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明代摩崖石刻“霧靈山清涼界”碑

1.

燕山主峰霧靈山高2118米,比五嶽之首的泰山還要高573米。因為海拔太高,每年春天,山下鮮花爛漫之時,山頂還冰天雪地。霧靈山四時之美景,皆為佳境,早已成為遊人的景仰之地。

在霧靈山北側海拔1050米處,有一巨石,高28.4米,寬30.8米,厚29米,巨石正中豎刻“霧靈山清涼界”六個大字,每個字4平方米,筆鋒蒼勁,碩大雄渾,傳說為劉伯溫手書,是以又被稱作“大字石”。

大字兩側有中号字,每個字45厘米見方,是明代官員兩次來到霧靈山的記載。

左側:

兵部尚書譚綸、分守遊擊任良相閱視侍郎汪道昆、分守遊擊李如梗、總督侍郎劉應節、巡撫都禦史楊兆薊鎮總兵戚繼光、兵部郎中左興戶部郎中侯國治、兵部副使王一鹗、協守都督張民,萬曆乙亥五月初五日曹家路李逢石刻石。

右側:

崇祯乙亥歲季春吉旦,鎮守薊州總兵楊嘉谟、整饬密雲兵備高鬥光、密雲戶部郎中王徵俊、監視西協軍務張升、巡撫順天都院張鵬雲、監視西協軍門鄧西诏、總督薊遼軍門丁魁楚、吉家莊守備黑谷關都司曹家路、遊擊狀元協守。

“萬曆乙亥”為明萬曆三年(1575年),

“崇祯乙亥”為崇祯八年(1635年)。

萬曆三年(1575年),譚綸、劉應節、戚繼光等人在附近檢查驗收長城修築工程時,來霧靈山參觀留念,此時大明王朝有戚家軍這樣的虎狼之師,志得意滿,不光是戚繼光、譚綸,還是掌握朝政的張居正,都會認為大明王朝會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而,僅僅六十年後的崇祯八年(1635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内憂外患,已經是強弩之末,再有九年,崇祯皇帝就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樹上。

大明朝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大明朝的“勞動模範”崇祯皇帝在财力捉襟見肘之時,還在費工耗時修築長城,如果他知道這些努力全是在做無用功,他的内心該有多凄涼。

一塊石碑,兩段文字,迥然不同的兩個境界,“霧靈山清涼界”碑,此時,應該是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2.

崇祯八年(1635年),對于崇祯皇帝來說,絕對是傷筋動骨的一年。

這一年的正月,明政府令總督洪承疇出潼關,與山東巡撫朱大典一起鎮壓河南起義軍。起義軍大會于荥陽,老回回、曹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高迎祥、張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

會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作戰方針,為大家所接受。不久,起義軍克霍邱,取颍州,李自成、張獻忠率領起義軍攻克鳳陽,火燒皇陵,留守署正朱相國戰死。

崇祯皇帝聞聽後,素服哭,遣官告廟。逮漕運都禦史楊一鵬棄市,以朱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賊。

賊乃大書幟曰古元真龍皇帝,合樂大飲。

十月,明思宗下罪已诏。

這一年,整個國家打成了一鍋粥,多路起義軍縱橫馳騁,大開大合,攻城略地。崇祯皇帝也調動了所有的軍事力量,全力圍剿。

雙方一直打到李自成進京,崇祯皇帝上吊。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3.

都說那有什麼歲月靜好,

那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可偏偏就有人在整個國家所有的人都在負重前行的時候,他來這裡享受歲月靜好。

這個人就是直到現在也還被人推崇的徐霞客。

崇祯二年,崇祯皇帝裁撤驿站冗卒,失業的郵差李自成加入義軍。這一年,徐霞客第一次來到了霧靈山。

崇祯六年,李自成脫離高迎祥而自成一軍,徐霞客第二次來到霧靈山,而此時,興隆縣境内的大溝段長城正在修建,兩年後的崇祯八年,前來驗收的工程的楊嘉谟、高鬥光等人的名字被刻在了清涼界大石頭上。

在霧靈山,徐霞客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七律

山山掼簇霧靈山,壁陡崖懸不可攀。

今我才知來絕塞,古人于此空雄關。

漢兒嶺峻風蕭索,司馬台高路艱險,

猶有田疇堪履畝,邊民亦為樂安閑。

他不可能不知道戚繼光在此築長城,南兵北調,抵禦外地入侵。也不可能不知道,就在徐霞客遊山玩水的同時,士兵和工匠們還在這裡流血流汗,修築長城。

國家在流血,在他的眼裡,卻成了“邊民亦為樂安閑”。

這得是一個多麼扯的人呀,

這得是一個多麼不關心政治的人呀。

而這一切,都緣于他的出身和家庭。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4.

