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45年的上海。印度錫克族警察正在街頭指揮交通,兩個美國水兵也拿着指揮棒在旁邊指揮,讓印度人一臉嫌棄。旁邊圍着看熱鬧的中國人,氣氛輕松而和諧。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美國著名的《生活》雜志派出記者來到上海,拍攝了大量的照片,記錄了當時上海的社會風貌。

據《上海租界志》記錄,1843年上海開埠,建立了英租界,印度人開始來到上海。為了維護治安,租界當局于1883年開始從印度大量招募巡捕和門衛,這些信奉錫克教的錫克族人,身材高大,面孔黝黑,頭纏紅布,制服與西捕相似。

除了錫克人,還有一個印度族群對上海的發展具有特别的意義,他們是帕西人。帕西人字面的意思是“波斯人”,特指從古代波斯移居到印度次大陸、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目前所知最早一批帕西移民是在1847年來到上海的,帕西人社群雖少,卻很精幹。

1852年,上海的41家外國公司中,帕西人的洋行就有8家,大多從事鴉片貿易。和錫克人包紅色頭巾不同,帕西人頭上包的是白色頭巾,當地人一般稱他們為“白頭波斯人”。1949年後,帕西人離開了上海。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43年11月20号,塔拉瓦戰役爆發,美軍和日軍的激戰持續了三天。這是戰争結束第二天拍攝的戰場照片,生靈塗炭,屍橫遍野。

塔拉瓦戰役發生在基裡巴斯吉爾伯特群島。這場戰役是美軍在太平洋兩栖登陸作戰中首次面臨日軍猛烈的還擊。參與本次作戰的4500名日本守軍在戰前獲得充足的補給,他們幾乎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使美軍付出了慘痛代價,在開戰後76小時内共有1696名美國士兵是以陣亡,雙方在這場戰鬥中死亡了6400人。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47年1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普舉行了婚禮。

當地時間2021年4月9日,白金漢宮宣布,菲利普親王逝世,享年99歲。兩個人攜手度過了74年的光陰。

菲利普親王與伊麗莎白二世的姻緣始于1939年。當時,英王喬治六世攜家人到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校參觀,18歲的菲利普斯正在那裡就讀。13歲的伊麗莎白注意到了菲利普斯。當喬治國王的遊艇駛離達特茅斯時,菲利普“征用”了一條小劃艇,全力劃動伴随在旁,并且對皇家遊艇發出的愈發嚴厲的警告信号視而不見。未來的伊麗莎白二世饒有興緻地看着這位英俊少年如何用力劃艇,而他的父親喬治國王則在高聲大罵“這該死的笨蛋”。

兩人舉行婚禮時,離他倆第一次見面隔了8年。據說菲利普斯對于婚姻非常固執謹慎。雖然二戰期間,在軍中服役的菲利普與伊麗莎白一直有書信來往,但是他是在戰後第二年才開始真正慎重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1947年的冬天,英國籠罩在一片陰霾中:缺少煤炭的嚴冬,定量配給制的實行,印度和緬甸的喪失,冷戰的發展,所有一切都給人一種陰沉沉的氣氛。而菲利普斯和伊麗莎白的婚禮為這個國家帶來了幾分喜氣。這對新人收到了大量禮品,其中包括了美國婦女寄來的幾百雙尼龍絲襪和成打的火雞——因為熱情的美國婦女們認為“她住在英格蘭,那裡沒什麼可吃的東西”。

雖然兩人一直風雨同舟,恩愛有加,但私下裡如同所有的夫妻一樣,他們也會在生活中經曆磕磕絆絆,脾氣來了,菲利普也會怒斥妻子是個“笨蛋”、“脾氣壞得像頭豬”。他們一直存在很大差異,他們的喜好也不同,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相伴度過74年的時間。

2009年4月18日,菲利普親王超過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妻子夏洛特,成為英國保持君主配偶身份時間最長的人。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47年,上海。美國著名《生活》雜志拍攝的經典喜劇電影《假鳳凰》的劇照,女演員是當時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時年23歲。

上海曾經是遠東最大的電影城。抗日戰争結束後,以前撤退到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陸續回到上海,重新開始了電影創作。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這一階段成為上海最具聲勢的主流電影,40年代後期,誕生了喜劇電影的經典之作《假鳳虛凰》、中國第一部現代題材的地方戲曲越劇影片《祥林嫂》、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等,上海電影進入了複興期。

