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作者:aganga89767

後世對于北宋評價分為兩個極端,有人說北宋積貧積弱,對外無能,但也有人說,北宋極為發達,所謂“造極之世”,這個空前發達又被動挨打的王朝真的是很難表達。

兩宋還是一個特别的王朝,就是皇帝子嗣單薄,比如真宗就一個兒子,到了仁宗這一輩,居然一個兒子都沒有,兩宋300多年,18位皇帝,三次由遠支旁系入帝系,這也就造成了有九位皇太後(妃)垂簾聽政。後妃參與政治的頻率,堪稱曆朝曆代之最。更有意思的是,宋代士大夫對後妃幹政似乎并不嫌惡。而且絕大部分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妃)均在曆史上赢得了美名。後世評價還很高:“宋三百餘年,外無漢王氏之患,内無唐武、韋之禍,豈不卓然而可尚哉!”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在九名垂簾聽政的皇太後裡面,有兩人屬于長期執政:一個是上面仁宗朝的劉娥,以皇太後身份攝政長達11年;另一個則是宋英宗皇後高滔滔,在宋哲宗朝以太皇太後身份攝政9年。

這兩名皇太後,在宋朝垂簾聽政者中留下了兩極化的口碑:劉娥被認為口碑最壞,史書說她差點就成為第二個武則天;而高滔滔的口碑最好,被譽為“女中堯舜”——翻閱史書,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女人有此殊榮。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劉娥才是女中堯舜。高滔滔則埋下北宋亡國之禍。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北宋最初的問題出自黨争,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當22歲的宋神宗趙顼與49歲的王安石經過一番深談之後,他們共同開啟了大宋的變革時代。熙甯二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跻身執政之列,開始頒行新法。盡管此後圍繞新法的施行演變成朝堂上的派系亂鬥,但這個事件的标志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從這一年起,直至北宋亡國的将近60年間,所有的朝廷政治的發生都可以追溯及此。

20歲的宋神宗剛登基,他接手帝國不過是虛名在外,實際上已經陷入了财政困局。宋神宗即位沒幾天,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張方平就給他上交了一份财政報告,赫然寫着八個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國家真是窮到快揭不開鍋了。在“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社會環境和“三冗”的現實危機中,大宋正在無可挽回地堕入衰世。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變革已經成為必然,宋神宗别無選擇,宋神宗曾問三朝老臣富弼,向他請教富國強兵之道。富弼卻告訴皇帝:“陛下即位之始,應當廣布恩德,與民休息,至少二十年不言兵事。”此時的富弼熱血變涼,不願再提往事。這些講話都是有用的廢話。在這種情況下,神宗開始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的變法理念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這些措施一旦實施必然震動整個社會。基于不同的利益,或不同的理念考量,以司馬光士大夫階層表示了強烈反對。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新黨與舊黨,或變法派與保守派。北宋出牛人,但牛人全毀于黨争。這是曆史上最遺憾的事之一。不能說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對立不對,但二人争執還是理性,政治的對立并不影響二人的私誼,而他們的後輩就是赤裸裸的争權奪利和黨争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對于帝國的改革事業,宋神宗本身是沖突的。他一方面支援王安石,另一方面極力維護皇權,對王安石及變法派進行牽制,避免王安石權位太重。實際上就是,宋神宗缺乏李世民的魄力。當然新、舊黨的争鬥,也是皇帝的平衡術。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之前,指定了司馬光與呂公著為太子老師。這兩個人,都是變法的反對派。這實際上是神宗對自己當初的否定,趙煦即位這就是宋哲宗。宋哲宗剛即位時懵懂無知,由宋神宗的母親高滔滔垂簾聽政,而她正是變法的堅定反對者。高滔滔攝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起複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隐居15年的司馬光,在高太後的支援下,司馬光全面推翻宋神宗時期的變法内容。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盡管司馬光重獲起用後不到一年半,但這最後一年多時間,已足夠他完成自己潛伏15年的夙願。好友王安石奠定的新法格局,盡數遭到廢除。王安石病逝5個月後,司馬光去世。此時,北宋政局已經掉入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魇:朝局的重心不再是研究如何富國強民,而是研究如何打倒對手。

