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作者:aganga89767

后世对于北宋评价分为两个极端,有人说北宋积贫积弱,对外无能,但也有人说,北宋极为发达,所谓“造极之世”,这个空前发达又被动挨打的王朝真的是很难表达。

两宋还是一个特别的王朝,就是皇帝子嗣单薄,比如真宗就一个儿子,到了仁宗这一辈,居然一个儿子都没有,两宋300多年,18位皇帝,三次由远支旁系入帝系,这也就造成了有九位皇太后(妃)垂帘听政。后妃参与政治的频率,堪称历朝历代之最。更有意思的是,宋代士大夫对后妃干政似乎并不嫌恶。而且绝大部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妃)均在历史上赢得了美名。后世评价还很高:“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在九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里面,有两人属于长期执政:一个是上面仁宗朝的刘娥,以皇太后身份摄政长达11年;另一个则是宋英宗皇后高滔滔,在宋哲宗朝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9年。

这两名皇太后,在宋朝垂帘听政者中留下了两极化的口碑:刘娥被认为口碑最坏,史书说她差点就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高滔滔的口碑最好,被誉为“女中尧舜”——翻阅史书,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女人有此殊荣。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刘娥才是女中尧舜。高滔滔则埋下北宋亡国之祸。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北宋最初的问题出自党争,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当22岁的宋神宗赵顼与49岁的王安石经过一番深谈之后,他们共同开启了大宋的变革时代。熙宁二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开始颁行新法。尽管此后围绕新法的施行演变成朝堂上的派系乱斗,但这个事件的标志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年起,直至北宋亡国的将近60年间,所有的朝廷政治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及此。

20岁的宋神宗刚登基,他接手帝国不过是虚名在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财政困局。宋神宗即位没几天,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就给他上交了一份财政报告,赫然写着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家真是穷到快揭不开锅了。在“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社会环境和“三冗”的现实危机中,大宋正在无可挽回地堕入衰世。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变革已经成为必然,宋神宗别无选择,宋神宗曾问三朝老臣富弼,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道。富弼却告诉皇帝:“陛下即位之始,应当广布恩德,与民休息,至少二十年不言兵事。”此时的富弼热血变凉,不愿再提往事。这些讲话都是有用的废话。在这种情况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理念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些措施一旦实施必然震动整个社会。基于不同的利益,或不同的理念考量,以司马光士大夫阶层表示了强烈反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党与旧党,或变法派与保守派。北宋出牛人,但牛人全毁于党争。这是历史上最遗憾的事之一。不能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对立不对,但二人争执还是理性,政治的对立并不影响二人的私谊,而他们的后辈就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和党争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对于帝国的改革事业,宋神宗本身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支持王安石,另一方面极力维护皇权,对王安石及变法派进行牵制,避免王安石权位太重。实际上就是,宋神宗缺乏李世民的魄力。当然新、旧党的争斗,也是皇帝的平衡术。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之前,指定了司马光与吕公著为太子老师。这两个人,都是变法的反对派。这实际上是神宗对自己当初的否定,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宋哲宗刚即位时懵懂无知,由宋神宗的母亲高滔滔垂帘听政,而她正是变法的坚定反对者。高滔滔摄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起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隐居15年的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全面推翻宋神宗时期的变法内容。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尽管司马光重获起用后不到一年半,但这最后一年多时间,已足够他完成自己潜伏15年的夙愿。好友王安石奠定的新法格局,尽数遭到废除。王安石病逝5个月后,司马光去世。此时,北宋政局已经掉入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朝局的重心不再是研究如何富国强民,而是研究如何打倒对手。

