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娃進入國小,爸媽們一定都有深深的感受,老師總是不停地強調要加強閱讀。
OK現在二年級,國文平時練習卷上的閱讀了解已經有小朋友比較費勁了,而且因為前面花費的時間太長,直接導緻寫作文來不及。國文老師昨天又在群裡提醒大家要重視,趁着寒假抓緊讓孩子多看書,三年級對閱讀能力的要求又會是一個拉升。
我找家裡娃剛好念三年級的朋友詢問,她給我拍了她兒子的練習卷。我一看,閱讀了解确實占比很大,文字本身已經有了一些難度不說,關鍵是題目對孩子閱讀能力的要求真的不低,這能力包括了能提取關鍵資訊、能把了解滲透進内在含義、能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概括意思,總之即要能了解、又要會總結。
(上下滑動看)

朋友班級的班主任老師也和我們老師一樣,明确指出“需要提高閱讀速度”,這就是切切實實的硬名額。
不過,提高閱讀速度靠的不是意識,靠的是功底。
而如今再回頭看,這功底其實就是早期從自主閱讀開始的一點一滴的階梯式積累。
積累分為兩個次元,一個是時間,越早開始自主閱讀積累就越多;一個是品質,閱讀的品質越高,積累得就越厚實。
是以眼下雖然對于咱們還沒到國小階段的爸媽來說并沒那麼着急,但對于中大班的孩子來說已經是視窗期了,咱們需要了解怎樣為孩子的自主閱讀選擇讀物、以及怎麼讀法。
01
需要開始建立分級閱讀
分級閱讀的意義在于幫助孩子去擁有閱讀能力,因為通過分級提高難度的形式,它可以確定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能看到比對他當下認知和語言發展的讀物。
孩子處在不同階段,閱讀能力不一樣。閱讀既對孩子的認知力、了解力有要求,也需要語言知識(識字量、句型、文法、文體)和閱讀技能的同步儲備,分級閱讀的過程是動态的、個性化的,是以對孩子個體的閱讀能力提高是切實有效的。
很多媽媽的困擾都是一樣的:陪孩子看了很多書,孩子對有些内容也很有興趣,但狀态很不穩定,有些能自己看,有些要聽不要看,有些沒興趣。
這其實就是給到咱們的一個資訊,在給孩子選書、以及共讀的時候需要加入“分級閱讀”的意識。
要知道,光有閱讀興趣,是帶不動閱讀能力的提升的。閱讀興趣是比較單純的一個事情,孩子喜歡怎樣的題材、情節、角色或是畫風,都還是相對天性的部分,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常常會因某一個點(如特别的畫面,有趣的情節)突然被觸發,但閱讀能力卻不會那麼容易地就被觸發,閱讀能力需要的就是踏踏實實、循序漸進的積累和學習。
02
分級閱讀≠買分級閱讀繪本
不過說到分級閱讀,爸媽們一定會着急地求推薦有什麼好的分級閱讀讀物。
當下國内确實已經有了一些中文分級閱讀的套系,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大緻有兩種類型:非原創的圖書分類和原創圖書。
非原創的圖書分類由不具備内容原創能力的商業機構,把一些市面上不同難度的繪本/兒童圖書作出一個簡單的年齡分級,形成一個小型分級庫,用分級閱讀的概念來包裝圖書分類。可以省下了一些我們自己選書的精力,但就好像飯店你報個預算它給你提供一個排菜,吃也能吃,但飯店一定不會把成本效益最高的菜排進來。由别人來組好套的書,能看,但不會是最優質的書放進來,有一些可能是相對過氣的書籍,自己花點精力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
原創的分級圖書由實力比較強的出版公司、有自己的作者資源和原創編輯自行開發一套讀物,這些讀物有清晰的大綱和目标,每一冊都有明确的立足,認識多少字量、學會多少詞彙,再漸漸推進到表達方式。但這類書普遍文字枯燥、機械,缺乏沉澱、情懷也會欠缺一些,更像是為認字服務的書。一套好的繪本,軸線一定是整個故事情節,和帶來的閱讀感受,如果一味緊扣“關鍵字”出現多少次,有多少詞彙量的注入,那閱讀本身會失去原本的意義!
