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作者:小辣椒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曆史往往不會給人以直白的解答,總是将真相隐藏在迷霧之中。

華佗的醫術高超,赫赫有名,曹操又是何等人物,當權力與醫術相遇,會激發出怎樣的火花?是權術趨炎附勢,還是本性使然?亦或是出于某種我們所不知的動機?種種疑問疊出,令人困惑重重。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一、華佗身世與成就

東漢末年,正值亂世紛擾,大疫流行,禍患遍地。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沛國谯洲一位普通百姓家庭誕下了一個不平凡的孩子——華佗。自幼天資聰穎,在當時極為落後的醫學環境下,他勤學鑽研,毫不氣餒,并結合親身實踐,創立了許多臨床獨特的診療方法。

公元145年,華佗出生于安徽亳州一帶,這一地區當時屬于沛國谯洲,是東漢時期江淮流域的重鎮。幼年時,東漢已經日漸衰微,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全國範圍内更是戰亂不止,瘟疫肆虐,民命夕絕。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極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專研醫術,更何況是華佗出身寒微。

但是,華佗并未被環境所困,反而以過人的毅力和智慧超越了時代。他遊曆四方,躬親采藥,廣泛積累實踐經驗。尤其是在徐州一帶,他為當時的太守陳登醫治了一種由于飲食習慣而導緻的蟲症,進而一舉成名。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除了臨證經驗之外,華佗還擅長于理論研究。他深入鑽研古醫籍,并且大膽創新,提出了獨特的養生之道——五禽戲。這套功法集預防為主、防治并重,對于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具有獨特功效。

同時,華佗還緻力于藥物研發,發明了舉世矚目的麻沸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之一。有了麻沸散的輔助,外科手術才得以快速推廣。可以說,沒有華佗的貢獻,中國醫學很難達到如此高的水準。

憑借過人的智慧和醫術,華佗赢得了極高的聲譽。不過,他個人的性格卻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據《後漢書》記載,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為業"。可見,盡管有着非凡的醫術天賦,但華佗骨子裡仍保有着某種傲慢和叛逆的個性。

正是這種性格特質,為他後來的命運掀開了帷幕。在聲名遠播之後,他被曹操相中,被征召侍奉于左右。一開始,這對于華佗而言似乎是前程萬裡的好機會。可是,命運往往走向出人意料的方向……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二、華佗被征召侍奉

東漢末年,朝野混亂,各路軍閥割據一方,紛紛對徐州這一戰略要地虎視眈眈。陳登當時作為廣陵太守,治理有方,使徐州恢複了幾年的富庶。正是陳登身染怪疾,華佗憑借過人醫術,為陳登解除了燃眉之急,進而打響了名聲。

徐州地處重鎮,戰事頻繁。先是屬于陶謙麾下,後被劉備奪取,複又為呂布所控。呂布一去,徐州第一次歸曹操所有。不久,劉備再起兵鋒,趁曹操征伐袁紹之機,重新攻陷徐州。最終,曹操平定劉備,徐州遂第二次歸于曹操麾下。

正是在這幾番易手之際,曹操有意無意間聽聞了華佗的大名。根據《三國志》記載:"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灸,随手而差。"可見,曹操對華佗的召見,實為解決自身頭風之疾。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曹操的頭風病由來已久,每當發作,疼痛難當,神智亦常見迷惘。這對于一介草莽英雄而言,實在是難以忍受的折磨。因而,當得知有一位醫術高超的神醫時,自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将其納入麾下親侍左右。

當時,徐州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陳登本人即是孝廉之士,對文化阡陌極為推崇。華佗更是身懷絕技,包括"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更是令曹操趨之若鹜。

有了華佗的加盟,對于曹操而言,無疑是一大助力。非但可以治療頑疾,更可以借助華佗的才學與修養,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今後建立王朝奠定基礎。