高滔滔大名高正仪,小名高滔滔。高滔滔出身是当朝的名门望族。她的曾祖父是名将高琼,其母是大宋第一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宋仁宗皇后曹氏的亲姐姐。她与宋仁宗养子赵曙青梅竹马,二人结婚就有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说法。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高滔滔先后为宋英宗诞下四子四女,宋英宗在位不到4年就驾崩了。他与高滔滔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驾崩后。大宋政局站在了一个分岔口上,在这个关键节点,54岁的高滔滔开启临朝听政。此时后宫之中属她辈分最高,所以,也没得选。

高滔滔在开始正式摄政之前,毫无政治经验。无论是英宗朝还是神宗朝,她都是一个谨守后妃之道的女人,没兴趣也没机会参与朝廷政治。为了掌控帝国事务,建立自身权威,她选中保守派,比如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在政治上恢复到神宗朝以前那个她所熟悉的祖宗旧制时代。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方田均税、市易、保甲、青苗、免役等变法的成果被尽行废弃。在司马光死后,保守派内部逐渐分裂为三派,即后世所称的“蜀洛朔党争”。而高滔滔并无任何强势干预的姿态,只是任其党争环境恶化下去。高滔滔的私德其实很好。她崇尚节俭,以朴实著称,虽然出身贵族,但对民间疾苦有恻隐之心。她对待外戚,自己的娘家人,态度十分严苛,不徇私情。可问题是,这与治国理政没有任何关系。

高滔滔首先就是不具备治国的能力,改善纷乱朝局的思想与能力,这已经超越了她的政治水平。但实际上,被史书美化为“元祐治世”的高滔滔摄政时期,却是北宋走向亡国深渊的前奏。致使北宋亡国的各种伏笔,此时已经埋下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人的存在——宋哲宗赵煦,他才是大宋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高滔滔摄政9年,宋哲宗从一个10岁的小孩,成长为一个19岁的青年。然而,军国大事仍然由高太后和几位大臣拍板,皇帝始终没有发言权,朝中大臣无一例外,都忽视了宋哲宗的年龄增长。他们习惯于认为皇帝还小,告诫他凡事要听命于高太后。

垂帘太后与年轻皇帝的对立,在历史上并不罕见,高滔滔病重之时,已经意识到宋哲宗对她的极度不满。她似乎看出了一些不详的征兆,高滔滔还告诫吕大防和范纯仁说,我死之后,皇帝是不会重用你们的,你们应主动退避,免得遭祸。一直到临死,高滔滔最得意的事情,仍然是她的私德无亏,不曾利用权力额外照顾娘家人。但她并不知道,这一点,对于长期被无视的皇帝来说,这重要吗?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作为大宋皇帝,时年17岁的年轻天子宋哲宗赵煦,内心竟无比高兴。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一个讨厌的女人在他身后监督训示他,他终于感受到天子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权力。

62岁的高滔滔病逝后,宋哲宗终于开始了反扑式的亲政。对于高太后摄政期间任用的人、制定的政策,他一概不认,通通反着来。他把章惇、蔡卞等变法派首脑重新召回朝堂,而保守派官员则陆续罢黜被贬。朝廷党争,权势转移,一个新的轮回又启动了。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这时候,或许是出于宋哲宗的授意,章惇和蔡卞打算追废高太后,并拟好了诏书。在向太后和宋哲宗生母朱太妃的苦苦相劝后,宋哲宗只好作罢。宋哲宗还打算开掘司马光等人的坟墓,被朝臣苦谏之后才没干。尽管宋哲宗全面恢复新法的举措,多少有对高太后的报复的心理,但不得不说,新法经过绍圣时期的变革后,更加适应宋朝的社会现状了。

宋哲宗从小就身子弱,更关键的,他自己没有儿子,好不容易在元符二年八月,他迎来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赵茂。然而,这个可怜的孩子仅三个月便夭折了。赵茂的去世,彻底击垮了宋哲宗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元符三年宋哲宗突然病逝,年仅24岁。

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他的身后留下一个强力变法后强盛的大宋帝国,却终因无子,导致帝国所托非人。在其驾崩的25年后,盛世大宋戛然而止。而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高滔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