明朝滅亡,有人說崇祯皇帝是背黑鍋的,即所謂“明朝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萬曆之怠惰。”

其實,任何一個朝代的興替,都有着非常複雜的原因,按照老羊鏟史的感悟,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從一開始建國,到中興之治,再開始物極必反,最後多是以戰争的形勢完成了改朝換代。

黃仁宇把明朝的轉折點選在了《萬曆十五年》,這一年,戚繼光在被罷官兩年後去世,而在他罷官之前,他最大的靠山張居正、譚綸都已經去世。

這一年,北方邊境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正在逐漸開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他覺察到養虎将要贻患,就派兵征讨,但是師出不利。他認為失敗的原因,在其部下開原道參政不照指令行事,而堅持其個人改剿為撫的主張。巡撫參劾這參政的奏折一到北京,被參者反而取得到了京中監察官的同情,他們又出來參劾這位主剿的巡撫。申時行認為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是以他又以和事佬的身份出面調停,建議皇帝視雙方的互相參劾業已彼此對消,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于是這位酋長今後得以為所欲為,而且還能夠繼續利用本朝内外官員的不和來發展他自己的千秋大業,這位酋長并非别人,據當日記錄稱,他名叫努爾哈赤。若幹年之後,他的廟号則為清太祖。

戚繼光死了,努爾哈赤放了,萬曆皇帝開始罷工了。

此時,萬曆皇帝正在因為立太子的事和文官們較勁,較勁的結果是皇帝怠工,而且一怠就是二十年。

之後,大臣們也已經看透了中樞不再有上司全局的能力,消極敷衍像疫情一樣,很快在全國蔓延了開來。

而國内出現的越來越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沒有人去重視,進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5.

後世人分析李自成成功的原因,是他提出的兩個口号:貴賤均田,蠲免錢糧,這正是針對社會最激烈的兩個沖突而提出來的,是以,義旗一舉,從者如雲。

土地兼并問題,從明朝建國之初就出現了,後來愈演愈烈。

明朝初年,藩王例不賜莊田,但可以借“退灘廢壤”之名奏讨土地,建置莊園。王府除了奏讨土地外,還巧取豪奪,到明朝末年,王府莊田多達數十萬頃。

風氣一開,有權勢者都千方百計兼并土地,連司禮太監張誠都擁有莊田數百所,市店遍于都市。大學士徐階的子弟橫行鄉裡,霸占民田,占地二十四萬畝,佃戶不下萬人。

而普通農民,有田者什一,無田者什九,楊嗣昌對全國情況做了概括:“近來田地多歸有力之家,非鄉紳,則富民... ...若夫窮民,本無立錐之地”。

土地兼并之後,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賦役繁重和負擔不均。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或者照理優免,或者是飛灑、詭寄,最後,賦役重擔都落到農民身上。

——以上關于土地問題出自鄭天挺編輯的《明清史資料》

徐霞客的高祖徐經是江陰巨富,富到什麼程度呢?沒有人說得清。後來,徐經和唐寅一起因為“會試舞弊案”而下獄,後抑郁而死。家境敗落,到徐霞客父親這輩兒弟兄六個,絕對還是大家族,徐霞客弟兄三個,分家時分得200畝土地。

萬曆四十五年,徐霞客原配病故,續弦羅氏兇悍,徐霞客于是離家出走,開始遊曆祖國的大好河山。

是以說,每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面都應該有一個兇悍的女人。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很多人都在問,徐霞客一生旅遊,是靠什麼支撐他的花費呢?知道當時的土地兼并情況,大家就該有所了解,劉外婆說王熙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意思了。

徐霞客每次出遊,總有童仆跟随,負責飲食起居。另有長随挑夫,負責粗重活計。《徐霞客遊記》的《遊天都》就提到,在他登黃山天都峰時“夫仆俱阻險行後”,“奴輩适至”。你看,他獨自一人在前面登山賞景,而奴仆們背着東西落在“阻險”之後,真有點悠哉遊哉也。

明朝在每個縣都設有多處驿站,為出行的官員提供運送和食宿的服務。徐霞客不是官,但憑借家族的聲望和财力,經常能得到驿站或鄉裡提供的種種友善。

徐霞客在《粵西遊日記三十》中寫道,他坐在衆夫役擡的轎子裡,“從塢東南行二裡,越一南來小水,又北越一西北來小水,得一村倚東山下”。誰知夫役們因為忍受不了長途勞苦而“罷工”了……徐霞客進村後,一位接待的老人讓下人“上架餐飯”,再安排住宿。第二天下午,老人又為徐霞客征到了役夫和轎夫,“複上行嶺畔者三裡,又稍下……”。

《粵西遊日記三》:“丁醜十月二十六日晨餐後,得兩肩輿,十夫”;“十一月初二日飯後夫至,少二名,以婦人代擔”;“候夫甚久,以二婦人代輿”;“初三月村小夫少,半以童子代輿”;“二十一日……衆夫哄然去,餘執一人絷之……見餘絷其夫,一老人乃出而言曰……餘當代為催夫;失二雞……仍絷前夫不釋。久之,二村人召雞,釋夫去”。

富家子弟徐霞客,此時就是一個無賴。

缺兩個轎夫就用女人擡,讓小孩兒擡,因為兩隻雞與人大鬧一場。

沒有職務的徐霞客尚且如此,那些有官銜的過往差役會是怎麼樣的變本加厲呢?

李自成每天在驿站裡看到的都是這樣的人,能不造反嗎?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6.

該結束了。

比李自成來得更早的是天災。

《漢南續郡志》記,“崇祯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祯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隻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

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并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

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崇祯的心,得稀碎稀碎的。

興隆長城:霧靈山清涼界,三厘清涼,七分凄涼

霧靈山日出

7.

崇祯八年,就在楊嘉谟、高鬥光等人在霧靈山清涼界的大石頭刻字的時候,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族,統一了各部。同年,多爾衮在進攻蒙古察哈爾部時,得傳國玉玺,“天賜之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多爾衮語)

于是,第二年四月二十一,皇太極稱帝,建國号“大清”。

開始了新一輪的折騰。

老羊鏟史,一直關注本土曆史,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