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曉松太氣人!看看他家裡的這個神秘女人,所有人就都明白了!

點選下方小卡片關注月亮

如果此刻孤單

不妨擡頭看看月亮

作 者 | 德國優才

來 源 | 德國優才計劃優選

記得馬雲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人生最大的錯誤,是創立了阿裡巴巴。”

也記得王健林第一次登台獻唱,這個億萬富翁唱的是《一無所有》。

而撒貝甯更是放過如此“豪言”,北大在他眼裡就隻是還行。

是以江湖上流傳的這幾句牛詩:悔創阿裡傑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北大還行撒貝甯。

這三位的言行,簡直是要氣死人!

而現在呢,又多了一句:碩士文盲矮大緊。

這是啥意思?

“矮大緊”,其實是網友,給高曉松起的“诨号”。

盡管高曉松這兩年頻頻出事,陷入輿論的漩渦,但他的家事還是值得說道。

曾考進清華的他,說過這樣一句特氣人的話:我是我們家學曆最低的,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啥?碩士在他家等同于文盲!

他何以出此狂言啊?

等我們今天看過了,他家裡的這個神秘女人,外婆的故事,我們所有人就都明白了......

她,就是陸士嘉。

01

李月亮

1911年3月18日,當她從出生在蘇州知府衙門,内宅獅子林那一刻起,就被打上了“貴族千金”的烙印,家人給她取名“陸秀珍”。

她的祖父陸鐘琦,做過末代皇帝溥儀父親載沣的老師。

她的父親陸光熙,是孫中山的好友,同盟會的中堅。

她的舅舅施今墨,是赫赫有名的大國醫......

如此鐘鳴鼎食之家,卻在她出生僅僅幾個月時,全家慘遭滅門。

1911年10月,祖父陸鐘琦調任山西巡撫,看似升職,實則是走向死亡的最後一站。

陸鐘琦

就在他上任四天後,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就要垮了。

那時的很多高官們,嘴上滿是忠君愛國,背地裡卻是做好随時站隊的準備。

但陸鐘琦不同,他不僅不溜,還把自己的兒子陸光熙一起叫來,那就是準備以死報答一個“忠”字。

不久,閻錫山帶領士兵沖進巡撫衙門,陸鐘琦痛斥湧進來的士兵:“爾輩将反邪?”

話音未落即被當場擊斃。

斬草必除根,他們見着隻要是陸家人就殺。

她的祖父死了,接着是祖母、父親、堂兄,甚至仆人,一個個都倒在了血泊中......

在這場滅門大屠殺中,母親抱着7個月大的她,在仆人的拼死幫助下,通過東牆挖出的一個洞,在茫茫夜色裡奔逃出了一條生路。

血色之夜,陸家被滅滿門,而她是唯一幸存的血脈。

母親帶着她投奔了舅舅施今墨,但她的苦難還未結束。

母親每每看到她,就會想起那場鮮血淋漓的屠殺,精神狀态都不正常了。

舅舅隻好将她,送到了一個遠房親戚家寄養。

從此,她就嘗遍了寄人籬下的辛酸苦辣。

而她骨子裡的陸家血脈堅韌無比,“無父無母”的苦并沒有讓她埋沒塵埃。

施今墨

聰明又勤奮的她,7歲時,就輕松考上北京最好的國小——北京師大一附小。

在這裡,她遇到了兩個聰明非凡的男同學,其中一個是京城大家族子弟,他叫張維。

張維

另一個家裡也巨有錢,而他不但成績優秀還特調皮。

有位老師愛拖堂,下課鈴聲音弱就假裝聽不到,他就把鬧鐘偷摸放在講台下,

一到下課鬧鐘鈴聲大作,老師隻好匆匆下課。

這小男孩後來和她關系也很密切。

更了不得的是,他和她一樣,未來影響全中國,他叫錢學森。

童年錢學森

但那時的她絲毫未覺得,自己會和這兩個大少爺有所關聯。

她隻為一件事煩惱,我以後到底幹什麼?

同窗說,有什麼好煩的,女兒家不就是結婚生子喽。

可她從未這麼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卻要大膽地對這樣的理所當然說“不”。

1925年,她偶然看到一本《居裡夫人傳》,書裡瘦小的居裡夫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科研的崇高志向,帶給她無窮無盡的力量。

她突然發現,女子也可以當科學家建立不朽功勳!

