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作者:孤狼說曆史

北宋朝一度雄踞中原,國力輝煌,文化昌盛。然而,在靖康年間,一場席卷京師的軍事浩劫卻讓這個富庶之邦土崩瓦解。究竟是什麼因素導緻了北宋的隕落?是否有可能避免這場民族的巨大恥辱?這不僅是一段慘痛的曆史記憶,更蘊含着深刻的教訓和反思。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一、北宋與民族鬥争的曆史淵源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便是一個多民族并存的國度。漢族作為主體民族,長期占據着中原肥沃的土地,形成了農耕文明的高度發達。但在北方廣闊的草原上,則是遊牧民族們的天下。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契丹,這些名族薪火相傳,世代繁衍生息,全憑馳騁江湖,賴以維生。他們以遊牧為業,骁勇善戰,憑借精銳的騎兵力量,屢次南侵中原。每當天災或戰亂來臨,他們便被迫南下,與中原王朝展開殊死搏鬥,奪取糧食和疆土。

中原王朝自然不願意将寶貴的土地拱手讓出。多少豪傑英雄,就是在這漫長而殘酷的民族戰争中壯烈犧牲。東漢名将窦武英勇殺敵,卻終被俘虜;魏蜀吳三國割據局面,亦源于抗擊雄霸烏桓;唐朝時期,安祿山、黑達諸人更是造反悖逆,挾外族之力,導緻隋唐一度土崩瓦解。

到了宋朝時期,中原王朝與邊陲遊牧民族的沖突已積累到了極點。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從一開始,他們就注定要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眼見當年先祖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已成為北宋緻命的軟肋,後來的宋朝君主無不兢兢業業,竭力重奪失地,卻終無所獲。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與契丹人竟曾締結過不平等的"澶淵之盟",宋朝從此丢失了主動權,邊疆不複存在,腹心之地随時受到威脅。雖然表面上達成了百年和平,但沖突的根源卻從未解決。一旦形勢發生變化,雙方必将反目成仇。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正所謂積重難返,禍根植自内。北宋由于過分削弱了軍權和邊防力量,再加上皇權漸衰等内憂外患,終于在靖康一役中,當金人的鐵蹄踏平京師時,竟不堪一擊。事到如今,我們不禁要反思,這背後是否還隐藏着更深層的沖突和沖突?

二、金國崛起與"海上之盟"

宋真宗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版圖發生了重大變化。後遼被一支新興的少數民族力量所取代,這股強大的新勢力,便是金國。

金是一個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其前身是遼朝臣民完顔阿骨打。阿骨打勇猛善戰,統帥部衆,始終沒有向遼朝高手歸降。遼朝覆亡後,他率衆不馴,大肆擄掠,在漠北地區橫行無忌。更有甚者,竟然以黃袍加身,自命為"大金皇帝"。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阿骨打氣焰嚣張,金兵一路剿殺南下。當時北宋正值宋神宗雍熙年間,朝野上下,正為王安石新法是否該行而争論不休。這時,金國的大軍已抵達幽州城下,城中守軍同時也接到了來自宋廷的援救指令。

眼見虎視狻璺,援救部隊隻得親自面見阿骨打,讨價還價。不料,阿骨打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要求北宋每年交納遼朝時期的巨額貢品。面對強敵的威脅,北宋廷臣們無奈作出了讓步。就這樣,金國與北宋締結了一個極不平等的 "海上之盟"。

金國憑借武力脅迫,迫使北宋成為其"臣屬",每年須向其納貢近100萬兩白銀。這無疑是在羞辱宋朝的尊嚴,也加重了國家的财政負擔。但在當時,北宋别無選擇,隻能勉強容忍。

"海上之盟"簽訂後,北宋朝野嘩然,貶斥之聲四起。但真正引發危機的卻是,金國開始蓄意擴張疆土,并對北宋虎視眈眈。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金兵不斷侵擾邊境,搶掠無度。更有甚者,竟劫掠北宋臣民,将其擄掠至漠北。北宋一再斥責,金人置之不理。最終雙方的沖突被迅速推向了白熱化。

