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1986年,被譽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因為遭受到核輻射,患直腸癌後因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鄧稼先是我國的著名核實體學家,為新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實體系直到1984年完成新中國第二代核武器試驗,整整43年,他的一生都在為國防事業而奮鬥。如果是軍人是國之利刃,那麼鄧稼先就是國家的保護傘。因為核武器的成功研發,不僅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還讓帝國主義對新中國揮舞核大棒的想法變成了幻想。

師夷長技以報國

鄧稼先從西南聯合大學實體系畢業後,受北京大學聘請去擔任實體學教授,這時的鄧稼先年僅21歲。在北大教書的時候,鄧稼先深深地感受到光靠國内的學術研究,要想讓國家在實體學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困難非常大。于是他帶着鴻鹄之志毅然辭去了北大的工作,選擇去當時公認的實體學實力最先進的美國進修。當時鄧稼先的想法隻有一個:等學成之後,再回來報效祖國。

就這樣,鄧稼先在1948年踏上了赴美留學的征途。鄧稼先以極高的實體學天賦,和勤奮的學習考入被譽為"美國航空航天之母"的普渡大學實體系學習,這所大學是美國著名的公立大學。在普渡大學求學期間,鄧稼先時刻不忘報效祖國的志向,一心鑽研學術。在每學期的考試中,鄧稼先都能夠以名列前茅的成績獲得獎學金。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要知道,鄧稼先作為一名異國留學生在沒有強大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他隻能夠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不管生活有多麼艱難,他都不在乎。因為鄧稼先隻想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内拿到普度大學的實體學博士學位。鄧稼先在普渡大學實體系的教授和導師被這位刻苦的中國留學生的學習态度感動了,于是他們便傾盡全力去指導鄧稼先,終于在多方的努力下,鄧稼先成功的拿到了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鄧稼先的教授和導師們都為他開心,為他自豪。就在他們認為鄧稼先會繼續留在美國研究實體學的時候,鄧稼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回到祖國。因為鄧稼先就是因為報效祖國才來美國學習的。他的導師們非常費解,因為當時的新中國根本就沒有科研基礎,而且物質生活極其落後,他們不明白鄧稼先為什麼要離開什麼都好的美國。面對老師們的不了解,鄧稼先并沒有過多的解釋,隻是留下了一句我的祖國需要我。就這樣來去匆匆的鄧稼先在1950年10月,離開了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國後的鄧稼先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等投身到實體學領域的研究中。

與青梅竹馬的妻子修成正果後,繼續投身科研事業

回國後的鄧稼先已經26歲,但是由于一直投身科研事業,是以一直沒有結婚。在那個年代26歲還沒有結婚,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晚婚人士"了。但是鄧稼先毫不在意,因為在他的眼裡科研才是最重要的。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其實鄧稼先毫不在意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科研事業,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鄧稼先早已經有了心上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許鹿希。許鹿希也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女性,她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博士,主攻神經解剖學。

鄧稼先和許鹿希從小就相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因為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和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同為北京大學的早期教授,一個教哲學,一個教法學。因為二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是以都非常明理,愛國。由于父輩有着共同的職業和共同的愛國情懷,是以鄧許兩家成了世交。不僅如此,鄧稼先在北大任教的時候,許鹿希還機緣巧合地成了他的學生。由于兩家的關系,在加上師生的緣故,二人都對對方有了一絲莫名其妙的好感。但是那時候的兩個人一個面臨出國留學,一個還沒有完成學業。是以不得不把這莫名其妙的好感藏在心裡。直到1953年,這時候的鄧稼先回國3年了,而許鹿希也完成學業,并走上工作崗位。二人最終在鄧稼先的姐姐推動下,結為伴侶。婚後的夫婦二人生活非常美滿,因為他們有着不錯的工作,兒女也相繼出生。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兒女剛剛學會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北韓戰争爆發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在面對北韓戰場的失利時揚言要對中國動用原子彈,面對美國不斷揮舞的"核大棒",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自然不會坐視不管。于是,經過思考後,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隻有我們新中國自己有了核武器,列強才不敢揮舞他們的核大棒。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艱難的核武器研制道路,終究在"苦心人"們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發展核武器,最離不開的自然是科學家。而鄧稼先不僅在這方面是專家,他還有一滿腔愛國熱情。因為在近代史上,鄧稼先看夠了一個飽受欺淩的中國,他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在祖國召喚他時,他義無反顧地沖向前去。

