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控制疫情的辦法其實很有限。
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封鎖疫區。這幾乎是古人控制疫情的唯一辦法,不過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古代人口流動要比今天小得多,大多數人往往生的時候在這個村兒,死時還在這個村兒,不會出去。是以,一旦某個地方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疫情,官府直接把城門一關,派兵把守,誰敢闖出去就殺誰,疫情就被控制住了,而且基本不會再大範圍蔓延。
那麼,城裡的人怎麼辦呢?由于醫學水準的限制,古人基本束手無策。各種中醫醫書裡,包括朝廷的太醫院,都積累了一些針對不同疫病的方子,中醫們就拿着這些方子給感染疫病的人換着吃,碰巧哪個吃有效了呢,就大量推廣開來。要是藥不夠呢,官府就會和地方名流合作,開一些臨時的施藥局、施醫局。但是,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合适的藥方呢,那就隻能挺着,一直挺到天氣轉熱,疫病自然就沒了。
除了封鎖疫區,古人也不傻,他們一樣懂得要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單獨隔離。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專門隔離傳染病人的“疠所”。到漢朝時,發生瘟疫之後須在專門區域隔離,已經成為共識了。
而對于瘟疫,曆朝曆代的統治者最關注的點倒不是死多少人,而是有人借疫病興風作浪,渲染緊張情緒,煽動流民,動搖統治。是以,統治者才要選擇将疫區徹底隔絕,因為一旦沒有隔絕,就會有人企圖逃到安全地帶,大量的難民往外逃竄,就形成了流民現象。流民裹挾疫病到處流竄,别的地方也染上了疫病,由此又造成了更大的流民潮,進而引發了統治上的動蕩,甚至有些王朝會是以亡國。
當然了,疫病常常有,有時很嚴重,古人也會從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在城市公共衛生制度上下手,以便預先防止疫病的發生。比如建立城市下水道系統來排污,派專人清掃和轉運城内的垃圾和排洩物,并禁止百姓随地便溺。
尤其在中世紀時期,中國的唐朝和宋朝都建立了非常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北宋首都汴梁的下水道十分寬闊,許多不法之徒都在那裡躲避官府追蹤,甚至有暗娼在其中營業。可見,中世紀時期中國的公共衛生狀況要明顯好于同時期的西歐,是以中國雖時有瘟疫橫行,但始終沒有出現像西歐黑死病那樣幾乎要滅絕種族的特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