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杜微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故事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另外一个则是大家并不熟知的杜微。先来看看原文: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诸葛亮)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诸葛亮写下一段话表明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写到:“久闻您的高德直行,一直很想与您见面。但我们之间就如清浊之水不同流,没机会相遇。我非常佩服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这些人的高尚志向,也同样见不到他们。由于我才疏学浅,治理益州时经常感到德望微薄而又责任重大,因此整日忧心忡忡。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主公今年才十八岁,天子聪慧,敬重德高望重、才学兼备之人。如今天下之势都思慕汉室,我想邀请您一起依从天意、顺应民情,辅佐这位明主,同谋中兴大业,留名于青史。如果您认为贤士与愚人不能一起共事并一定要将自己与他人隔绝,这不过是自我封闭,其实是委屈了您自己。”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诸葛亮信中的内容,名叫“不相为谋”,意为不互相商量,比喻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杜微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隐士。当年刘璋统治益州期间,曾经征召杜微担任从事,可没过多久,杜微便借口患病辞官。等到刘备入主益州后,杜微更是诈称耳聋闭门不出,拒绝为刘备效命。

诸葛亮借用一成语,给足面子请贤士,对方却并不领情

诸葛亮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去邀请一位隐士入朝为官呢,其实用意非常明显,是想极力拉拢益州的名士为蜀汉帝国效力。不过,这位杜老夫子对于诸葛亮的好意并不太领情。这一次诸葛亮当面邀请,杜微只是暂时答应,但没过多久,他又以患病唯有提出辞职,弄得诸葛亮再次写了一封信予以挽留,但最终也没能留住杜微,只好给了杜微一个谏议大夫的虚衔,算是给自己找了个下台阶。

参考书籍:《三国志》、《论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