1962年,鄧稼先再次踏上征途,與前一次留學不同,他這次是要去摸索實踐的。由于當時研制核武器是國家的絕密計劃,是以鄧稼先無法向妻子和孩子袒露。臨别前,鄧稼先能告訴妻子自己的工作變動,要去外地工作,并希望妻子能在自己不在的一段時間裡照顧好父母和孩子。許鹿希對丈夫的話深信不疑,于是她答應了,并對此表示支援。但是令許鹿希沒有想到的是丈夫口中所說的一段時間竟然是恍如隔世的28年。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從此以後,鄧稼先就成了一個沒有姓名,沒有過去的人。能陪伴他的隻有一起科研的同僚和即将橫空出世的核武器。對了,還有荒涼的戈壁灘。核武器試驗的征途是曲折的充滿危險的。在戈壁灘進行核武器試驗的時候,鄧稼先和科學家們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險惡。生活上,由于戈壁灘深居内陸,是以交通條件極不便利,随之而來的就是生活物資的匮乏。那個時候,由于新中國正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這對于本就不富裕的國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是以科學家們往往是在餓着肚子中進行核試驗的,是以很多科學家在那個時期都由于營養不良而導緻各種各樣的疾病,鄧稼先也由于饑餓而面黃肌瘦;除此之外,還有工作上的困難,由于核武器試驗需要進行各種複雜的計算,但當時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政策,是以沒有辦法用上計算機。但是鄧稼先和科研人員們并沒有被困難打倒,他們使用中國古代的算盤,硬是把試驗資料計算出來。他們運算一遍資料,需要長達1個多月的時間,這還是不出錯的情況下,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而且在核武器研制時期,由于蘇聯突然撤走了來中國支援的科學家,并且把試驗圖紙也一并帶走了,鄧稼先和科研團隊們面對這種困境仍然毫不氣餒,他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繼續摸索。蘇聯人臨走之前,還不忘嘲笑新中國:"沒有了我們的幫助,你們永遠也搞不出原子彈。"面對蘇聯人的嘲笑,毛主席号召鄧稼先和科研團隊們一定要把原子彈搞出來。從此,原子彈就成為了我們的"争氣彈"。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苦心人,天不負"。終于在鄧稼先和科研團隊的夜以繼日之努力下,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了。鄧稼先和科學家們在看到原子彈爆炸的那一瞬間産生的蘑菇雲,他們沸騰了。所有的痛苦、努力都在這一刻得到回報,新中國用事實行動向西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用最短的時間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彈,無疑颠覆了西方國家的認知。從此,列強們想用揮舞"核大棒"來威脅我們的時代就一去不複返了。

但是鄧稼先和他的團隊們并沒有因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而沾沾自喜。相反的是,他們又把精力投放在新式核武器的研制上——氫彈。這是一種殺傷力比原子彈更高、更容易投放的核武器。令人驕傲的是氫彈在鄧稼先們的努力下,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在1967年被制造出來。不得不提的是,鄧稼先在4年多的時間裡和他的團隊總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并擔任了15次的現場總指揮。

妻子苦守28載,換來的卻是永别

由于鄧稼先長期在核武器試驗的第一線,他陪伴家人的時間就變得更加少。原本想着等到核武器研制成功後,就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以彌補多年來的不足。鄧稼先深知自己常年在外,妻子一個人照顧父母子女是何等不易,但是盡管如此,許鹿希從來沒有過抱怨。作為妻子,他肯定也是希望丈夫陪伴在自己身邊,但是為了丈夫的工作,他還是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黨和國家的上司。雖然許鹿希并不知道丈夫從事的具體事業是什麼,她隻希望丈夫退休後能夠把自己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甚至她還想過退休之後應該和丈夫安享晚年。然而随之而來的噩耗卻打破了許鹿希心中所有的美好。1985年,鄧稼先由于長期遭受到核輻射,不幸被确診為直腸癌,直腸癌在當時是不治之症。面對這樣的噩耗,許鹿希撐不住了。他可以忍受丈夫不在身邊,可以忍受獨自照顧家庭的難處,但是她怎麼也受不了分别了28年的丈夫在就要快回歸家庭生活時被查出癌症,與團聚知之喜相對的卻是永别。鄧稼先在經曆幾次手術後,骨瘦如柴,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然而這時他想到的還不是家人,而是科研事業。在他去世之前,給妻子留下的遺言是:"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會選擇生在中國,選擇科研,選擇你。"1986年,鄧稼先由于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62歲。

鄧稼先:62歲為原子彈獻身,妻子苦等他28年,重逢後卻是永别

不得不說,鄧稼先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核武器,奉獻給了國家。"苟利國家生死以",鄧稼先夫婦為了大家犧牲了小家,他們是真正地做到了"鞠躬盡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