金太宗完顔亮眼見金國國力漸強,竟提出了一系列更加無理的要求,其中包括割讓北宋腹心的河北等地。可見,金人早已将統一中國攏于懷中。而這無疑是橫刀奪愛,撕毀了當年的"海上之盟"。

面對金國這等無理霸道,北宋廷臣群情激奮。宰相曾布、軍事家臬武威等人紛紛主戰,認為金人欺人太甚,該與其痛下殺手。但宋徽宗卻婆心一片,執意維持和平,期望能與金人重新締結盟約。

然而,事與願違。金軍早已壓境而來,雙方在臨潢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北宋統帥士卒甚至未及拔劍,便在金軍的騎兵鐵蹄下節節敗退。自此,宋金戰事徹底白熱化,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淵。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三、錯綜複雜的内憂外患

金國與北宋之間的戰火一經燃起,便很快将整個中原大地吞沒。可以說,這是一場注定了北宋存亡的關鍵之戰。而導緻北宋最終潰敗的原因,卻并非隻有金國這一股強大的外敵力量,北宋自身的内憂外患,才是禍根所在。

首先,從長期來看,北宋皇權的漸漸衰微已成定局。宋真宗之後,一代比一代昏庸,幾乎失去了先祖開國的英明遠慮。到了後期,連冊封宗親的簡單儀式都要由宰相把持,可見皇權的式微。

加之權臣篡黨、宦官當道,整個朝政陷入了腐敗和混亂的泥潭。禮部侍郎王黼數次進言勿與金國交戰,卻遭到了相國王曾等人的猛烈攻擊。曾布更是醉心于煉丹術,對國事熟視無睹。如此情形,如何能在危難時刻上司全國上下共禦外侮?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其次,北宋在靖康之變前夕,更是遭遇了一系列的天災人禍。皇統不純導緻宗室黨争此起彼伏,西北邊陲更是農民起義不斷。真宗時期的"黃袍軍"起義就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南方也發生了宋江等人上司的"綠林軍"農民起義,動蕩不安。

再加上黃河水患、幹旱蝗災頻繁發生,國家财政日益捉襟見肘,廣大農村也處于一片凋敝景象。在這種内憂外患的嚴重重壓之下,北宋的國力不可能不受到重創,進而無力抵禦金國的猛烈進攻。

最為緻命的,恐怕還是北宋軍事力量的嚴重削弱。自熙甯變法以來,王安石奉行"以文制武"的理念,大幅裁減了軍隊的編制和開支,削弱了邊防力量。真宗時為平息農民起義,更是将大量軍隊調遣至内地。等到金國來犯,宋軍已力有未逮。

曾幾何時,燕雲十六州曾是北宋抵禦外患的天然屏障。但在金國來襲之際,燕雲已淪為了宋金争奪的戰略要地。北宋守将臬武威尚能以少勝多,死守燕京達三十餘年。但從長遠來看,最為防不勝防的,恐怕是北宋上司者們對軍事的無能和疏忽。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種種内憂外患,加上北宋錯綜複雜的内亂局勢,使得金人的侵犯成了最後一根導火索。一場曠世之戰,似乎已不可避免。青天白日滿地紅,金戈鐵馬直搗中原腹心,這是北宋自身釀下的苦果,也将給整個民族帶來空前的恥辱與災難。

四、軍事失利與精神瓦解

北宋與金國的戰争雖在靖康年間發生,但其實雙方的沖突由來已久。早在宋真宗時期,邊境沖突就已初現端倪。當時宋将臬武威尚能憑借精銳騎兵,多次擊退金軍的進攻。

但真正引發全面戰争的導火索,是在宋徽宗時期。當時金主動發難,大軍壓境直搗中原腹地。雙方在臨潢一帶展開決戰,北宋統帥士氣低落,未及拔劍便大敗而逃。自此,宋金戰争不可避免地白熱化起來。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徽宗雖然企圖重新與金國議和,卻無人理睬。金軍反而乘勝追擊,一路殺至開封城下。宋軍節節敗退,根本難以阻擋金軍的鐵蹄。

