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作者:小辣椒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裡了?為何當金國兵銳氣蓋世,鐵蹄踐踏大地、殺氣凜然時,這支曾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豪傑之師卻無人站出來救國?他們身經百戰,堪稱一代雄師,為何在這最關鍵的時刻卻選擇無聲無息?莫非他們已盡釋前嫌,與宋朝漸行漸漸遠?那個被百姓視為"保護神"的楊家将究竟去了哪裡?他們為何置身事外,對皇室的最後一息避而不救?這些曾經令敵軍惶惶的無敵将士,當金兵登門時,他們又将如何自處?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一、楊家将的崛起:一路從衛戍邊疆走向王朝中樞

北宋開國之初,戰火硝煙方漸消散。身處動蕩年代的楊家,正是憑借楊繼業那石鐘般堅韌不拔的意志,方得一飛沖天的機會。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漢,戰亂頻仍。楊繼業這位出身寒微的武将,憑着過人的勇猛和英武無畏的氣概,很快就受到當時權力核心劉崇的賞識。劉崇手下兵多将廣,唯獨青睐楊繼業,将重兵擁護下最為棘手的軍務全權交予楊繼業打理。楊繼業亦是用出色的軍事指揮和頑強作戰将這份沉甸甸的重托一一完成。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北漢與後周對壘之際,楊繼業再展其神勇無畏的一面。公元960年,北漢和契丹國結盟發動戰争,展開了對後周的總攻勢。後周王朝隻是個兒皇帝的傀儡政權,實際操控全局的乃是已經蓄謀不軌的趙匡胤。他趁亂發動陳橋驿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在新王朝初始的動蕩時期,顯然需要像楊繼業般威武勇猛的武将鎮守邊疆、肅清殘餘。趙匡胤宋太祖上賞識楊繼業的過人才能,冊封他為宋朝禁軍統帥。楊繼業意氣風發,洶洶欲戰。他渴望在新王朝的戰火硝煙中大展身手,為宋朝立下赫赫戰功。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然而好景不長,趙匡胤遽然離世後,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對于楊繼業這位武勇卓絕的前朝勳臣,宋太宗内心頗有芥蒂。一方面,他極為重視楊繼業作為窮經蹈厲的老馬的軍事能力,這正是北宋處于初創階段、四面楚歌最需要的寶貴資源。然而另一方面,楊繼業畢竟出自先朝,作為新朝的君主自然不願重用,以樹立自身王朝的威嚴。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在這一進一退的沖突心理中,宋太宗決定将重任寄托于楊繼業,并給予厚賞。但不知是出于對此舉的隐隐不安,亦或單純是出于對自身權威的自負,宋太宗在編修史書時,有意無意地淡化了楊繼業的功勳。楊家将的崛起似乎就此暗藏隐患,但當時的楊家将并未過多在意朝野間的是是非非,他們隻渴望用戰火淬煉自身的武藝,為新興的宋朝開疆拓土。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二、輝煌後的曲折黯淡:文官專權導緻武家敗落

楊家将軍威赫赫,聲名遠播。然而這家武林豪門的輝煌也正迎來轉折。自太宗趙光義執政以來,北宋朝野漸起變革。文人集團在朝中日漸興盛,他們主張用溫文爾雅的方式治理天下,對于武将這一向形粗野豪放、愛好勇猛好鬥的群體頗有微詞。要知"文"與"武"自古亦有較量,當時熱衷于儒家思想的文人們當然不願将朝政大權掌控在他們眼中隻知揮戈的武夫手中。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雖作為開國功臣,楊家世代效命先朝,卻在新科文臣的推波助瀾下愈發褪色。楊家将軍鐵血無情的作風被诟病為不通文理,其父子兄弟手持重權更被視為潛在的威脅。趙光義深知重用武夫容易使之驕縱狂妄、難以限制。為強化自身統治,也為避免出現内亂,他逐漸将文臣提拔入朝,削弱武家實權,最終架空了曾赫赫有名的楊家将。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史書中幾乎難尋楊家将在宋朝後期的蹤迹。為了生存,許多楊家子弟不得不放下曾經的榮光,隐姓埋名過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隻有極少數人還在執拗地堅持自家武學,希望在武林中尋得存身之地。但是除了宋朝開國之初,武将地位根本望其項背。有家資财富将門被打壓到幾近破落,顯然已無暇東山再起、重振雄風。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原本朝露夕陽并不罕見,但像楊家這樣由全盛時期驟然衰落,緣由确實耐人尋味。一則可見趙光義等文人君主心術不古,對武将戒慎防範,也折射了新興士大夫階層掌控朝政後,對延續多年的舊體制作出了巨大的革新和改朝換代。二則也說明了武将們單核心技能、缺乏文化修養的弊端,面對儒生們玩轉陰謀詭計實在吃了虧。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三、皇權内鬥惡化沖突,楊家在生存壓力下無力自保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然而,武家沒落并非單單因為文官集團的排斥。随着北宋王朝由盛而衰,朝堂之上風雲驟變,皇室内鬥更是愈演愈烈。趙家王朝飽經創業維艱,到了第三代趙惪王即位時,皇權已出現動蕩。各派系争權奪利,上至親王王公,下至宦官權貴,暗流洶湧。趙惪王未曾長期執政,便被同母弟弟趙杲篡奪皇位。自此,皇位輾轉數主,政權阙如之後甚至出現宦官執政的局面。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亂世之中,民不聊生。作為普通平民,楊家後人早已退出武林,頗為安分過着平民百姓的日子。然而生計也是捉襟見肘,因陷入權力争鬥的漩渦中,楊家族人淪為了宦官黨争的犧牲品。高拱權傾朝野,其最寵信重臣王淇曾劫掠大臣府邸,楊氏族人在其中也遭了不白之冤,被抄家充軍。權臣紛争,世家淪落,楊家族人連溫飽也維艱,更無暇他顧王朝存亡。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北宋後期朝政腐朽,加之皇權虛無,戰亂連綿于内憂外患之中。即便楊家還有子孫留存,在這樣的時代也很難将武學發揚光大。武林諸門各自為戰,無人敢自恃能統帥天下,一如曾經的楊家将那般叱咤風雲。更何況這些普通武家子弟,對比當年楊家将那般帥旄凜然,顯然已是風光不再。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四、宋亡之時楊氏式微:實力單薄難盡抗金大義

