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老農“天先生”和他的永動機

我下鄉插隊的那個村子裡有一個“奇人”,别看是個老農民,70多歲,頭發花白,滿臉褶子,腦門山三道皺紋仿佛橫卧着三條蚯蚓,可是他耳不聾,眼不花,四方臉,小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勻稱,一身黑棉襖黑棉褲,幹幹淨淨,利利索索,加上飄逸的長長的白胡子,的确有幾分仙風道骨,他給鄉親們寫春聯,字迹龍飛鳳舞,堪比柳公權在世;他為鄉親們講古代故事,繪聲繪色,堪比說書人;他還會發明設計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物件,堪比“魯班”的傳人;全山區的人都尊稱他“天先生”,他确實當得起“天先生”這個雅号,他的确實是北京懷柔縣喇叭溝第一大學問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姓彭,名天成。

傳奇一:制作出“木牛流馬”

新中國成立後,翻身的農民當家作主,縣政府決定建造一座水庫,“懷柔水庫”,以解決懷柔平原十年九旱和多年一澇的自然災害。專家勘測好位置後,全山區的壯勞力都被輪流抽調去修建水庫,那時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力,用鋼纖和大錘砸開石頭,用鐵鍬挖土方,靠肩扛、靠挑擔,把土石方運出去,确實是苦力活。那一年彭天成年60歲左右,主動要求到工地勞動,參加這無比光榮的勞動大競賽。雖然他體力不如年輕人,可腦筋活絡。“天先生”從小讀過私塾,博學強記,每天在大家休息時,特别是在大家夥累得東倒西歪的時候,想給大家打打氣、鼓鼓勁,就主動給大家夥講述三國時期蜀國的宰相諸葛亮如何用木牛流馬運軍糧的故事,把那個傳說中的可取代人力的“木牛流馬”描繪得神乎其神。說得木工班的組長動了心,就求他說:“天先生,現在不少要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嗎,您帶領俺們哥幾個把木牛流馬複制出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鄉村老農“天先生”和他的永動機

的确,大家都發現土石方運輸是最大的問題,特别是靠挑擔運土石方,耗費人力物力,還“不出活,窩工”,也就是“效率低下”。如果能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那麼修建水庫的速度就會加高,大家也就不那麼累了。

“啊,動真格的?老朽也隻是看書本三國和聽三國故事得來的,道聽途說,沒見過木牛流馬什麼樣子,更不知道怎麼制作。”天先生慚愧地說。

“諸葛亮是人,他能造出來,憑啥後人就造不出來?憑啥三國的人能造出來,咱們新中國的人就造不出來?難道古代人比咱們現代人聰明? 難道他們不是兩肩膀上扛着一個腦袋?”

木工組長的一句話,把“天先生”問住了,也點醒了了他,激發了他的鬥志。他說:“問得好!古代人不比現代人聰明多少,按理說現代人見到的新東西新事物更多,飛機、大炮、輪船、電車都是古代沒有的,是現代人創造的。老朽願意和你們一道琢磨琢磨這個稀罕事!”于是,經工地上司特批,“天先生”和木工班組,一邊制作鐵鍬把子、鎬把子、獨輪車等勞動工具,一邊琢磨如何制造“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制造技術早已經失傳,确實的式樣、外貌誰也說不清楚,而工作原理更是不明。“天先生”和木工班琢磨了半個月硬是毫無頭緒。

“天先生”不甘心,就主動到縣裡的圖書館查閱資料,翻閱了不少古書,發現利用杠杆和連杆原理,把車轅的把手一面向前拉一面向下壓,用這個力量傳遞到杠杆控制樞紐品字頂孔,木牛的重心就移到前腿上,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木牛就這樣走完餘下的半步。所需要人的力量并不大,卻帶動了“木牛流馬”前行。他把這一重大發現告訴了木工班長群組裡的幾個木匠,于是大家就興奮地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七拼八湊,攢巴出一個七橫八縱的木車來,為了節省木料,他們沒有在車頭上設計牛頭或馬頭的形象,而僅僅是一輛簡陋的七橫八縱的木車。但是,首次試驗就失敗了,不能實作自主走動。

