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作者:小辣椒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里了?为何当金国兵锐气盖世,铁蹄践踏大地、杀气凛然时,这支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豪杰之师却无人站出来救国?他们身经百战,堪称一代雄师,为何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却选择无声无息?莫非他们已尽释前嫌,与宋朝渐行渐渐远?那个被百姓视为"保护神"的杨家将究竟去了哪里?他们为何置身事外,对皇室的最后一息避而不救?这些曾经令敌军惶惶的无敌将士,当金兵登门时,他们又将如何自处?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一、杨家将的崛起:一路从卫戍边疆走向王朝中枢

北宋开国之初,战火硝烟方渐消散。身处动荡年代的杨家,正是凭借杨继业那石钟般坚韧不拔的意志,方得一飞冲天的机会。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战乱频仍。杨继业这位出身寒微的武将,凭着过人的勇猛和英武无畏的气概,很快就受到当时权力核心刘崇的赏识。刘崇手下兵多将广,唯独青睐杨继业,将重兵拥护下最为棘手的军务全权交予杨继业打理。杨继业亦是用出色的军事指挥和顽强作战将这份沉甸甸的重托一一完成。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北汉与后周对垒之际,杨继业再展其神勇无畏的一面。公元960年,北汉和契丹国结盟发动战争,展开了对后周的总攻势。后周王朝只是个儿皇帝的傀儡政权,实际操控全局的乃是已经蓄谋不轨的赵匡胤。他趁乱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在新王朝初始的动荡时期,显然需要像杨继业般威武勇猛的武将镇守边疆、肃清残余。赵匡胤宋太祖上赏识杨继业的过人才能,册封他为宋朝禁军统帅。杨继业意气风发,汹汹欲战。他渴望在新王朝的战火硝烟中大展身手,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然而好景不长,赵匡胤遽然离世后,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对于杨继业这位武勇卓绝的前朝勋臣,宋太宗内心颇有芥蒂。一方面,他极为重视杨继业作为穷经蹈厉的老马的军事能力,这正是北宋处于初创阶段、四面楚歌最需要的宝贵资源。然而另一方面,杨继业毕竟出自先朝,作为新朝的君主自然不愿重用,以树立自身王朝的威严。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在这一进一退的矛盾心理中,宋太宗决定将重任寄托于杨继业,并给予厚赏。但不知是出于对此举的隐隐不安,亦或单纯是出于对自身权威的自负,宋太宗在编修史书时,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杨继业的功勋。杨家将的崛起似乎就此暗藏隐患,但当时的杨家将并未过多在意朝野间的是是非非,他们只渴望用战火淬炼自身的武艺,为新兴的宋朝开疆拓土。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二、辉煌后的曲折黯淡:文官专权导致武家败落

杨家将军威赫赫,声名远播。然而这家武林豪门的辉煌也正迎来转折。自太宗赵光义执政以来,北宋朝野渐起变革。文人集团在朝中日渐兴盛,他们主张用温文尔雅的方式治理天下,对于武将这一向形粗野豪放、爱好勇猛好斗的群体颇有微词。要知"文"与"武"自古亦有较量,当时热衷于儒家思想的文人们当然不愿将朝政大权掌控在他们眼中只知挥戈的武夫手中。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虽作为开国功臣,杨家世代效命先朝,却在新科文臣的推波助澜下愈发褪色。杨家将军铁血无情的作风被诟病为不通文理,其父子兄弟手持重权更被视为潜在的威胁。赵光义深知重用武夫容易使之骄纵狂妄、难以约束。为强化自身统治,也为避免出现内乱,他逐步将文臣提拔入朝,削弱武家实权,最终架空了曾赫赫有名的杨家将。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史书中几乎难寻杨家将在宋朝后期的踪迹。为了生存,许多杨家子弟不得不放下曾经的荣光,隐姓埋名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还在执拗地坚持自家武学,希望在武林中寻得存身之地。但是除了宋朝开国之初,武将地位根本望其项背。有家资财富将门被打压到几近破落,显然已无暇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原本朝露夕阳并不罕见,但像杨家这样由全盛时期骤然衰落,缘由确实耐人寻味。一则可见赵光义等文人君主心术不古,对武将戒慎防范,也折射了新兴士大夫阶层掌控朝政后,对延续多年的旧体制作出了巨大的革新和改朝换代。二则也说明了武将们单核心技能、缺乏文化修养的弊端,面对儒生们玩转阴谋诡计实在吃了亏。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三、皇权内斗恶化矛盾,杨家在生存压力下无力自保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然而,武家没落并非单单因为文官集团的排斥。随着北宋王朝由盛而衰,朝堂之上风云骤变,皇室内斗更是愈演愈烈。赵家王朝饱经创业维艰,到了第三代赵惪王即位时,皇权已出现动荡。各派系争权夺利,上至亲王王公,下至宦官权贵,暗流汹涌。赵惪王未曾长期执政,便被同母弟弟赵杲篡夺皇位。自此,皇位辗转数主,政权阙如之后甚至出现宦官执政的局面。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乱世之中,民不聊生。作为普通平民,杨家后人早已退出武林,颇为安分过着平民百姓的日子。然而生计也是捉襟见肘,因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中,杨家族人沦为了宦官党争的牺牲品。高拱权倾朝野,其最宠信重臣王淇曾劫掠大臣府邸,杨氏族人在其中也遭了不白之冤,被抄家充军。权臣纷争,世家沦落,杨家族人连温饱也维艰,更无暇他顾王朝存亡。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北宋后期朝政腐朽,加之皇权虚无,战乱连绵于内忧外患之中。即便杨家还有子孙留存,在这样的时代也很难将武学发扬光大。武林诸门各自为战,无人敢自恃能统帅天下,一如曾经的杨家将那般叱咤风云。更何况这些普通武家子弟,对比当年杨家将那般帅旄凛然,显然已是风光不再。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四、宋亡之时杨氏式微:实力单薄难尽抗金大义