北宋王朝走向衰微,在宋徽宗欽宗時期,黨争宦豎愈演愈烈,王朝上上下下阙如陷入空前困境。最終在1127年的靖康之難中,北宋在遼金兩朝鐵蹄的踐踏下徹底土崩瓦解。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這一曆史大戲,身陷其中的楊氏後人反倒成了默默無聞的路人。早已黯然失色的楊家将,在北宋最終的覆滅面前顯得力有未逮。作為先前被徹底抛棄、權利剝奪的武家,他們已無力反擊強大的外敵。就連皇室親信,先前那些被賞封為王侯将相的豪門權貴,在金人鐵騎來犯時也不過自危自保而已,更何況遠在邊陲、早已名存實亡的楊家後人。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權力真空之下,楊家人實在難盡拯救北宋的大任。他們素來忠君愛國,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卻無從尋得可資效命的明君。從最初的豐厚賞賜,到後來的徹底邊緣化,楊家子孫懷着滿腔熱血卻無處可去。就連曾經幾經戰火考驗、堪稱百戰不殆的楊家祖訓,在北宋亡國時都已走入窮途末路。

眼見國破家亡,楊家子弟隻能先求自保。他們的意氣用事早已被扼殺在朝綱傾頹的動蕩時代,連武藝也随着王朝的沒落而式微。在這最後的戰亂中,楊氏後人隻能是個旁觀者,面對強金的鐵蹄屈膝俯首。身經國難的磨難讓他們無力承擔曾經楊家将的"無敵"美名,甚至連單單抵抗都顯得勉強。

五、總結與反思:武家得寵複興之路,源于君主睿智

自北宋一朝到其亡國覆沒,楊家将的興衰如同一面明鏡,折射出王朝盛世與時運多舛的滄桑巨變。一個朝代的盛衰,實則寓意深遠。它不僅能見證一代興亡更疊,更能映照出當朝執政者是否有睿智的統治之道。

北宋初年,楊繼業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賞識和寵遇。此間已可見宋太祖英明有加之處。身為新朝開國君主,他先是慧眼識英雄,不拘一格地将有為之士納入麾下;繼而又施與重賞,待之厚望,以振奮将士們為新王朝盡忠效命的熱忱。如此用人之道,可謂深得人心。

然而,僅憑前朝舊将顯然是不足的。宋太祖另有過人之舉,那便是培養自身親信勳臣。趙匡胤舉薦曾得其賞識的楊業為繼承人,冀望能培養出新朝賢能的武将。這一目光相當長遠。他意在令武将們對新王朝産生歸屬感,而非将宋王朝視為他朝繼任下來的遺産。

北宋滅亡時,号稱無敵的楊家将去哪了?為何沒有一人出來救國?

如此英明施政,直至宋太宗趙光義執政仍在一如既往。他在褒揚楊繼業前功的同時,也有意淡化其功勳以樹立新王朝的統治權威。看似沖突,實則深謀遠慮。趙太宗一方面照舊禮遇武将,另一方面也将文臣黜入朝中,限制武将的職權。他對武将防範有加,正是因為深知任重而道遠,有識之士務必謹慎小心。君主内斂智計居安思危,終使得宋代中期文官集團雄霸朝野,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權旁落、被武将起家作亂的隐患。

然而,經朝代循環更替,君主日漸昏庸,任由黨争紛亂不已。到赫赫楊家将淪落至普通群眾可見一斑。即便暫時避開黨争,然而國之将亡正是因為上位者已難以憑智睿治理人民。在大廈将傾之時,楊氏後人已無力執起曾經的旗幟。這一切,皆緣于執政者智慧無備。如同當年趙匡胤趙光義,這般有識有勇的豪傑賢達方能使國家昌隆,社稷永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