官员到商贾名流,从江湖奇侠到草根英雄,历经抗日烽火的思想洗礼和成长升华,各路人士同向而行扛起守护家园护卫民族的大旗。官、商、文、兵、 匪各路群像多元而归一,回归到大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英雄形象的传奇塑造,从而阐释了没有小人物,只有大诚大信、大真大是的境界情怀。

《运河风流》围绕历史真实展开艺术想象,以文本再度解构历史,依托视听形态实现历史再映现。从“人视角”到“家视角”再到“国视角”,串起个体成长与家国族史的辩证交汇。甲午战争后修铁路、开矿山为国家图自强兴利而力行的路径,铁路事业的一度蓬勃发展。1912 年津浦铁路开通途径德州、济南、兖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河船运的使用频率,运河沿岸经济衰败,本以辞官回乡的黄子荣为一方百姓谋幸福再度担任县知事,公办义学的杨春早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近代无数先贤试图通过文化觉醒启发民智、上下求索的侧写。

随着民族工业进步伴随而来的上层建筑的剧烈瓦解,人物形象所折射的历史嬗变也体现为民主意识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从济宁县城推行民选县知事,听取民意决策运河兴修与否,体现了近代中国早期民主意识的觉醒,大众对民主制度的渴求。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萨日娜饰演的黄老夫人,在丈夫去世后承袭家风祖训,教育子女为官为人为子的正道,其当家大主母的女性主体地位和独立姿态的生动描画,将文本意涵指向了女性话语权的说服力,旧时性别权利的掘进在于打破传统男权绝对主导的社会桎梏,谋求权利关系与生存状态的新表达。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王媛可饰演的“一片云”武艺超群、随性洒脱,经过战争洗礼所淬炼的铿锵有力、大情大爱的精神镜像,成为剧中一抹亮色。她们区别于当时社会语境中恪守伦理规的传统女性形象,生动贴合现代新女性的内在气质与审美追求,这一部分也切中了当代年轻受众的审美诉求,构筑了当代受众的观剧引力。

文化阐释与地缘风物合流

近年来,电视剧作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表征实践类型,自觉秉承文化创新先行者、先知者、先觉者和先倡者的重任和使命,将立意高远、思想精深、内涵饱满、文化沉思纳入为品质精耕的应有之义。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运河风流》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给予现代反思,既有艺术创作锐度,也有文化阐释深度。故事场域对焦到南临微山且东辖曲阜的山东济宁,再现北方水陆大码头曾经“南来北往货船急,运河千年也难掩风流”的盛世图景,对历史潮流衍进中的文化遗产传承价值给予当代回顾。

该剧创作立意根植运河与文化同源赓续、互嵌流动,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流动的文化需要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剧中大运河的社会功能不仅是各式人物的谋生载体,更是精神寄托的港湾及情感连接的纽带。其存在与繁盛不仅仅是物理意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的流动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铁路兴起与运河复修与否的母题,探寻了近代工业提速与传统文化动态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从这点来看,《运河风流》的创作谱系以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及2035文化强国远景纲要所明确的“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任务”为根本遵循。契合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精神指引,以文艺实践助力将大运河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形成“千年 运河”统一品牌,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彰显千年历史文化印记,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大陆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运河风流》民间风貌的地理呈示与风俗民情的文化阐释,更显孔孟之乡的人文底色与地域韧性,彰显了中国风韵。剧中为顺应历史大势,济宁几大船帮组织解散的告别仪式,将祭河神、开族谱、剪魂等傍运河而居的古老文化风俗揉进平民叙事,构筑了对民间船帮文化的当代凝望。透过该剧,也可见具有中国气质的家国文化的阐释印迹。《运河风流》将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投射落点更精炼提取为一种“家庭的精神”,阐释了伦理和亲情凝聚成的家国 情怀是中国社会结构持续存在流进的根本底座。如宋氏家族在官商互助的“商训”与“家训”之间的最终抉择,传递信义之本的代际坚守。面对外敌入侵,以家规祖训为轴心建构一切护国力量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即是家规祖训”进而将家庭本位上升为民族本位。鞭辟入里地传递了运河两岸儿女追求民族团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也在沉郁顿挫的恢弘叙事中阐释了正气传承、正义为本、正气必胜的文化主题,信义之识为民族之望的历史话语薪火相传,体现了历史正剧的内容指向,也映射了创作者的情感指向。

小场景对焦大叙事

场景造型是影视艺术创作理念的直观投射。每一处场景的结构建构,都浸染着或隐含或鲜明的美学表达,也寓意着类型探索的符号所指。辩证来看,《运河风流》用创作丈量历史,把握了“大写意与强写实”的创作美学理念,体现了“大事不拘、小事不虚”审美品格与艺术自觉。窥见其中,多运用沉郁朴素的镜头语言对焦现实环境,其中不乏以现代视角凝视历史,探索将历史符号具象落地,跳脱于机械复制和简单缝合,侧重场景重构以引申意涵,呈现中国近代社会的文化元素和社会风貌,于历史剧类型主核中体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笔法。

"Canal Flow": legendary histor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qual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剧中民国大家族庭院场景的厚重与淡雅并置,以期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做场景烘托,展现对近代历史的真实化复现。开篇民选县知事事宜,当铁路挺进济宁城,镜头对位捕捉普通百姓与各界名流开眼见物难掩的震撼澎湃。这些场景叙事对焦中国铁路兴修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扫描,彰显对中国工业遗产的光辉历史回顾。当镜头从风调雨顺下的青色石碑顺势而下,桥底饥民难民如履皆是,寓意以民国初年山东济宁县城为缩影,折射新旧变动中中国大社会民生图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对比。穿插的诸多中近景再现一百年前运河两岸的商业景象及漕运兴衰,运河儿女英勇抗战的场景复现体现了叙事风骨。

《运河风流》绽放荧屏,不同于影视快餐式作品,值得当代观众细细品位。其文本在大开大合的历史厚重感中浅出现代轻盈感,营造历史与现代的呼应共情,不难列入精良之作的序列。《运河风流》也构筑了集万千民族精神和文化印记于一体的蓄水池,以视听形态“讲史”引领观众“学史”,进而在历史深度体认中“悟史”,在历史缝隙中驰骋艺术想象,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通过艺术价值开掘助推历史影像文本价值维度的多重指代,拓展了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传播价值。

作者:司若系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欣欣系 CC-Smart 新 传智库研究员)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