北宋王朝走向衰微,在宋徽宗钦宗时期,党争宦竖愈演愈烈,王朝上上下下阙如陷入空前困境。最终在1127年的靖康之难中,北宋在辽金两朝铁蹄的践踏下彻底土崩瓦解。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这一历史大戏,身陷其中的杨氏后人反倒成了默默无闻的路人。早已黯然失色的杨家将,在北宋最终的覆灭面前显得力有未逮。作为先前被彻底抛弃、权利剥夺的武家,他们已无力反击强大的外敌。就连皇室亲信,先前那些被赏封为王侯将相的豪门权贵,在金人铁骑来犯时也不过自危自保而已,更何况远在边陲、早已名存实亡的杨家后人。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权力真空之下,杨家人实在难尽拯救北宋的大任。他们素来忠君爱国,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却无从寻得可资效命的明君。从最初的丰厚赏赐,到后来的彻底边缘化,杨家子孙怀着满腔热血却无处可去。就连曾经几经战火考验、堪称百战不殆的杨家祖训,在北宋亡国时都已走入穷途末路。

眼见国破家亡,杨家子弟只能先求自保。他们的意气用事早已被扼杀在朝纲倾颓的动荡时代,连武艺也随着王朝的没落而式微。在这最后的战乱中,杨氏后人只能是个旁观者,面对强金的铁蹄屈膝俯首。身经国难的磨难让他们无力承担曾经杨家将的"无敌"美名,甚至连单单抵抗都显得勉强。

五、总结与反思:武家得宠复兴之路,源于君主睿智

自北宋一朝到其亡国覆没,杨家将的兴衰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王朝盛世与时运多舛的沧桑巨变。一个朝代的盛衰,实则寓意深远。它不仅能见证一代兴亡更迭,更能映照出当朝执政者是否有睿智的统治之道。

北宋初年,杨继业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和宠遇。此间已可见宋太祖英明有加之处。身为新朝开国君主,他先是慧眼识英雄,不拘一格地将有为之士纳入麾下;继而又施与重赏,待之厚望,以振奋将士们为新王朝尽忠效命的热忱。如此用人之道,可谓深得人心。

然而,仅凭前朝旧将显然是不足的。宋太祖另有过人之举,那便是培养自身亲信勋臣。赵匡胤举荐曾得其赏识的杨业为继承人,冀望能培养出新朝贤能的武将。这一目光相当长远。他意在令武将们对新王朝产生归属感,而非将宋王朝视为他朝继任下来的遗产。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哪了?为何没有一人出来救国?

如此英明施政,直至宋太宗赵光义执政仍在一如既往。他在褒扬杨继业前功的同时,也有意淡化其功勋以树立新王朝的统治权威。看似矛盾,实则深谋远虑。赵太宗一方面照旧礼遇武将,另一方面也将文臣黜入朝中,限制武将的职权。他对武将防范有加,正是因为深知任重而道远,有识之士务必谨慎小心。君主内敛智计居安思危,终使得宋代中期文官集团雄霸朝野,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权旁落、被武将起家作乱的隐患。

然而,经朝代循环更替,君主日渐昏庸,任由党争纷乱不已。到赫赫杨家将沦落至普通民众可见一斑。即便暂时避开党争,然而国之将亡正是因为上位者已难以凭智睿治理人民。在大厦将倾之时,杨氏后人已无力执起曾经的旗帜。这一切,皆缘于执政者智慧无备。如同当年赵匡胤赵光义,这般有识有勇的豪杰贤达方能使国家昌隆,社稷永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