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考慮到周末大家都挺累的,今天就不分享幹貨了。

海澱區國小今天也考完了。光天化日的,冒出一大群平時隻能一早一晚見到的孩子,玩得可瘋了,都上樹了……

今天你們也放松下,聽我八卦自己的經曆,就從樹開始吧——講講上海的“梧桐區”、也就是上海浦西市中心。

上周我跑去看了一部《愛情神話》,雖然,這部電影裡既并沒有純粹的愛情,也沒有偉大的神話,但是真的很好看呀:

中年人的平衡和算計,上海人“拎得清”的分寸感,麻辣犀利不落俗套的對話,一個個既搞笑又很真實的梗。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随便舉兩個例子:

李小姐前夫是英國人,女兒長了張洋人面孔,在上海上國際學校,英語卻考不及格,每周還得去上校外的英語補習班。

老白的媽媽,聽到老白在和李小姐談戀愛,緊張得跑了好幾趟公證處咨詢,讓老白二婚前務必辦個公證,把梧桐區的房産先過戶給自己的孫子(老白和他前妻生的兒子)……

電影還喚起我對上海梧桐區的記憶——老洋房、窄窄适合散步的街道、畫廊、咖啡店、裝束和妝容都極其精緻的女子……随便取個景,就是一幅水粉畫。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每當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總會猶豫一下,然後說出一個啰嗦的答案:

“我4歲前在浙江義烏,國小在上海,中學在杭州,大學和工作在北京……”

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算哪裡的了!

小時候,我住在上海外婆家,是在徐家彙和萬體館之間——梧桐區的邊緣地帶。

現在上海的網紅梧桐區是安福路、武康路、“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但十幾二十前,最潮的馬路,還數靠近徐家彙的的華山路、衡山路、東平路……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外婆6年前去世,享年94。外婆生前,每年我都會帶着花生回上海,看他的太外婆。

然後順便在梧桐區轉轉,比如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我們就經常進去玩。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興緻高漲時,我還會用生疏了30年蹩腳的上海話買東西。隻是這幾年,大多數店員都不說上海話了,現在的小孩也都不會說上海話了。《愛情神話》裡,除了李小姐的混血女兒,其他年輕人包括老白土生土長的上海兒子都隻講國語。

我聯考報志願時,沒報上海而是報了北京的學校,出于一個孩子氣的想法:上海我住過9年,而北京我沒去過,而且我媽媽上的也是北京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當時叫北京工業學院)。

這個志願改變了我的人生,後來的事你們都知道了,我成了一個樸素的海澱媽媽,而不是精緻的徐彙媽媽。

自從紮根北京,每一次重回上海,每一次都像鄉下人進城,看到啥都“哇塞”,也太時髦了吧!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按理說帝都和魔都并駕齊驅,不存在任何鄙視鍊,然而在精緻程度上,真的隔着一條馬裡亞納海溝。

在上海,擦肩而過的人每一個都在提醒我,自己是不是活得太粗糙太随便?在北京,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Overdress ( 過度裝扮 ),其他我什麼都不care。

在上海,我不敢素顔出門,穿着球鞋都不好意思走進K11和iapm;在北京,我不敢穿着高跟鞋去接孩子——實在太紮眼。

感覺自己到上海,不是去訪親友倒是像去進修的——學習時尚,學習精緻。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北京,可能唯一有點像上海的地方,就是朝陽的三裡屯和國貿了,隻是在那裡也沒人注意你穿着什麼衣服拿着什麼包包。

海澱區,時尚度又和朝陽區差了好幾個級别。上世紀90年代感的街道,樸實的紅磚牆住宅,中關村最豪華的商場是領展——原先叫歐美彙,這名字顯然和海澱實在不搭是以改掉了,裡面人氣最高的服裝店是優衣庫。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隻是海澱區很魔幻。

那些80年代甚至60年代的老破小小區,有可能名字就冠着一個中國科學院;

和你擦肩而過拎着一顆大白菜的,有可能是一個博士甚至院士;