金軍長驅直入,直搗黃河以北地區。當年宋室賴以固守的燕雲十六州,如今分分鐘可能成為金軍的幫兇。北宋随時有淪陷的危險。

眼見大敵壓境,宋徽宗下令撥調内地所有軍隊趕赴前線,救援京師。于是,宿将谯陳珣、郭彥逵等人,紛紛離開各自的根據地,率精銳部隊奔赴戰場。

然而,這些散落四方的軍閥們,并非聽從朝廷統帥。每逢遇敵,他們也更多是各自為陣,互不統屬。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軍心渙散,也令宋軍的戰鬥力大為削減。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内亂叢生使得北宋軍心漸衰。加之金軍多次攻破邊防城池,潰不成軍。宋軍将士們已喪失了戰鬥力,整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徽宗試圖通過重金求援的方式,招募軍隊勤王。但誰知,一些地方軍閥竟然囤積資糧,獨占租稅,謀求私利。内憂加上外患,北宋上下早已精神崩潰。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徽宗本人亦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靖康大難臨頭,他竟然一味希望重新與金國訂立和約,并四處求援無果。最終,金軍攻城掠地,已逼近京師開封。徽宗在宮廷内閣急忙商議對策,但已無兵可調遣,決計維城已無望。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宦官卻勸徽宗棄城出逃,避其鋒芒。徽宗聽從了這種無謀的建議,親自出城勘察,卻遭到了金軍的圍堵。就這樣,北宋最終的命運,就掌握在金軍手中。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經過長期的内憂外患,北宋已經精神渙散、四分五裂,根本無力招架金軍的猛烈進攻。皇帝昏庸無能,軍心漸失,民心難聚,淪陷隻是遲早的事。一場動蕩的時代就此來臨,北方民族徹底取得了戰争的主動權。

五、潰敗與覆滅

當金軍攻至開封城下時,北宋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軍閥割據、國力凋敝、民心渙散,再加上徽宗昏庸無能,已使得北宋處于崩潰的邊緣。眼見大敵壓境,宋室就這樣注定要遭遇滅頂之災。

金兵團團包圍開封城,斷絕了糧草補給。城内百姓挨餓受凍,流離失所,呼号遍地。宋徽宗倉皇失措,連夜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應對之策。但無論是禦駕親征,還是固守城池,都已無可奈何。最終,徽宗被宦官周扆等人唆使,決定率宋室全體棄城而逃。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是夜,宋徽宗攜全家老小,于黃昏時分翻牆而出。身邊隻有幾名親信宦官,更無一兵一卒鎮守城池。金軍發現異動後,立即緊追不舍。

場面一度極為混亂,徽宗一行人七擁八擁,差點被金軍活捉。最終,隻得衣不解帶,夜宿田野。直到次日清晨,金軍才找到了徽宗一行人的蹤迹。

徽宗在金軍的包圍下,束手無策,隻好出城受降。而當金太宗親自入住了紫禁城之時,北宋的覆滅也就徹底寫下了句點。朝野文武、宗親王族,一并被金軍俘虜或趕盡殺絕。一時之間,黃河以北的中原大地,群龍無首,百廉俱陷。

此時金軍已攻陷了開封城,北宋政權遂告覆滅。但北宋遺民并未就此放棄抵抗,他們在南方成立了臨時朝廷,并最終在汴京長治天下。史稱南宋。但南宋王朝相較北宋而言,領土狹小、國力衰微,很難再稱雄一時。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而就在北宋覆亡後不久,金太宗便遷都到南京。他們稱雄中原、霸占宋室舊地,一時間讓整個中國版圖呈現出了大小金、大小宋割據的格局。

就這樣,生生将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化作兩支遊牧民族的附庸,終結了北宋"以文制武"、重農抑商的宏願。民族大恥,實足以令後世子孫遺憾和扼腕痛惜。

北宋覆滅,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終結。從此,中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劇變,統一大業也将一蹶不振。北宋衰亡的深層原因,是皇權漸衰、軍事力量削弱、内憂外患并存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為影響,終緻國力渙散。而導火索則是金國的崛起和入主中原的野心。種種内憂外患,綜合作用下,終于讓北宋這艘航船沉沒在了曆史的大潮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