她迷茫之時,一下子亮起引路明燈,從此立下無比宏偉的理想:我要做中國的居裡夫人,為我的祖國獻出畢生的光和熱!

之後,她考入北平師大女附中,并選擇了女性極少的理科,她還給自己改了一個最男兒的名字:陸士嘉。

畢業後她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實體系,成為該系唯一的女生。

北師大實體系師生合影(右上角陸士嘉)

實體系就她一個,自然追求者衆多,情書一封封送來,可一心要做巾帼的她,根本無心談戀愛,終身大事她一點不急。

而這卻急壞了一個人,就是她曾經的發小張維。

他早就情根深種,而她卻渾然不覺。

直到有一天,她抱怨說被人追很煩,張維又氣又急立馬說:“我娶了你,你就不煩了。”

這也太直接了,戀愛都不談一下就結婚?

她很尴尬趕緊換個話題,可之後,張維一見到她,就說要和她結婚,生怕她和别人跑了。

幾次三番窮追不舍,她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不僅學問出色,還拉得一手好二胡的大直男。

不過,她們之間說是談戀愛卻更像打比賽,約會時一人一本書,比的就是誰比誰的學問更厲害。

而她略勝一籌,1933年,以實體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來兩人都成了老師。

四年後,家人都催他們成婚,可她非常有主見,決定出國留學,暫緩成婚,

她要先大家後小家。

唯有學習更多更先進的知識,才能達到自己救國的理想!

左陸士嘉

02

1937年,張維獲得留英名額,而她作出更驚人的決定,自費獨自去德國學航空。

那天,她和張維坐上前往歐洲的輪渡,高曉松曾講述過這段外婆外公留學的故事,

他是這麼描述的:看着滾滾的黃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軍艦,聽着遠處傳來隆隆炮聲,當時全船的留學生是哭着和中國告别的,發誓學成報效祖國。

第5屆“中英庚款”全體留學生合影,第二排右二為張維

作為全船唯一的女留學生,她也心中暗暗發誓:等我回來,我要為中國造出一流的飛機。

而到了歐洲,她們各奔東西分别前,她送給張維一支鋼筆,上面寫着四個字:勿忘祖國。

來到德國後,她一門心思要拜入,路德維希·普朗特教授門下,去學習空氣動力學。

普朗特是什麼人,那可是當時世界最頂級的科學家,他的徒弟随便一個,那都是享譽國際的大人物:馮卡門、鐵摩辛柯、布拉修斯......

路德維希·普朗特

而要拜師普朗特,不光門檻極高,且他從不收女學生,尤其當他知道陸士嘉來自落後的中國,更是搖頭:一個東方女子,學煲湯就好了。

是以她來的第一次,他連面都不見。

可他低估了這個中國女學生的執着,一次吃了閉門羹,她就足足來了八次,他後來沒轍了,就和她見面。

她說:“您可以考我,如果我通不過考試,一定不再煩您。”

他當然要為難她:“這樣吧,你先拿幾本書回去看看,兩個月以後來考試。”

而那幾本書的晦澀程度,對她這種根本沒有任何動力學基礎的人來說,别說兩月了,估計是看半年都不見得能看個五分明白。

可兩個月後她真來了。

普朗特問了幾個問題,她解答的十分出色。

老普皺眉,還難不住你了,于是又給她出了幾道極高難度的數學題,而她解答的速度,絕對要比他預料的快許多。

看着答案,老普眼中的不屑與懷疑,漸漸成為了欣賞和驚喜。

他有些激動地當場拍闆:“中國姑娘,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學生了。”

就這樣,她破例成為了,普朗特接收的唯一一位中國留學生,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女學生!

陸士嘉和德國友人合影

四年後,她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還被推薦到空氣動力學試驗所,憑出色能力受高薪高職。

學業有成後,她終于和張維結婚,第二年喜得千金,孩子名為張克群。

陸士嘉、張維和女兒張克群

但是學業有成,家庭和美,并不意味着她日子就好過。

當時正值二戰期間,她所在試驗所所長是個極端納粹,他反複詢問她對日本侵華的看法,她每次都又怒又痛地說:“我痛恨日本人對中國所做的一切!”

