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

萬 邦

元代脫脫所著《宋史·藝文志》寫道,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一部,巻亡。”至今,幾乎所有研究《宋史》的專家、學者都完全認同脫脫所下結論,認為北宋科學家沈括1075年奉旨編繪、1087年進呈、次年受宋哲宗嘉獎的《天下郡縣圖》(又名《守令圖》),到元代初已消失亡佚。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筆者從1987年起,對榮縣文廟藏《九域守令圖》碑的拓片反複研究,經分析論證後認為:《九域守令圖》碑所依據的版本即沈括所繪《守令圖》小圖,或者說《九域守令圖》儲存着沈括編繪的《守令圖》小圖的原始基本面貌。筆者的論文寫于1990年,發表在1991年《四川測繪》雜志第1期,迄今30多年了,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見。筆者從圖的尺寸、比例、名稱、内容、圖記、沈括與王存的關系及諸多其他證據進行論證,說明沈括所繪的《守令圖》“大圖一軸,高一丈二尺,廣一丈,小圖一軸,諸路圖一十八軸。”都是政區圖。“守”指州官“太守”,“令”指縣官“縣令”,《守令圖》就是相當于今天的《行政區劃圖》,簡稱《政區圖》,“九域”指“九州之域”即“中國”之意。筆者分析、研究和複原的《九域守令圖》,則相當于對宋代地圖的考古發現,把亡佚900多年的宋代沈括所繪的《守令圖》小圖,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了。同時印證了宋代的地圖造送制度以及當時中央政府向各州頒發全國政區地圖的史實,推翻了元代脫脫在《宋史》中“沈括《天下郡縣圖》一部,巻亡”的錯誤結論。

一、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沈括,浙江杭州錢塘人。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他博學多才,造詣頗深。

他在地理學、地質學、地圖學、地名學、文字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乃至醫藥學、繪畫、書法、收藏等諸多方面,都有所研究并有很大貢獻。他的著述有《夢溪筆談》(包括《續筆談》《補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守令圖》(又名《天下郡縣圖》)等。沈括是嘉祐進士,作過集賢校理、史館檢讨等。至和二年(1055年),東海縣令出缺,沈括奉命代攝。

1072年,他利用分級築堰法測量800裡汴渠水位高差,精度已達“分”(約3毫米)。沈括上渾儀、景表、浮漏 (天文、測量、計時儀器),招衛樸造新曆,1075年沈括奉使按邊(到與契丹接壤的邊界處視察),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守令圖》,經十二年艱苦努力,五易其稿,于1087年編成《守令圖》(又名《天下郡縣圖》)。其中,1080至1082年,在延州(今延安)任知州又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錄了許多地理、地質、地圖方面的重要内容和資訊。比如:記錄了他在陝北發現山上有魚、蚌化石,記錄了“石油”,記錄了湖北的雲夢澤、東海的海市蜃樓、地震、龍巻風等,還記錄了指南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他發現磁偏角比歐洲早400多年,他還首創用蠟和木屑制作立體地圖等。他編繪的《守令圖》,共有20幅,計大圖1幅,小圖1幅,諸路圖18幅。1088年是以受到宋哲宗嘉獎,次年沈括繪的《守令圖》即頒發全國。全世界公認沈括是中國宋代著名的科學家。