李麗華1924年出生于上海,16歲進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1940年因主演《三笑》而知名。李麗華從影40多年,主演了超過120部電影,是上世紀中葉知名度極高的高産女明星,她還是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2017年3月20日,李麗華在美國病逝,享年93歲。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44年,一名武裝到牙齒的蘇聯遊擊隊員:PPSH—41沖鋒槍一挺、RGD—33手榴彈一枚、RPG—40反坦克手榴彈一枚、F1手雷三枚、德制24型木柄手榴彈一枚、7.62子彈一挂、納甘M1895左輪手槍兩把。

沙俄時代納甘左輪手槍隻配發給軍官,部分警察也有使用。到了蘇聯時代,納甘手槍由于穩定可靠得以沿用,一開始也隻配發給軍官,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手槍大量生産,許多士兵、遊擊隊員甚至平民都能擁有。

盡管1930年推出了更先進的托卡列夫手槍,但納甘手槍的受歡迎程度并沒有受到影響。從1895年到1945年,納甘手槍總共生産了大約200萬把。

這張照片比較怪異的一點是,這名遊擊隊員帶着7.62步槍彈,卻沒有攜帶相應的武器。也許這挂子彈是為戰友攜帶的,另一種可能性是,7.62步槍彈适用于莫辛納甘步槍,這種槍總共造了3700萬把,在當時可以說随處可得,是以多攜帶一挂子彈,必要的時候找一把空槍就能開打。

此外,從裝備中沒有看到PPSH—41沖鋒槍的備用彈藥,再結合其中的德制手榴彈和兩把手槍,有可能這張照片是在某次戰鬥後拍攝的宣傳照,給這位戰士身上随便堆了點裝備就把他推到了鏡頭前。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1939年10月,蘇軍和德軍在波蘭中部會師,正式瓜分波蘭。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其中一項秘密附加協定就是瓜分波蘭。僅僅一星期後,德國于9月1日進攻波蘭,而蘇聯亦随後入侵波蘭,10月6日,兩國占領波蘭全境。戰争中波軍陣亡6.63萬人,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德軍俘虜69.4萬人,蘇軍俘虜21.7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

德國入侵波蘭後的9月17日淩晨3點,蘇聯向波蘭駐蘇大使宣讀了一份照會, 大意為: 波蘭政府已經垮台, 沒有表現出任何它還存在的迹象。波蘭是一切入侵和威脅蘇聯安全的最便利的地方。是以, 迄今為止仍保持中立的蘇聯政府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不能再繼續保持中立了。

鑒于這樣的形勢, 蘇聯政府指令紅軍最高統帥部及其所屬部隊越過邊界,以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居民的生命财産。

就連莫洛托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都曾說: “蘇聯政府實在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因為蘇聯以前從沒有過問過住在波蘭的少數民族的同胞的情況, 目前的幹涉行為對外來說總得找個理由。”

不過蘇聯和德國的蜜月并沒有持續多久。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猛烈進攻,蘇德戰争爆發。

蘇聯政府轉而與波蘭流亡政府簽訂了協定,盡管這時的波蘭政府連一寸土地都沒有,蘇聯還是恢複了和波蘭的外交關系,并承認其為波蘭的唯一合法政府。

老照片:1945年站在上海街頭的錫克族警察,家喻戶曉的影星李麗華

上海,一個路口正在指揮交通的印度錫克族警察。這些錫克族人從清朝開埠以後來到中國,在當時已經有上百年時間,他們在上海還建有錫克教寺廟。

據《上海租界志》記錄,1843年上海開埠建立了英租界,印度人開始來到上海,聚居于現今的黃浦區廣西北路,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印度旁遮普省信奉錫克教的錫克人,是以廣西北路也曾稱為錫克路。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建立公共租界,錫克人遷居虹口,聚居在今天東寶興路一帶。為了維護租界的治安,租界當局于1883年開始從印度大量招募巡捕和門衛,他們身材高大,面孔黝黑,頭纏紅布,制服與西捕相似。英國人撤退後,留在上海的錫克人也專業奶牛養殖,經營乳品,主要聚居在虹口區。

在當時,印度人生活在上海,與上海一起經曆了十裡洋場的榮辱興衰。上海最知名的地标——外灘的名稱“Bund”都是來自印地語的“Bundh”,意為“堤岸”。不但如此,1843年到1915年間,英國人還曾以十個印度城市來命名十條上海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