這必然引起了這位所長的極度不滿,朋友都勸她低頭服軟,如果為此丢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就意味着忍饑挨餓甚至流落街頭。

可她斷然拒絕,大是大非面前,甯可無小我。

而她也早就一心在等着能回國,因為當時德國封鎖,她們無法離開,直到1945年,一得知可以離開了,她們馬上就動身做準備。

也在這時,她聽說師哥馮卡門,收了錢學森為弟子,她笑着對張維說:“真是沒想到,當初你們兩個少爺,一個成了我丈夫,一個成了我師侄。”

科學史上著名照片,普朗特、錢學森、馮卡門

1946年,她和丈夫回到祖國在清華任教,三年後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

作為大名鼎鼎普朗特門下的博士,她毫無疑問成為了最重要的航空科學家,得到重用。

而滿腔熱血的她,以一個女子之身,義不容辭的為祖國挑起了千斤重擔!

之後的她,為大陸航空事業開創了多個第一:她建設了新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航空人才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她是大陸,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主要奠基者。

1953年北航三大創始者:沈元、陸士嘉、徐華舫在北航風洞實驗室工地上

她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流體力學實驗室:北航陸士嘉實驗室。

這是大陸第一個,以女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實驗室。

03

她拼力托舉起中國航天夢的搖籃,可因為工作太忙碌,她失去了自己的小女兒。

1953年,42歲的她生下小女兒張克建,但當時為了北航的建設,她隻休息了28天便上班了。

之後小克建患上了重感冒,被送到醫院後,又因過量用藥而夭折。

孩子隻陪伴了她不到五個月......

那時她心痛的快要窒息了,可北航的籌建還在緊要關頭,她還肩負着國家巨大的使命。

于是咬着牙,這個失去幼女的母親,堅強的回到工作第一線,自己的悲傷一句不提,将全部的心痛,都化作繼續為祖國母親奉獻的動力。

1959年,一直想為祖國造飛機的她,終于盼來夢想起飛這一刻,中央政府給北航撥款15萬元,用以研究輕型客機項目。

她為此沒日沒夜的投入,親自開設粘性空氣動力學課程,然而這個夢,竟也夭折的那麼快那麼突然。

1966年,因為曾經回國時,她替一位反對納粹的德國朋友,儲存了750克鉑金。

此後無論戰火還是貧窮,她一分沒動,悉心儲存直到物歸原主。

可她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舉,成了她的罪狀:偷運戰略物資出境。

之後她全部的工作被喊停,丈夫被下放江西農場養豬,家被抄,工資被停發,家中還被安排搬進好幾戶其他人家。

即使這樣,她還是特别樂觀。

1967年夏天,女兒張克群回到家中,發現她穿着毛衣毛褲,熱得汗流浃背。

張克群忙問:“媽媽,這是怎麼了?”

她笑着說道:“這些天我要到江西去出差,那裡天氣熱,我怕我适應不了,

就提前進入了狀态。”

其實,她是要被去下放江西農場。

可即便一切都被停滞,她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搞科研,她說:隻要祖國一句話,讓她做什麼她都願意。

時間來到了1968年的12月,當時參與原子彈項目的大實體學家郭永懷,從青海傳回北京途中遭遇了飛機墜機。

飛機墜毀之際,郭永懷和警衛牟方東緊抱在一起,把重要的氫彈試驗資料夾在兩人之間,之後檔案儲存完好,而郭永懷面目全非......

郭永懷和警衛牟方東兩人的骨灰,現埋于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郭永懷的塑像下

而因為郭永懷的突然去世,原本計劃由他翻譯成中文的,普朗特德文著作《流體力學概論》,也不得不停下。

可是這本著作,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時刻是她不顧一切挺身而出:請交給我,我來完成。

短短八個字背後,是難以想象的沉重負擔,要知道這本學術著作多達55萬字,将德文譯成中文,難度相當大。

而那時文革期間的她,已是近六十歲的老人,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的說:“我年紀大了,造飛機的夢圓不了了,可我能把這些知識留給下一代。”

之後她就在幾平米的小屋裡,一邊接受改造,一邊堅持翻譯。

勝因院23号,陸士嘉和張維,

幾十年就住在這裡

而這期間,她也當上了外婆,1969年,外孫出生了。

後來這個外孫考上清華無線電專業,之後沒有成為科學家的他,成為了一名文藝工作者,他就是高曉松。

1972年全家合影。前排左起:張克群、高曉江、張維、高曉松、陸士嘉。

後排左起:張克澄、高立人(高曉松父親)