他們沒有放棄,反複試驗,反複校正控制杠杆和連杆的品字孔的比例,讓杠杆和連杆把力量放大,經過50多次失敗和試驗,終于在第60次的試驗中,成功地使七橫八縱的木車在人力下壓前拽的作用力下,現實了連鎖反應,帶動木牛流馬前行,人力和杠杆連續作用,裝滿土石方的木牛、流馬就連續工作了,解放了一部分人力的肩扛、挑擔。

修建水庫,彙聚八方英雄,各路英雄都使出絕招,做出巨大奉獻。“懷柔水庫”終于修好了,在總結表彰大會上,縣長表彰了無數勞模和英雄,“天先生”和木工班也被授予了大紅花,每人獎勵三鬥小米。“天先生”戴着大紅花,趕着一輛“木牛流馬”馱着獎勵的三鬥小米回了村,成為全村人的驕傲。村裡人除了敬重之外,還調油加醋地把他這一傳奇故事逐漸誇大,說“天先生”能通神,夜裡做夢,夢到神仙爺諸葛亮給他傳授“木牛流馬”的制作工藝,他天亮後,說給了木工班長,就這樣他們就創造了複古神器。

傳奇二:“木牛流馬”被老婆一把火燒掉了

我家下鄉到苗營村那年,我不到十二歲,聽村民說了“天先生”的故事,就對這個傳說中的神人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别是想親眼看一下他設計的那輛“木牛流馬”木車。村裡漂亮的“杏花”姑娘願意當我的向導,她把我看成是好學的小弟弟,願意把我引薦給村裡最德高望重的“天先生”。

天先生的家在村子的正中間,那裡有一片小廣場,是村裡開會和放電影的地方,他的宅院就在小廣場的正北面胡同裡的第二家,高門大院,磚牆磚瓦,與附近茅草屋土坯牆的農宅成為鮮明的對比。“杏花”姑娘告訴我,“天先生”祖上就是讀書人,書香門第,在大清朝為官,是以村裡就他家房子好,他家的成分是中農,不是地主富農,是以,祖上的房産被保留至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他家大門門框上的對聯。随同我前去拜訪的,還有一個愛讀書的村裡小夥子,名叫闫國忠,十四、五歲,和“杏花”姑娘同齡。我們扣開了門,“天先生”沒在家,他的老婆在,我叫了一聲“奶奶好”,滿頭銀發的老太太非常高興,說:“快進屋,稀客,還是北京城裡來的稀客。”

這是一座四合院,三間北房窗明幾淨,東西廂房是“天先生”兩個兒子和兒媳婦住着,南房是放農具的倉庫。院子裡有石磨,有石榴樹。而北房的中堂迎面是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把太師椅。八仙桌後是條案,條案上供奉着彭家祖先的畫像。老奶奶把我們讓進了東間“天先生”的卧室,一盤炕上有一溜卧櫃,炕中間是一張黃花梨木的飯桌,上面放着四書五經等書籍。牆上挂着四幅字聯,龍飛鳳舞,賞心悅目,但是用草書撰寫的,我看不懂。老奶奶說:“這是老頭子自個寫的詩,俺也不認得,不知道寫的啥。”而闫國忠因來過多次,是“天先生”的愛徒,他說:“我知道,天先生教過我怎麼讀,我讀給你們聽!”原來是四首寫四季的詩:總題目是《四季好讀書》:

春天到、花開了

萬物蘇蘇心開曉

性喜花方笑

懶看牆頭草

趁此讀書時光妙

一日千裡通大道

每日熟所學

志願人知少

夏日輝、南風吹

草木昌茂雨連雷

楊花随風飛

依伴向日葵

趁此讀書誰勝誰

一心要把功業培

和平日光輝

生機物物催

秋風涼、草木黃

村南村北收割忙

年景好又強

心海蕩漾漾

趁此讀書好時光

北風吹來果蔬香

收獲倉廪藏

先求後來嘗

冬天冷、大地凍

天清氣爽腦海靜

雪白一片鏡

梅紅初著嶺

趁此讀書倍増興

能使真實入心性

待到來春令

變轉無窮境

這四首詩歌後被闫國忠保留至今,今天讀來,才發現意境優美,表達了老先生愛讀書、熱愛生活、豁達随性的心境,同時也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先求後來償”的情懷和處世哲學。

“寫得太好了,天先生學問真大!”“杏花”姑娘感歎地說。“是的,學問真大!”我贊同地說。

“奶奶,聽說天先生帶回村一輛‘木牛流馬’木車,您能給我看看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想一看究竟。

“沒有了,讓俺一把火給燒了!”老奶奶說。

“啊?您怎麼給燒了呢?”我失望地問。

“燒了,不燒掉那個糟心的東西,日子就沒法過了!他就是個魔障,看到那個東西就發魔!”老奶奶生氣地說。

離開了“天先生”宅院,“杏花”姑娘告訴我“天先生”的确是“發魔”了,他一心想完善“木牛流馬”,讓它不用人力就可以行走,于是把家裡的闆材不斷地鋸開用來做試驗、加工改造木車。他有時飯也不吃,覺也不睡,後來把做棺材用的闆材業都給用光了,但是也沒有讓那個木車再走動一步。他整日裡吃不好,睡不好,人消瘦得不像樣子,他老婆趁他外出就一把火把那個木結構的勞什子給燒了,老兩口為此鬧别扭多年。現在,雖然時過境遷,翻篇了,但是沒有人敢在他面前提這個事,如果提,他還會犯病、“發魔”,也就是發瘋!我聽了深感惋惜。

傳奇三:一門心思研究“永動機”

我終于和“天先生”見了面,那是一個午後,我聽說“天先生”回村了,弄回了不少做“永動機”的材料,就前去拜訪,剛走到村子中心,就看見一位身材瘦高、白胡子飄飄的老頭在村廣場中央興奮地發表演講。“火車用煤燒成蒸汽驅動,電車用電才能行走,飛機用汽油才能飛,汽車用汽油或柴油。老朽要發明的這個東西,不用煤炭、不用電池、不用火電,不用汽油、柴油,隻要按一下把手,把彈簧蓄積的能量傳遞下去,就永遠發動,永動機,永遠運動!這個永動機如果造成了,給中國帶來巨大利益!讓山區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他聲音渾厚,富有感染力,說得周圍的鄉親們拍手叫好!

盡管我還是國小生,但是我在城裡的課堂裡聽說過有不少人想制造永動機,甚至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過,這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據資料顯示,永動機的想法起源于古印度,期望在沒有外界能源供給,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動力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得到有用的功。在人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規律時,這種想法曾經引誘許多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勞動,追求這種夢想的實作。就連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傑出的藝術家達·芬奇也為此耗費了後半生的精力,卻沒有造出不消耗能量反而可永遠輸出能量的機器。16世紀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機械師斯特爾又提出了一個永動機的設計方案。水槽流出的水,沖擊水輪轉動,水輪在帶動水磨轉動的同時,通過一組齒輪帶動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裡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但是這樣的永動機也沒有制成。永動機,像海市蜃樓一樣吸引着研究者們,一些人又夢想着制造另一種永動機,希望它不違反熱力學第一定律,而且既經濟又友善。比如,這種熱機可直接從海洋或大氣中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機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氣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的。然而,第二類永動機的想法也破産了。此後層出不窮的永動機設計方案,都在科學的嚴格審查和實踐的無情檢驗下一一失敗了。

鄉村老農“天先生”和他的永動機

時間回到山村的那個小廣場,我激動地向“天先生”做了自我介紹,是從城裡來下放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然後勸他,“天先生,您别做永動機了,世界上許多大科學家耗盡一生也沒有成功過,這是不可能的。您别白費功夫了。還不如您給我們講講故事吧,聽說您最會講故事了。”

正在興頭上的“天先生”哪裡肯把我這個小孩子的話放在心上,扭過頭去對鄉親們說:“毛主席說,誰說雞毛不能飛上天?我就要把這些東西組裝起來,制造一台世界上唯一的永動機!”然後他轉過頭對我說:“北京城來的,想聽故事嗎?我講一個給你聽。你知道什麼是王八麼?”

