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接納自己
春秋時期的晏嬰,個子特别矮,隻有常人的一半身高。
但晏嬰從不自卑自抑,而是發奮苦讀,并充分挖掘語言的優勢,一步步做到齊國的相國。
他出訪楚國,楚靈王卻在城門一側開了個狗洞,讓晏嬰進城。
晏嬰不卑不亢地回答:隻有到狗的國家,才會鑽狗洞。眼下情景,是楚國的待客之道,還是在楚國心中自己與野獸無異呢?
楚王羞愧,隻好恭敬地迎晏嬰入城。
有人說,一個人的強大,并不是因為戰勝了别人,而是接納了自己。
這句話堪稱是晏子的寫照:不為辱所怒,不為險而慌,雖身材矮小,卻活成了世人眼裡頂天立地的一代名相!
這世上沒有垃圾,隻有放錯了地方的寶藏。世俗眼中所謂的缺點,恰恰是每個人身上的特點。
命運從不會厚此薄彼,前提就是要接納自己。
心理學上認為,接納自己要做到這六個字:允許,發現,挖掘。
能夠允許自己跟别人不同,欣賞獨特的自己;能夠發現自己的特點,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能夠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找到更多的窗戶,開啟人生的大門。
人間煙火千萬,不如一抹燦爛。
我就是我,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2
按自己的節奏向前
170多年前,一個28歲的美國青年扛着一把斧頭,來到了瓦爾登湖畔的白松林。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與山川星辰為伴、同飛鳥湖魚對話,并用空靈至極的筆觸,把隐居的苦與樂,寫成了散文集《瓦爾登湖》。
而這個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敢于逆流而上的人,就是“自然主義者”—— 亨利·大衛·梭羅。
梭羅曾說:一個人隻有朝着他夢想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想要的生活,他才會成功。
梭羅生活的時代,恰是19世紀美國經濟發展的上升期,整個社會向着工業文明大踏步前進。
風起雲湧的年代下,每個人在生活的賽道上你追我趕。有的人瞅準時機,迅速積累财富,領跑時代;有的人安守祖業,勉強不掉隊;有的人,回鄉種地,直接放棄追趕;也有的人,無論怎麼努力,都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梭羅,就是被甩在後面的“慢跑者”,永遠跑不到前面的“可憐人”。
哈佛畢業後,梭羅當過報社記者,但稿子始終得不到主編認可;跟着哥哥辦私學,卻因經營不善而破産,後來他跟着父親做鉛筆,總算小有成績,但他又主動放棄。
在梭羅看來,不管是當農民、商人、還是老師或者測繪員,都不是他的理想所在。
在他看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跑出自己的節奏。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每個人的節奏都不一樣。通往成功的路上,或許有快慢之别,但隻要你認真對待生活,人生的意義并無高低之分。
曾有位讀者看完《瓦爾登湖》後緻信梭羅,表示想追随他的腳步,去野外獨居。
沒想到梭羅果斷拒絕,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也沒有兩個一樣的人。
我們隻有走好自己的路,在自己的節奏裡,才能過好這一生。
3
不要活在别人的評價裡
《莊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鵬要飛往萬裡外的南海,蟬和小斑鸠譏笑它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裡到南海去呢?
每個人對生活的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别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觀點,别讓别人的看法影響你的生活。
不活在别人的評價裡是一種智慧。隻要不涉及原則對錯,别人說什麼聽聽就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又何必為了别人委屈自己。
人無需活在别人的評價裡。好的人生不是活給别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與期許,活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知否》中的“人間清醒”盛明蘭所說:闆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永遠不知道疼的。
别人不是你,别人的評價,也許摻雜了主觀,甚至是利益。人活一世,别人再重要,也遠沒有你自己重要。别人永遠是你生活的旁觀者,隻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王安石說: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夫妻也。
愛自己,是一個人幸福的源頭,也是由己及人,尊重别人的開始。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人活一世,不過三萬多天,愛自己,為自己而活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