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4年,匈奴單于冒頓上書漢文帝,請求履行和親之約。
說起來,冒頓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單于,他東滅東胡,西侵月氏,南吞樓煩,又征服了丁零、屈射等部落,他在統一草原後,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冒頓劇照)
至于冒頓和漢王朝,也是頗有糾葛,他不光收降了漢王朝的異姓王韓王信,還将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并且多次侵擾漢王朝邊境。
劉邦為此非常焦慮,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劉邦不僅和冒頓結為兄弟,達成了和親政策,每年還奉送大量的棉絮、缯、酒、米和食物等,以換取國家太平,百姓安康。
呂後去世後,代王劉恒在太尉周勃等人的擁立下登上了帝位,是為漢文帝。
當時,匈奴多次違背誓約,進犯邊境,而漢王朝卻因多年戰争,國家财力非常凋敝。就在劉恒為此苦惱之際,冒頓給他寫了這封信,提出希望能繼續當年的和親之約,使兩國國民能安居樂業。
冒頓的信正合劉恒之意,于是他答應了冒頓的請求。
随後,冒頓病逝,他的兒子稽粥繼承了單于之位,是為老上單于。
漢文帝聽聞後,決定繼續履行和親政策,是以他在皇親貴族中挑選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前往匈奴,與老上單于和親。
考慮到和親一事關系到兩國的外交,為了確定萬無一失,漢文帝特意在宮中太監中挑了個做事精明能幹的人前往輔佐,這個人就是中行說。
中行說知道身為遊牧民族的匈奴人,一向生活清苦,環境艱難,是以他一再表示,他不願意去。
可惜,中行說不過是個被閹割了的太監,根本沒有話語權,他雖然強烈地表示不願意去匈奴之地,但漢文帝一時半會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再說了,一個太監,隻管做事就是,哪兒來的那麼多話。
中行說見已成事實,心裡非常不高興,在前往匈奴前,他曾和人說:“必我也,為漢患者。”意思是說皇帝強迫我去匈奴,我一定要做對漢王朝不利的事。
(中行說劇照)
到了匈奴後,中行說立刻投降了老上單于。
中行說雖說是個太監,但是他很有一些才能。
中行說看到匈奴上下都對漢朝送來的物品和食物非常喜歡,于是他對老上單于說,匈奴的總人口不足漢朝一個郡,但是因為衣食都是自給自足,不依賴漢人,是以強大。但現在大家都崇尚漢朝的物品和食物,要不了多久,就會受到漢朝的影響,漸漸被漢化,到時候不用一槍一卒,匈奴就歸屬于漢朝了。
老上單于聽說後,認為很有道理,于是問他該怎麼制止這種現象。
中行說講,應該把漢朝送來的缯絮做成衣褲,讓人們穿着這樣的衣服在荊棘中奔馳,這樣缯絮就會很快破損,大家就知道這比不上匈奴的皮襖結實。
另外,再将漢朝送來的食物盡數扔棄,以顯示唯有匈奴的牛羊肉和牛乳等才是味道鮮美,能使人增強體魄的食物。
于是,老上單于依計而行,果然遏制住了匈奴人崇尚漢朝服飾食品等的風氣。
除此外,中行說還把漢朝的統計辦法教給老上單于身邊的人,讓他們學會分條記事,友善他們統計人口及牲畜等的數目。
另一方面,漢文帝為顯大國風範,在和親後和老上單于多有書信往來。
漢文帝的信都是寫在1尺1寸的木牍上,在信的開始總是以“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這樣的話。
中行說對老上單于說,強大的國家在外交上應該壓倒對方,是以他建議老上單于用1尺2寸的木牍回信,并在信的開頭以“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自居,此外,他還讓老上單于将印章等都刻得要大過漢文帝的印章,以此表示匈奴強過漢朝。
(漢文帝劇照)
盡管漢文帝見信後,明白其中深意,但由于漢朝需要恢複生産,是以并沒有指責老上單于。
為了表示兩國之間的一團和氣,漢文帝又遣使者前來問候老上單于。
使者對匈奴的風俗頗不以為然,在聊天中提到匈奴人不敬老的問題。
中行說立刻回敬道,漢朝人被征入伍後,要出發戍邊時,家中的老人是不是把暖和的衣服和食物打包起來,讓他們帶在路上吃穿?
使者承認的确如此。
于是,中行說表示,匈奴人深知戰争的重要性,是以老人會把肥美的食物留給青壯年吃,讓青壯年去去保衛他們,這樣既能保證青壯年的力量,同時老人也能得到保護。是以,說匈奴人不敬老,簡直是無稽之談。
漢朝使者每次辯論,中行說總是辯駁得他們無話可說。後來,中行說幹脆對漢朝使者說,你們少說話,你們隻要保證奉送的食物和物資數量足,品質好就可以了。如果送來的物品和食物不能使老上單于滿意,那你們就等着到秋天的時候,匈奴人騎着烈馬去踏平你們待收割的莊稼吧。
中行說的态度讓漢朝使者非常不滿,诘問他是不是漢朝人。
結果中行說表示他與匈奴人才是一家人。
氣得漢朝使者回去向漢文帝告狀。
中行說不光威脅漢朝使者,還以他對漢王朝的熟悉,為老上單于出謀劃策,多次策劃有利于匈奴的戰争時機和地點。
老上單于有了中行說,在與漢王朝的征戰中,經常奪得先機,是以他把中行說當作重要的謀臣,給予豐厚的賞賜。
中行說的行為,給漢王朝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匈奴人所到之處大肆屠殺,許多漢人是以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漢王朝也因為他的緣故,軍事和經濟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後人對中行說賣國求榮的行為極為不恥,于是在說到漢奸的時候,就把他列為了漢奸鼻祖。
(參考史料:《史記》《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