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心房】如何幫助孩子從挫折中提高心理彈性?

國小一二年級時,我數學學得很不錯,畢竟比較簡單,從小又是個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的好學生。可是三年級換了個數學老師,很嚴厲。有一次因為粗心做錯題,我被老師狠狠罵了一頓。從此,我開始害怕數學,數學成績也跟着下降。父母、老師對我每講一次道理,我就讨厭一次數學,也隐隐讨厭學不好數學的自己……36歲的徐深現在知道了,她一直在讨厭、懼怕并逃避的,并不是數學。或者說,數學隻是無辜的替罪羊。假如當年是在國文課上被批評,那麼她現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了。

在經曆挫折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負情緒過于激烈,那麼下次,他更可能會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對”這類挫折。

在總結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時,美國神經生物學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說:一直以來,人們對學習存在一個巨大的誤解,就是認為學習都是有意識進行的。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對世界進行着學習,而大部分的學習是在無意識過程中完成的。人腦中的情緒系統,正是無意識學習或者隐性學習的核心機制。

在“下次(将來)怎麼辦”這個問題上,情緒具有隐性但卻重大的影響力。簡單而言,在經曆一件事情時,情緒體驗的好壞,影響着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以及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時我們的行動傾向。好心情讓我們本能地傾向于“下次還要”(趨近),而壞心情可能導緻“下次不要”(遠離)。

挫折,本身就已經不是讓人喜歡的事。要想讓孩子在将來能夠更理智地面對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緒的負面影響力,因為過于激烈和過于持久的負面情緒會嚴重幹擾甚至阻斷理智的運轉,最終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是以,當孩子遭遇挫折時,我們不應該火上澆油,相反應該及時幫助他緩解情緒。

你也許會問:如果現在不讓孩子承擔足夠的壓力,那麼将來他又如何具備足夠的抗壓能力?

我們先來讨論什麼是真正的抗壓能力?

●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下,大腦就會本能地産生某種相應的情緒,比如遇到挫折就會不高興。

●情緒的過程包括産生沖動和平複下來兩組活動,分别由不同的神經路徑完成,簡稱為沖動路徑和平複路徑。

●産生情緒後,如果能夠及時平靜下來,那麼平複路徑就會得到加強;反之,如果無法及時平靜,那麼沖動路徑就會得到加強。

●童年時期,由于腦部發育尚未成熟,是以孩子在産生本能情緒後,從生理能力上還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壓力、恢複平靜。

●專門研究情緒自控的加州大學神經心理學家舒爾博士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須充當孩子情緒的“外部調節器”。

負面情緒并不可怕,産生情緒也在所難免,關鍵是在産生情緒後,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恢複平靜,進而使神經系統的平複路徑得到加強,這直接關系到孩子在成年後是否具有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

必須再次強調,我們絕不是在宣揚要躲避一切情緒和壓力,而隻是想明确大人在孩子成長中所應承擔的角色和功能。

孩子在生活中會自然遇到各種挫折,也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各種情緒和壓力,這都是他必須經曆的。假如我們由于自己内心的焦慮和恐懼,而帶着孩子逃避,那就是在阻礙他的成長。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李則宣 黃任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