是以,我并不建議一定要依賴于分級閱讀的讀物。當下國内中文繪本閱讀并沒有和牛津樹、培生英語這樣完善的英語分級繪本,也沒有明确的中文分級标準。首都師範大學王蕾博士釋出過首個中文分級閱讀學術标準,但隻有針對1-6年級國小生的,學齡前孩子的分級閱讀還得需要爸媽們自己有分級閱讀的意識,有意識地給孩子引導起來!
03
起步階段選書要把握好文字量
對于在中文母語環境裡成長的孩子來講,他們對中文故事的了解能力,一定是遠遠超過閱讀能力的。比如三四歲的孩子聽得懂媽媽講《西遊記》,但是讓他自己去讀《西遊記》,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是以給孩子選擇合适的書,可以是文字要求低一些、興趣和了解度高一些的。
OK三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聽故事都很帶勁的,但隻要我提一點讓他自己試着複述一下的要求就會抗拒。後來一次偶然,我發現他竟然把一歲多時讀過的一本叫《啊哈!》的繪本找出來,坐在哪裡“啊”“啊哈”的念念有詞,投入得不得了。那本繪本的字真的少得可憐,從頭到尾就“啊”和“哈”在反複。我一下子就了解了OK之前不願意開口的原因——就是不認識字嘛!
這之後我給OK選書,就會有意識地兼顧到他的實際閱讀能力問題,進而摸索出一個相對科學的難易交叉模式。
難的部分,故事情節相對複雜,文字也會比較多,主要還是由我讀給他聽,适當會做一點拓展;簡單的部分,去找那種文字足夠簡單、但畫面想象空間完全能比對大孩子了解力的繪本。
比如有本伊娃娜·奇米勒斯卡的《有麻煩了》,繪本的每一頁,都隻有寥寥幾個文字,圖畫則非常有意思,僅僅是熨鬥印迹上添上幾筆簡單的線條,就襯托出孩子豐富的内心世界。
由于畫面的指向性特别強,OK在看的過程中,竟然連蒙帶猜把裡邊的文字也認識了不少。
這種文字量“低幼”但情感不低幼的繪本,我後來又找了不少,也總結出了點套路:這些書看似簡單其實都特别不簡單,要麼腦洞很大,要麼特别友善玩起來,要麼是對拟聲詞有非常好的運用、韻律感非常強……這些簡單、好玩、順口的書,孩子去讀的時候比較沒有心理負擔,自然也更容易在讀的過程中完成認字和語感的積累。
04
建立分層閱讀的思維習慣
進階到文字多一些的階段、逐漸掃除了文字的障礙後,閱讀的方法就越來重要了。
比如《神奇校車》圖畫書版,就需要用到分層閱讀方法,文字多、知識點多、人物衆多,需要把内容拆分成三條線,故事主線、情景對話和知識點,一次隻講一條線。
通過這種拆分的方法,可以把繪本的難度降低下來,也把閱讀的時長控制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内。
在分層閱讀中,還可以拓展出新的閱讀層次。
比如之前,我和OK讀《呼噜,呼噜,哞》,偶然發現書中口字旁的拟聲詞特别多,于是在非常正常地讀了幾次後,專門玩起了找字遊戲。這種不以繪本自身層次為層次的分層閱讀法,在OK身上可以講是屢試不爽的。這次是找口字旁的字,下次可能是找草頭的字,或是帶三點水的字……當然,這些字以及相關的詞彙,基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别适合用到文字進化演變方面的一些知識,給孩子講一講來由和含義,比幹巴巴指讀認字生動有趣很多,孩子認識和記住它們,會變得比較容易。
OK媽最後說:
跨入到自主閱讀後每個孩子的進度也會不一樣,但無論什麼情況,都需要咱們持續地“推一把”、“再推一把”,才能幫他們積累出一小步又一小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