二、《九域守令圖》碑簡介

20世紀50年代,筆者在四川榮縣文廟曾見過完整的《九域守令圖》碑。碑在文廟大成殿北牆西側,高兩米多,碑額上陰刻二龍戲珠圖案和拳頭大楷書《九域守令圖》幾個字。碑的中部是标有東西南北方位的地圖,地圖下部是約為核桃大小的圖記,風化嚴重。1964年,四川省博物館(今四川博物院)收藏時已缺少碑額、碑基。1987年,我借到該碑的拓片,也隻有地圖和圖記,沒有碑額。當年我就開始摹繪該圖,将陰圖改繪為陽圖。這樣便于修改,也更清晰,同時開始了《九域守令圖》碑的複原、分析和研究工作。3年時間,我查閱了《榮縣志》(乾隆和民國兩個版本)《嘉定府志》《元豐九域志》(宋代王存著)《玉海》(宋代王應麟著)《夢溪筆談》(沈括著)《宋史》(元代脫脫著)《宋會要輯稿》《科學史文集》1980年第3輯等十多種文獻資料,開始撰寫論文。《九域守令圖》碑是北宋榮州太守宋昌宗于宣和三年(1121年)刻石立碑的。碑的背面刻有“蓮宇”二大字,是紹興己未眉山史炜建并書,郡守河東薛仲雍。說明該圖碑在南宋紹興時期仍矗立在蓮宇山(即後來乾隆間建文廟的地方,今榮縣中學運動場北)。《九域守令圖》碑的尺寸是筆者根據《嘉定府志》記載的尺寸和在四川省博物館實量地圖、圖記、嵌入碑基部分的尺寸,推算出拼接上去的碑額的尺寸。碑身高154厘米(圖上邊2厘米,地圖高128厘米,圖記24厘米),實量碑足21厘米,推算出碑額高38厘米,碑寬112厘米,圖寬101厘米,左、右各5.5厘米的邊,碑基石已不複存在。碑厚19厘米,在碑頂距兩邊28厘米中線處分别有3×3×6厘米榫孔,正說明有碑額存在(省博物館館長賈克親自量的),圖記豎排,共42行,滿行10字。圖記(參照縣志、府志整理,加标點)如下:

按班固《地理志》:黃帝方萬裡,畫野分州,得百裡之國萬區。堯遭洪水,天下分為十二州。禹平水土,仍制九州,列五服。周爵五等,自公侯至附庸蓋千八百國。周室既衰,諸侯轉相呑滅陵夷,至于戰國,天下分而為七。秦并四海,變易古制,始為郡縣。更漢晉分裂,至隋滅陳,天下方合為一,凡郡一百七十,縣一千二百。唐高祖改郡為州,然海宇初定,權制州郡,太宗始并省之,分天下為十道,至開元盛時,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及五代喪亂,離為十國,郡縣之數不可究诘。聖宋龍飛,天下複并為一,迄今百有餘年,其間州縣廢複不常,世傳皇朝《守令圖》數本,然其廢複郡邑,多未改正,兼州縣著望,罕得其詳。今當以《九域志》為定。謹按志雲:凡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淆。總二十五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一百二十五。志之所載,自有東西南北之分,加以善本校正,因命刊勒,以皇朝《九域守令圖》為名。其如紹聖間收複州郡,多所不載者,莫知所據,故不錄雲。宣和三年,歲次辛醜十一月壬戊朔八日己巳朝請大夫知榮州軍州管勾神霄玉清萬壽宮兼管内勸農事賜紫金魚袋右重立石。臣宋昌宗。

《九域守令圖》碑的背面,刻有“蓮宇”兩個約半米見方的大字。落款是“紹興己未眉山史炜建并書,郡守河東薜仲雍”(注:薜仲雍是照《榮縣志》補入),說明在南宋紹興時《九域守令圖》碑仍立于榮州城西北的蓮宇山(今榮縣中學操場北)。清乾隆年間榮縣遷建文廟時,才把《九域守令圖》碑置于大成殿北牆之西。榮縣文廟東撫廊靠北牆邊原立有一塊“靈栆”碑。下款是沈博毅書。《榮縣志》載:“博毅者,括子也。是崇甯四年(1105年)中官榮(縣令)。此碑背面是楊仲修書的碑,文革中被砸毀。

順便提及,筆者曾見到榮縣文廟大成殿北牆之東嵌有一塊南宋李焘所繪之《方物圖》碑,約有一米多高,寬約數十厘米。該碑底圖是宋代版圖,刻有黃河、長江和海岸線等,及各府州名。物産符号有稻、麥、稷、豆、棉、絲等。記得榮州附近有棉的符号。李焘是丹稜縣人,曆史學家,曾在榮縣為官。他刻《方物圖》是學宮中教學用。此碑被毀于“文革”中。

