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杜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二年(公元224年)。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另外一個則是大家并不熟知的杜微。先來看看原文: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諸葛亮)于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饑渴曆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歎高志,未見如舊。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于竹帛也。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諸葛亮寫下一段話表明自己的看法。諸葛亮寫到:“久聞您的高德直行,一直很想與您見面。但我們之間就如清濁之水不同流,沒機會相遇。我非常佩服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這些人的高尚志向,也同樣見不到他們。由于我才疏學淺,治理益州時經常感到德望微薄而又責任重大,是以整日憂心忡忡。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主公今年才十八歲,天子聰慧,敬重德高望重、才學兼備之人。如今天下之勢都思慕漢室,我想邀請您一起依從天意、順應民情,輔佐這位明主,同謀中興大業,留名于青史。如果您認為賢士與愚人不能一起共事并一定要将自己與他人隔絕,這不過是自我封閉,其實是委屈了您自己。”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諸葛亮信中的内容,名叫“不相為謀”,意為不互相商量,比喻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這句成語最早的出處是《論語·衛靈公》中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杜微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位隐士。當年劉璋統治益州期間,曾經征召杜微擔任從事,可沒過多久,杜微便借口患病辭官。等到劉備入主益州後,杜微更是詐稱耳聾閉門不出,拒絕為劉備效命。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給足面子請賢士,對方卻并不領情

諸葛亮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氣力去邀請一位隐士入朝為官呢,其實用意非常明顯,是想極力拉攏益州的名士為蜀漢帝國效力。不過,這位杜老夫子對于諸葛亮的好意并不太領情。這一次諸葛亮當面邀請,杜微隻是暫時答應,但沒過多久,他又以患病唯有提出辭職,弄得諸葛亮再次寫了一封信予以挽留,但最終也沒能留住杜微,隻好給了杜微一個谏議大夫的虛銜,算是給自己找了個下台階。

參考書籍:《三國志》、《論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