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作者:大力侃历史

现在网络高度发达,我们普通人每天都能看到很多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尤其是贫富差异,吃瓜群众分分钟被雷得外焦里嫩。

比如说前一阵有个新闻,说某个小学举办厨艺大赛,一个小男孩准备的食材竟然是帝王蟹。网友直接震惊了,小孩会做什么菜?常用食材不都是土豆黄瓜西红柿么,做个番茄炒蛋萝卜汤啥的就行了,其他同学做的也都是这类,他怎么能用上千元的帝王蟹?这不是炫富么?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但是小男孩的家长回应说,在他们家,帝王蟹就是普通食材。这不是炫富,这是日常。估计在他们眼中,帝王蟹的经济价值,和咱们眼里的土豆黄瓜差不多。

这件事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呢?

“你的日常,是别人的梦寐以求。”还是“你的起点,是我永远也到不了的终点”。或者简单一点,吓死宝宝了,惊呆了老铁,瞳孔地震等等。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这些词都能表达心情,但是总感觉,差了点意思。这方面就要看古人了。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过一句话,“贫眼所惊耳”。

贫眼所惊,贫穷的贫,惊讶的惊,是不是能高度概括咱们普通人看到豪门日常生活的心情。什么都没见过,看什么都震惊,可不就是“贫眼所惊”。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而沈括之所以写这句话,也是有原因的。

说唐朝文人喜欢在诗句中炫富,比较著名的如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还有,李白爬山,说“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描写工作环境,他说“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说自己助人为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一点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没有,上来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但是,谁不喜欢晃眼的真金白银呢?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可是,如果炫富的时候不这么直接,侧面烘托一下,另有一番滋味,比如说白居易,他有一首诗叫《宴散》,是这么写的: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就是说他举办过一场宴会,夜晚来临天气凉爽时,宴会结束了。他送完客人后,一个人在小桥上,踏着月光回房。一路上看到歌舞灯光已经停止了,眼看着暑尽秋来,气温越来越舒服。他也不想睡觉了,回去把剩下的酒都喝完吧。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这首诗炫富的点在哪里呢?

平桥、笙歌、院落、灯火、楼台。

全诗没提一个钱字,但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乐队、灯光,每一处都渗透着真金白银的奢靡味道。还有,诗句开头两个字,“小宴”。我们就是闲着无事临时凑个局,随随便便普普通通,日常生活而已,不足挂齿。

果然,低调就是最高调的炫耀。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唐朝之前是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动乱,除了顶级权贵,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估计都很低。而唐朝,接连几个明君,几个盛世,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生活条件好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

文人有个通病,就是无论心情好坏,只要有情绪波动就想写点东西。心情不好写点低沉的,心情好了写点开心的,诗歌记录幸福生活。所以,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炫富场景,从耀眼的黄金白银,到家庭硬装软装,再到个人生活用品,全都有。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但是,他们绝对想不到,在他们眼中,或者说他们那个时代中绝对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摆出来绝对能闪瞎众人眼球的东西,被他们乐呵呵记录到诗文中的东西,竟然会被接下来的宋朝人嘲笑。

这就是前面咱们说的,“贫眼所惊耳”的来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朝人喜欢写富贵诗,大多数是炫耀他们的器物或者衣服有多好,其实,这就是贫眼所惊,穷人看到什么都新奇。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比如说,贯休在《富贵诗》里说,“刻成筝柱雁相挨。”就是说风筝做的很讲究,连筝柱上都刻满了装饰用的雁纹。这个咱们现在看来也挺讲究的,但是沈括说,这有什么可炫耀的,乡间卖场的艺人用的风筝都是这样的。

还有,韦楚老在《蚊诗》里说:“十幅红绡围夜玉。”

绡就是丝织成的薄纱,应该比现在的蚊帐高级吧。

快来看,北宋科学家看不上唐朝文人!

这句话意思是说,他用十幅红绡做成了蚊帐,夏天睡在里面就不怕蚊子咬了。但是沈括说十幅红绡能做出来多少东西,连四五尺都没有,成年人腿都伸不直,也不知道在炫耀什么?

沈括最后一句是,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只有从来没有接触过富人才会这样暴发户似的炫耀。

所以,以后网上冲浪再看到认知之外的东西,咱们可以自我调侃一下,贫眼所惊,不曾近富儿家,比“吓死宝宝了”更贴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