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考虑到周末大家都挺累的,今天就不分享干货了。

海淀区小学今天也考完了。光天化日的,冒出一大群平时只能一早一晚见到的孩子,玩得可疯了,都上树了……

今天你们也放松下,听我八卦自己的经历,就从树开始吧——讲讲上海的“梧桐区”、也就是上海浦西市中心。

上周我跑去看了一部《爱情神话》,虽然,这部电影里既并没有纯粹的爱情,也没有伟大的神话,但是真的很好看呀:

中年人的平衡和算计,上海人“拎得清”的分寸感,麻辣犀利不落俗套的对话,一个个既搞笑又很真实的梗。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随便举两个例子:

李小姐前夫是英国人,女儿长了张洋人面孔,在上海上国际学校,英语却考不及格,每周还得去上校外的英语补习班。

老白的妈妈,听到老白在和李小姐谈恋爱,紧张得跑了好几趟公证处咨询,让老白二婚前务必办个公证,把梧桐区的房产先过户给自己的孙子(老白和他前妻生的儿子)……

电影还唤起我对上海梧桐区的记忆——老洋房、窄窄适合散步的街道、画廊、咖啡店、装束和妆容都极其精致的女子……随便取个景,就是一幅水粉画。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每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总会犹豫一下,然后说出一个啰嗦的答案:

“我4岁前在浙江义乌,小学在上海,中学在杭州,大学和工作在北京……”

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算哪里的了!

小时候,我住在上海外婆家,是在徐家汇和万体馆之间——梧桐区的边缘地带。

现在上海的网红梧桐区是安福路、武康路、“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但十几二十前,最潮的马路,还数靠近徐家汇的的华山路、衡山路、东平路……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外婆6年前去世,享年94。外婆生前,每年我都会带着花生回上海,看他的太外婆。

然后顺便在梧桐区转转,比如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我们就经常进去玩。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兴致高涨时,我还会用生疏了30年蹩脚的上海话买东西。只是这几年,大多数店员都不说上海话了,现在的小孩也都不会说上海话了。《爱情神话》里,除了李小姐的混血女儿,其他年轻人包括老白土生土长的上海儿子都只讲普通话。

我高考报志愿时,没报上海而是报了北京的学校,出于一个孩子气的想法:上海我住过9年,而北京我没去过,而且我妈妈上的也是北京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当时叫北京工业学院)。

这个志愿改变了我的人生,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我成了一个朴素的海淀妈妈,而不是精致的徐汇妈妈。

自从扎根北京,每一次重回上海,每一次都像乡下人进城,看到啥都“哇塞”,也太时髦了吧!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按理说帝都和魔都并驾齐驱,不存在任何鄙视链,然而在精致程度上,真的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在上海,擦肩而过的人每一个都在提醒我,自己是不是活得太粗糙太随便?在北京,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Overdress ( 过度装扮 ),其他我什么都不care。

在上海,我不敢素颜出门,穿着球鞋都不好意思走进K11和iapm;在北京,我不敢穿着高跟鞋去接孩子——实在太扎眼。

感觉自己到上海,不是去访亲友倒是像去进修的——学习时尚,学习精致。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北京,可能唯一有点像上海的地方,就是朝阳的三里屯和国贸了,只是在那里也没人注意你穿着什么衣服拿着什么包包。

海淀区,时尚度又和朝阳区差了好几个级别。上世纪90年代感的街道,朴实的红砖墙住宅,中关村最豪华的商场是领展——原先叫欧美汇,这名字显然和海淀实在不搭所以改掉了,里面人气最高的服装店是优衣库。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只是海淀区很魔幻。

那些80年代甚至60年代的老破小小区,有可能名字就冠着一个中国科学院;

和你擦肩而过拎着一颗大白菜的,有可能是一个博士甚至院士;

穿着优衣库格子衬衫骑着共享单车再搭地铁的,有可能是科技公司总裁或领军人才……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海淀区,有一件事你绝对不能做,那就是——以貌取人;海淀区,也是全中国最配得上这句诗的——万人如海一身藏。

还有一件事也很魔幻,也让我无奈,那就是海淀区什么都贵,甚至比上海梧桐区都贵。

离春节一个月,小时工就涨价了,80元一个小时;一把康乃馨30元,玫瑰论支卖,一枝10元——不是情人节也不是圣诞节,就是在平时。所以我在晒图时,别说我插花技术不行,而是北京的鲜花太贵,买点洋气的品种就要超100了,舍不得。

至于房价和房租,海淀和西城一样,更是冠绝京城。

学区房经过一顿爆锤,2021年夏天,中关村学区房到了这两年的低点,一平米降了两三万。这才过半年,最近又涨了。昨天,我听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来自清华的“水木社区”。

一个博主分享,自己在2021年初市场火热时,卖掉科育小区(对应中关村一小学区)65.88平米两居,12月份又买回同户型(说碰到了急需现金周转的卖家),只花了680万,一来一回,净赚300万元。这还没算上这个月又涨回一百来万的浮盈。

在“房住不炒”和“双减”两重打压下,这样的人当然属于很少数,现在买学区房的,绝大多数都是真正的刚需——孩子急着入学的。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记得有人说过,哪个城市的学区房比CBD的豪宅贵很多,能够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城市的家长特别注重教育(我还觉得,这也说明这个城市具备真正称得上优秀的教育资源,这样才值得入手)。

北京的家长,海淀的家长,真的特别注重教育,即使是多校划片,不见得一定能上中关村一小,但是只要还存在这个概率,就舍得下手。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即使是像我这样,没买学区房的,为了孩子读书近,也和我那些孩子在海淀读书的朋友一样,在海淀租个房——一套50多平的老破小,房子里什么都没有,还要一万块一个月。

更夸张的是,还要和两个妈妈PK才抢得到,最后是因为花生是上中学,而其他两个是小学低年级,房东觉得我们会对保护住房更有利,这才选择了我。

其实,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在教育孩子上,北京海淀并不比上海梧桐区更鸡血,只是上海人比较低调而已,都是自己悄悄“鸡”。学习的难度,上海也一点不比北京弱。我一个朋友从上海搬到北京,女儿从徐汇区前三的民办初中,转到海淀六小强,第一次考试,居然说,这也太容易了吧……

只是比较悲催的是,北京家长的议价能力却远远比不了上海家长。朋友搬过来发现什么都贵,小时工鲜花这些都不是刚需,大头是补习费、一对一、钢琴老师,比起上海至少贵上30%。

或许,这也不是北京家长不会砍价,北京的购买力即使和上海比,也是深不可测,整个市场就这么被抬高了。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长,就比较惨。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到了我这个岁数,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愤青,早已学会了一件事: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城市,都变得越来越心平气和,少挑毛病,多看优点。

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你觉得孩子太调皮,他至少思路活跃精力旺盛;你觉得孩子不听话,这也说明他很有主见。

每一种性格都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一个缺点,其实也是一个优点。

也不存在完美的城市。你可以说北京粗糙,也可以说北京包容大气;你可以说北京压力山大,也可以说北京适合做事、催人奋进。

你的感受取决于你的心态。

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幸运,生活过的几个城市,已经是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几个城市之一。我没什么好抱怨的,北京我很喜欢,上海我非常中意,杭州是我的大爱,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点。

从上海梧桐区到北京海淀区,我是不是和精致无缘了?

在每个城市度过的岁月,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城市,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就像哲学家罗素说的,需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