是以,曹操對華佗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當時就有"太祖常令佗侍坐左右,極緻禮敬"的記載。可見,曹操不僅重視華佗的醫術,更将其視為貴賓相待。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然而,就在曹操對華佗殷勤有加之時,雙方之間的裂痕也在悄然蔓延。一來源于華佗的性格使然,二則由于曹操對權威的堅持所緻。

按照史書記載,華佗"為人性惡,難與人相處"。身為一代醫聖,他對醫術的自負是可以了解的。但如此驕矜跋扈的性情,卻是難免與曹操産生隔閡。

而曹操素來霸氣淩人,對于麾下親信更是毫不留情面。隻要有半點違抗旨意,必遭嚴懲不貸。很快,這兩人對峙的火星就在暗暗燃燒。

種種迹象表明,雙方難以長期并肩,終有一别的那天。隻是,當權力與術業相遇,孰落孰伸,孰先孰後,恐怕連華佗自己也沒有料到最後的結局。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三、因素一:性格因素

在華佗被征召侍奉曹操之初,雙方的關系一度融洽無間。曹操對這位大名鼎鼎的醫聖贊賞有加,視之猶如寶貝一般。而華佗亦頗為知遇之恩,為曹操治療頑疾,獲益匪淺。

然而,就在這看似風平浪靜的表象之下,一股燎原的火種已經暗自蔓延開來。這正是源于雙方性格的巨大差異所緻。

按照《後漢書》的記載,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作為當世頂尖的醫術大家,華佗自負心理可謂是無可厚非。但這種過于驕傲自大的性情,卻與曹操的個性相去甚遠。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曹操自小就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野心和銳氣。武勇善戰固然是他的一大特點,但骨子裡同樣也蘊含着一股強勢霸道的個性。作為一代枭雄,他毅然決然,所向披靡,憑借這股不世出的魄力,終于一統天下。

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相遇,注定會如同火與油般難以겪濟。尤其當初相見時,曹操對華佗的重視已經到了極點,常令其"侍坐左右,極緻禮敬"。然而面對如此殷勤,華佗卻絲毫不為所動。

根據史載,華佗雖在曹操左右侍奉,但"每有征召,佗常推辭"。可見,他根本沒有将曹操放在眼裡,對于如此重大的召見竟也如此藐視。這無疑是對曹操權威的一種公開挑釁。

作為當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掌控者,曹操如何會容忍麾下有人如此肆意妄為,公然違抗自己的号令?于是,雙方的關系就在這種頻繁的征召與推辭中,一點一點走向決裂。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有一次,華佗竟然推辭曹操的征召達七次之多。面對如此公然的藐視,曹操如何還能忍氣吞聲?于是,積怨已久的曹操終于爆發出了鐵腕統治者的猙獰一面。

在曹操的字典裡,絕不允許下屬有任何反抗的行為發生,更不用說如此公然的無視和藐視了。按照權力遊戲規則,華佗這般舉動無疑是在挑釁曹操的權威。

作為當世一代權臣,曹操豈能容忍如此挑釁?否則,一旦縱容下去,麾下将無人再聽令,他的江山社稷必将前途渺茫。是以,在性格因素的推波助瀾下,曹操決心要除掉這個阻礙自己統治的頑疾。

可以說,正是由于雙方性格的劇烈沖突,再加上權力的博弈,才最終導緻了這場悲劇的發生。如果華佗能夠改掉性子,服從曹操的号令,或許就不會有這般下場了。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四、因素二:身份地位

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導緻曹操與華佗決裂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雙方地位身份的懸殊差距。

觀當時的社會環境,盡管華佗的醫術已經赫赫有名,但從身份地位上來看,他終究隻不過是一名平民出身的"方技"而已。而曹操則是一代枭雄,權力巍峨,号令天下。

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即便是像華佗這樣的傑出人才,也很難被官僚貴族所真正重視。他們眼中,醫術這種"技藝"仍舊被歸類為最底層的"工藝"階層。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一代名醫的才華固然令人贊歎,但終究無法打破當時的身份禁锢。面對如此強勢的社會等級觀念,華佗這樣出身寒微的平民,注定很難獲得尊重和地位。