三、沈括的《守令圖》與榮州《九域守令圖》碑

1.名稱相同

陶淵明

沈括奉旨編繪的《守令圖》,又名《天下州縣圖》《天下郡縣圖》。榮縣《九域守令圖》碑,又名《九域圖》碑、《守令圖》碑。都是《政區圖》。

2.内容吻合,依據相同

沈括奉旨編繪的《守令圖》,是依據《九域志》進行編繪的。必須反映《九域志》内容所載的府、州、軍、監、縣等政區内容,才能被稱作《守令圖》。

1121年,榮州太守宋昌宗是根據“世傳皇朝《守令圖》”,同時按照《九域志》進行校正後刻石的《九域守令圖》碑,也是将北宋的府、州、軍、監、縣等政區内容全面反映在圖上,才命名皇朝《九域守令圖》刻石的。

3.地圖比例基本吻合

沈括所繪的《守令圖》計大圖1幅,小圖1幅,諸路圖18幅,總共20幅。大圖高一丈二尺,寬一丈,高寬之比為1.2:1。小圖未記尺寸,應當與大圖一緻,隻是尺寸小些才适合頒發。諸路圖此處不必說了。《九域守令圖》地圖尺寸為高128厘米,寬101厘米,高寬之比約為1.3:1。雖與沈括大圖高寬之比不完全吻合,但十分接近。因為古代拓印用宣紙,編繪用宣紙,而宣紙的尺寸往往不夠大,必須拼接,在使用墨水拓印和手工繪制後都會伸縮變形,且縱向與橫向變形比率不一緻,必然增大誤差。但是1.2:1與1.3:1已相當接近,這就是《九域守令圖》與沈括《守令圖》地圖比例不完全吻合而是基本吻合的原因。

另外,我計算出《九域守令圖》面積相當于沈括《守令圖》大圖面積的九分之一。即是說沈括《守令圖》小圖面積為《守令圖》大圖面積的九分之一。

4. 其他有關的佐證

(1)海州東海縣誇大繪出。而1055年沈括曾因東海縣出缺,代攝東海縣令;

(2)永興軍路(今陝西一帶)反映比較準确。這與沈括1080至1082知延州又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及之前曾奉旨按邊,對該地熟悉不無關系;

(3)兩浙路的鑒湖誇大表示。這與沈括為杭州錢塘人,知鑒湖在唐宋時甚有名氣分不開;

(4)四川水系和府、州、軍、監、縣相當準确。康定元年沈括之父沈周任簡州平泉縣令,沈括随父居蜀;

(5)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描述的海市蜃樓、龍、潮汐、地震、旋風、黃河改道、沙門島、陵州鹽井、海船、龍船等,在《守令圖》上多有反映。

(6)宋代的閏年圖制沿習了隋代“普诏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産地圖,上于尚書。”和唐代地圖三年或五年一造送的制度,既有各州逢閏年向中央報送當地地圖的規定,又有中央向各州頒發全國地圖并“令職方牒諸州謹其藏,每閏依本錄進”的制度。才有宣和三年知榮州的宋昌宗令人刻立《九域守令圖》碑的作為。才讓九百年後的我們有幸見到北宋時期全國政區圖的真實面貌

四、結論

《九域守令圖》所依據的由朝廷頒發的“世傳皇朝《守令圖》數本”,即是沈括奉旨編繪的《守令圖》小圖,或者說《九域守令圖》儲存着沈括奉旨編繪的《守令圖》小圖的原始基本面貌。

換一種說法,即是說北宋科學家沈括1076年奉旨編繪,于1087年編成的20幅《守令圖》(《天下郡縣圖》),并沒有完全消失亡佚,而其中的《守令圖》小圖卻因朝廷頒發到各州後,榮州太守宋昌宗“加以善本校正,因命刊勒,以皇朝《九域守令圖》為名”的著名的《九域守令圖》碑而得以儲存。此碑至今已整整九百年了。我作為一個測繪工作者、地圖學專家研究33年《九域守令圖》碑,其目的就是要尋找出沈括的《守令圖》(即《天下郡縣圖》),讓沈括的《天下郡縣圖》從元代脫脫《宋史》的錯誤結論中走出來重新亮相。

來源:圖知四川

文/圖:萬 邦(78歲,原成都地圖出版社進階工程師、地圖學專家)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曆史文化】尋找北宋沈括《天下郡縣圖》‖萬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