她翻譯這本學術巨著,整整翻譯了十多年,直到1981年,終于完成這一巨獻。

70多歲的她,翻譯完成後,上級要把她的名字署在第一位,可她堅決要求,

把郭永懷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自己第二位。

《流體力學概論》,譯者為郭永懷、陸士嘉

文革結束平反後的她,被列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而她第一時間拒絕:“我年紀大了,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她還給中科院寫了這樣一封信:“年紀大的同志應該主動設法,為中青年同志創造條件,絕不能由于我們而擋住了他們,這樣對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不利。”

最終在她的強烈堅持下,從候選人名單中删去了她的名字。

為了讓年輕科學家能夠出頭,她主動拒絕院士頭銜,這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唯一的特例。

别人覺得不解、可惜,可她卻覺得自然而然,之後從沒再提起過這件事。

她不重名利,也不要好待遇。

她70歲了還堅持在北航授課。

因為身體不好,北航給她配了一輛轎車,可她不願給國家增添負擔,每天堅持坐公共汽車。

在參加人大會議時,她也是坐公共汽車去,導緻哨兵誤會,以為她不是人大代表不放行,她隻能一直站着等熟人,好捎她進去。

陸士嘉輔導學生氣體動力學

她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對待教育更是争分奪秒。

即便在病榻上她也堅持工作,醫生不讓她看新聞不讓她看書,老太太脾氣上來了:不讓看書這不是讓我等死嗎?那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長子張克澄回憶母親陸士嘉

她也嚴格要求學生。

曾有學生說:“陸老師授課,不是右手寫字左手拿書,而是為省時間雙手同時闆書,我們都看呆了。”

她主張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朱自強回憶說:“老師要求很嚴的,常說什麼是别人的,什麼是自己的,要弄清楚。”

“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

朱自強回憶老師

她也時常鼓勵後輩要超過前輩。

在1982年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上,她鼓勵後輩踴躍發言:“年輕同志多說說!”

在她大力提攜下,一代又一代空氣動力學學者,延續着她的愛國夢,支撐起祖國的航空航天偉業!

陸士嘉在1982年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春節學術座談會上

而對于自己後輩的教育,老太太也同樣嚴格,還有很獨特的教育方法。

長子張克澄說:母親總是要我們自己解決問題,她不會告訴我們怎麼去做,而是讓我們自己想辦法。

而她的外孫高曉松也深受她的影響,曾說:“小時候我遇到什麼問題,家裡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

“随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天就會長知識。”

遇事自己想辦法,獨立且高效,就是她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可以說,這樣去教育後代的她,直接影響了後來家族三代人。

張克澄回憶母親陸士嘉

她的女兒張克群,國家一級建築學家,寫下了影響幾代人的詩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長子張克澄畢業于清華,是著名的教育家;幼子張克潛,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孫女高曉江,博士畢業,建築師。

這樣看來,隻是碩士學曆的外孫高曉松,還真是家裡“學曆最低的文盲啊”!

陸士嘉和孫輩合影,後排左一為高曉松

1986年8月29日,為祖國操勞一生的她,于北京病逝,終年75歲。

她留下如下的遺囑:

妻子去世之後,張維在自家的後院種下玉蘭樹,後來一家人總在這裡合影,

有點像《項脊軒志》裡的描寫:“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一生,她為國立下豪言壯志,奔赴遠山重洋,隻為報效祖國。

這一生,她為國傾灑畢生熱血,艱難時默默緻力開拓航空偉業。

這一生,她命運跌宕波瀾起伏,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但有些人注定是會被寫入史冊的。

她的名字被寫進了課本裡。

北航以她的名字去命名學院。

她的外孫,會在北航士嘉書院的開學典禮上,向一個個初入大學的學子們,去分享他外婆的故事。

這樣的中國巾帼奇女子,她的故事必将永載史冊,值得我們所有人去銘記!

點亮【贊】+【在看】,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财富,共勉。

作者:德國優才,本文來源德國優才計劃優選。

往期好文

月亮新書

你的「贊」+「在看」,月亮都看得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