即便是在曹操麾下,華佗的處境也并不算太好。因為在曹操眼裡,華佗終究隻是一名"醫士",一個為自己所用的"工具"而已。

而在華佗被征召之初,曹操之是以如此重視,完全是出于個人私欲,希望華佗能治愈自己的頑疾。一旦這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曹操就很容易忽視華佗的存在價值了。

從曹操的身份地位來看,他生于上層家族,自小就備受呵護。加之後來憑借武勇善謀,一步步攀升至執掌大權的地位,骨子裡自然就保留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傲慢和專橫。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面對華佗這樣底層出身的平民,曹操對他的重視更多的是出于利用的目的,而難免會帶有某種"高高在上"的态度。正是這種傲慢的心理,加劇了他與華佗之間的裂痕。

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佚文記載,說是當年曹操召見華佗時,曾對他頗為不敬,甚至言語恫吓。盡管這一說法的真僞無從考證,但它确實表露出當時統治者對醫士的輕視态度。

在曹操看來,華佗就是一個連自己都不知好歹的"下人",竟敢如此公然違抗他的号召。作為一代枭雄,無疑是難以容忍這種挑釁權威的行為。

于是,在地位身份的巨大差距的刺激下,曹操對華佗的仇恨再次被重新點燃。他堅信,身為統治者的自己,必須要狠狠懲治這個肆意妄為的"下人",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威。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可以說,地位與身份上的懸殊差距,不僅加劇了曹操與華佗之間的隔閡,更是最終導緻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誘因。當權力與卑賤相遇,注定會激起滅頂之災。

五、後世評說與探讨

曹操斬殺華佗一事,在後世廣為流傳,也引發了無數的評說與探讨。有人認為曹操這是一種報複心理在作祟,誤殺了一代醫聖;也有人則持肯定态度,認為曹操所做所為是維護統治合理合法。

從史書記載來看,《後漢書》對于曹操處置華佗一事,并未作過多評論,隻是陳述了事實經過:"佗數逃去就籍,操疑之,誅之。"可見,曹操的做法當時并未引起太大争議和非議。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直到南朝宋代,才有一些史家對此事加以評點。著名史學家顔之推在《後漢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常人謂操愛殺善人,未然。佗為醫聖,而性傲物遺。"

顔之推的這段話,無疑是在為曹操的所作所為進行開脫。他認為,常人對曹操濫殺無辜有所非議,但事實并非如此。華佗雖是一代醫聖,可性格實在太過傲慢放肆,引起曹操不滿實屬正常。

這種評說無疑是站在統治者立場上進行辯護的。隻要是違抗權威、挑戰統治的行為,哪怕對方是一代傑出的人才,也理所當然要受到嚴懲。

再往後,陸遊則持相反觀點,他在《老學庵筆記》中直指曹操"因醫術使唾沫所及,殺之"。這無疑是在批評曹操心胸狹隘,濫殺無辜了。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兩種針鋒相對的評說,反映了後世對于曹操處置華佗一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過,從整體上來看,似乎更多的是持批評和同情華佗的觀點。

畢竟,華佗是當世一代醫術大家,他的諸多醫療造詣和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曹操的所作所為,似乎也确實有些小肚雞腸和偏執。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統治者的處境實在是不易。如果放任下屬肆意妄為,必然會導緻權威的喪失,進而影響國家的安危。是以,曹操對華佗的嚴懲,未嘗不是一種維護統治的手段。

這似乎也表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統治者和平民之間存在着一種根本的沖突和沖突。無法調和的地位差距,注定會引發悲劇的發生。

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正如有評論家所言:"曹操殺華佗,乃當時社會階級沖突所緻,一身是非,宜對曆史持寬容态度。"或許,我們在評說這段曆史際遇時,确實需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