穿着優衣庫格子襯衫騎着共享單車再搭地鐵的,有可能是科技公司總裁或領軍人才……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海澱區,有一件事你絕對不能做,那就是——以貌取人;海澱區,也是全中國最配得上這句詩的——萬人如海一身藏。

還有一件事也很魔幻,也讓我無奈,那就是海澱區什麼都貴,甚至比上海梧桐區都貴。

離春節一個月,小時工就漲價了,80元一個小時;一把康乃馨30元,玫瑰論支賣,一枝10元——不是情人節也不是聖誕節,就是在平時。是以我在曬圖時,别說我插花技術不行,而是北京的鮮花太貴,買點洋氣的品種就要超100了,舍不得。

至于房價和房租,海澱和西城一樣,更是冠絕京城。

學區房經過一頓爆錘,2021年夏天,中關村學區房到了這兩年的低點,一平米降了兩三萬。這才過半年,最近又漲了。昨天,我聽到一個戲劇性的故事,來自清華的“水木社群”。

一個部落客分享,自己在2021年初市場火熱時,賣掉科育小區(對應中關村一國小區)65.88平米兩居,12月份又買回同戶型(說碰到了急需現金周轉的賣家),隻花了680萬,一來一回,淨賺300萬元。這還沒算上這個月又漲回一百來萬的浮盈。

在“房住不炒”和“雙減”兩重打壓下,這樣的人當然屬于很少數,現在買學區房的,絕大多數都是真正的剛需——孩子急着入學的。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記得有人說過,哪個城市的學區房比CBD的豪宅貴很多,能夠說明一個問題,這個城市的家長特别注重教育(我還覺得,這也說明這個城市具備真正稱得上優秀的教育資源,這樣才值得入手)。

北京的家長,海澱的家長,真的特别注重教育,即使是多校劃片,不見得一定能上中關村一小,但是隻要還存在這個機率,就舍得下手。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即使是像我這樣,沒買學區房的,為了孩子讀書近,也和我那些孩子在海澱讀書的朋友一樣,在海澱租個房——一套50多平的老破小,房子裡什麼都沒有,還要一萬塊一個月。

更誇張的是,還要和兩個媽媽PK才搶得到,最後是因為花生是上中學,而其他兩個是國小低年級,房東覺得我們會對保護住房更有利,這才選擇了我。

其實,從我的觀察和了解來看,在教育孩子上,北京海澱并不比上海梧桐區更雞血,隻是上海人比較低調而已,都是自己悄悄“雞”。學習的難度,上海也一點不比北京弱。我一個朋友從上海搬到北京,女兒從徐彙區前三的民辦國中,轉到海澱六小強,第一次考試,居然說,這也太容易了吧……

隻是比較悲催的是,北京家長的議價能力卻遠遠比不了上海家長。朋友搬過來發現什麼都貴,小時工鮮花這些都不是剛需,大頭是補習費、一對一、鋼琴老師,比起上海至少貴上30%。

或許,這也不是北京家長不會砍價,北京的購買力即使和上海比,也是深不可測,整個市場就這麼被擡高了。隻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家長,就比較慘。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到了我這個歲數,作為一個中年老母親,已經不像年輕時那麼憤青,早已學會了一件事: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城市,都變得越來越心平氣和,少挑毛病,多看優點。

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你覺得孩子太調皮,他至少思路活躍精力旺盛;你覺得孩子不聽話,這也說明他很有主見。

每一種性格都是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一個缺點,其實也是一個優點。

也不存在完美的城市。你可以說北京粗糙,也可以說北京包容大氣;你可以說北京壓力山大,也可以說北京适合做事、催人奮進。

你的感受取決于你的心态。

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幸運,生活過的幾個城市,已經是公認的中國最好的幾個城市之一。我沒什麼好抱怨的,北京我很喜歡,上海我非常中意,杭州是我的大愛,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優點。

從上海梧桐區到北京海澱區,我是不是和精緻無緣了?

在每個城市度過的歲月,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城市,也豐富了我的人生。

就像哲學家羅素說的,需知參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