我說“彭爺爺,您說的是甲魚嗎?俗名王八?”

“錯,以為你們城裡人比鄉下人懂得多,沒想到比鄉下人更無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代表八德,缺了一樣就叫缺德,缺多了,就叫缺大德。缺了孝,就是不孝之徒。确了恥,就叫不恥之徒。為人處世,這八個字,不能忘,忘了就是‘忘八’----‘王八’啊!你們城裡人現在都不讀聖賢書了,聽說鬧啥紅顔色的學生兵?把孔夫子、孟子、老子的書都公開燒了,這些造孽的紅顔色的學生兵就是王八!”他的話赢得了鄉親們的喝彩。盧老爺子附和說:“城裡鬧得忒不像話了,燒書,砸佛像,老祖宗留下的好好的文化都給毀了,還叫啥文化革命?!”漂亮的小媳婦小白丫一向快言快語,插話說:“現在城裡人都是王八!”引得大家轟然哈哈大笑。

“杏花”姑娘發現我滿面窘态,替我解圍說:“哪兒都有好人,城裡人也不都壞,也有好人。咱村的人,也不是都好,也有壞人。那些偷雞摸狗的也是王八!”我感謝“杏花”為我解圍,我想我沒有惹“天先生”,他怎麼拐着彎兒把城裡人都給罵了?不過,他罵人的學問也很大,發洩對時局不滿,借古諷今,讓我五體投地。

接下來的數日裡,“天先生”說幹就幹,連續好多天奮戰在這個小廣場上。他的老婆勸阻他,他不聽,他的兒子兒媳勸阻他,他也不聽,村支書和生産隊長勸阻他,他還是不聽。他一門心思要制造永動機,而他用的材料大多是帶拐彎的木頭,或樹杈,金屬件比較少。他想用帶韌性的樹杈和彈簧被壓迫後,産生一種反彈的力量,驅動構件結構不停地運動,達到永不停息的功效。

開始,大家覺得新鮮,還不時地去看熱鬧。後來好幾個月過去了,鄉親們都疲憊了,見怪不怪,和他的老婆一樣,認為“天先生”“發魔了!”,随他去折騰吧!就連我也懶得去看他的“永動機”。一天“杏花”姑娘對我說,“天先生的老婆把天先生弄的永動機又給燒了!”我們匆匆跑過去,見村中央的小廣場至剩下一片灰燼和幾件零星的金屬件。闫國忠見到我和“杏花”,就悄悄地對我們說:“天先生弄的永動機差點就完成了,他今天上午高興地對大家夥宣布要進行試驗,松開擰滿着勁的彈簧,那個奇形怪狀的物體真的動了幾下,然後就砰地一聲崩開了,四分五裂,飛濺得到處都是,還擦傷了一兩個人。不過,沒大礙。他老婆聽說後,連忙把赤腳醫生何青山找來,給受傷的治療包紮傷口,然後彎腰四處撿拾斂巴崩散的物件,把這些能燒的就都給燒了,最後擰着天先生的耳朵,一邊罵着一邊把他拽回家去了!”

從此後,我見到的“天先生”像丢了魂一樣,整日自言自語,在各家的柴火垛前尋摸帶彎度的樹杈子,期望再制作他的永動機。而他的老婆總是跟着他,把他弄回家的樹杈子給偷偷地燒了。

——摘自王永利中短篇作品集《貓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