高滔滔大名高正儀,小名高滔滔。高滔滔出身是當朝的名門望族。她的曾祖父是名将高瓊,其母是大宋第一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宋仁宗皇後曹氏的親姐姐。她與宋仁宗養子趙曙青梅竹馬,二人結婚就有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後嫁女”的說法。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高滔滔先後為宋英宗誕下四子四女,宋英宗在位不到4年就駕崩了。他與高滔滔的長子趙顼繼位,是為宋神宗。宋神宗駕崩後。大宋政局站在了一個分岔口上,在這個關鍵節點,54歲的高滔滔開啟臨朝聽政。此時後宮之中屬她輩分最高,是以,也沒得選。

高滔滔在開始正式攝政之前,毫無政治經驗。無論是英宗朝還是神宗朝,她都是一個謹守後妃之道的女人,沒興趣也沒機會參與朝廷政治。為了掌控帝國事務,建立自身權威,她選中保守派,比如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等。在政治上恢複到神宗朝以前那個她所熟悉的祖宗舊制時代。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此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方田均稅、市易、保甲、青苗、免役等變法的成果被盡行廢棄。在司馬光死後,保守派内部逐漸分裂為三派,即後世所稱的“蜀洛朔黨争”。而高滔滔并無任何強勢幹預的姿态,隻是任其黨争環境惡化下去。高滔滔的私德其實很好。她崇尚節儉,以樸實著稱,雖然出身貴族,但對民間疾苦有恻隐之心。她對待外戚,自己的娘家人,态度十分嚴苛,不徇私情。可問題是,這與治國理政沒有任何關系。

高滔滔首先就是不具備治國的能力,改善紛亂朝局的思想與能力,這已經超越了她的政治水準。但實際上,被史書美化為“元祐治世”的高滔滔攝政時期,卻是北宋走向亡國深淵的前奏。緻使北宋亡國的各種伏筆,此時已經埋下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在激烈的權力鬥争中,所有人都忽視了一個人的存在——宋哲宗趙煦,他才是大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高滔滔攝政9年,宋哲宗從一個10歲的小孩,成長為一個19歲的青年。然而,軍國大事仍然由高太後和幾位大臣拍闆,皇帝始終沒有發言權,朝中大臣無一例外,都忽視了宋哲宗的年齡增長。他們習慣于認為皇帝還小,告誡他凡事要聽命于高太後。

垂簾太後與年輕皇帝的對立,在曆史上并不罕見,高滔滔病重之時,已經意識到宋哲宗對她的極度不滿。她似乎看出了一些不詳的征兆,高滔滔還告誡呂大防和範純仁說,我死之後,皇帝是不會重用你們的,你們應主動退避,免得遭禍。一直到臨死,高滔滔最得意的事情,仍然是她的私德無虧,不曾利用權力額外照顧娘家人。但她并不知道,這一點,對于長期被無視的皇帝來說,這重要嗎?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作為大宋皇帝,時年17歲的年輕天子宋哲宗趙煦,内心竟無比高興。因為從這一刻開始,再也沒有一個讨厭的女人在他身後監督訓示他,他終于感受到天子這個身份帶給他的權力。

62歲的高滔滔病逝後,宋哲宗終于開始了反撲式的親政。對于高太後攝政期間任用的人、制定的政策,他一概不認,通通反着來。他把章惇、蔡卞等變法派首腦重新召回朝堂,而保守派官員則陸續罷黜被貶。朝廷黨争,權勢轉移,一個新的輪回又啟動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這時候,或許是出于宋哲宗的授意,章惇和蔡卞打算追廢高太後,并拟好了诏書。在向太後和宋哲宗生母朱太妃的苦苦相勸後,宋哲宗隻好作罷。宋哲宗還打算開掘司馬光等人的墳墓,被朝臣苦谏之後才沒幹。盡管宋哲宗全面恢複新法的舉措,多少有對高太後的報複的心理,但不得不說,新法經過紹聖時期的變革後,更加适應宋朝的社會現狀了。

宋哲宗從小就身子弱,更關鍵的,他自己沒有兒子,好不容易在元符二年八月,他迎來了自己唯一的兒子趙茂。然而,這個可憐的孩子僅三個月便夭折了。趙茂的去世,徹底擊垮了宋哲宗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元符三年宋哲宗突然病逝,年僅24歲。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堯舜”的高滔滔,而非黨争

他的身後留下一個強力變法後強盛的大宋帝國,卻終因無子,導緻帝國所托非人。在其駕崩的25年後,盛世大宋戛然而止。而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高滔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