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文玩是赝品橫行,又能一夜變富圈子,但是如果想撿漏,玩家怎麼能減少收到赝品的機會呢?

有文物收藏專家感歎:現在的收藏文物100%會遇上赝品,這種情況可不是近些年才逐漸增加的,其實在古代制作和轉讓赝品的事情屢見不鮮,而一些高手更是能魚目混珠,不但能讓大藏家、大學士看走眼,甚至連乾隆皇帝也都吃癟。

首先,我給大家一起回顧下一些古代名人被忽悠和看走眼的經曆,能讓我們從中吸取一些教訓。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一:漢文帝收到的長生神杯

漢文帝K開創了文景之治,劉恒雖然被尊為一代賢王,但晚年也不能免俗,學秦始皇想祈求長生不老。于是漢文帝也四處打聽這方面的事情,可沒想到卻被一名方士,新垣平抓住了他的心理。

新垣平琢磨了很久,怎麼才能讨好漢文帝,來擷取榮華富貴呢,後來他靈機一動,就投其所好,琢磨出了一個長生玉杯給漢文帝,

曆史記載,新垣平找了一個民間的工匠,把一塊玉石雕刻成玉杯,又在上面篆刻了幾個古文,做得像模像樣的,找了機會呈現給漢文帝,告訴漢文帝這是一位仙人送給漢文帝的“長生玉杯”。

在我們看來這方法好像很拙劣,可當時的漢文帝卻求仙心切,竟然沒有想到這有啥不對的地方,高興地收下了這隻“玉杯”,還每天拿來倒水喝,類似于我們現在的保溫杯泡枸杞,而新垣平是以也成為了漢朝的大夫。

一朝得手,新垣平繼續老把戲,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封禅書》記載,新垣平有給漢文帝說:“周鼎在泗水裡面,我看好戲這周鼎要再現人間了,那可是大号的預兆啊,于是漢文帝一高興就在泗水興建廟宇,等待這周鼎重制人間。

新垣平由于每次都能得手,并且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就開始有點洋洋得意起來,卻不知張蒼和張釋之早就發現他的不妥之處,

找了幾個随從去暗中跟着他。經過兩人的一番調查,終于找到了雕刻玉杯的匠人,還從他身上得的消息,原來所謂“周鼎”重制人間,也是他們的傑作。

張蒼和張釋之立即在“周鼎”出現前,把這事告訴了漢文帝。漢文帝此時才如夢初醒,下令免去新垣平的大夫,讓張釋之進行仔細地盤問。方士新垣平隻懂小聰明,在張釋之面前是直接啥都說了出來。後果不用說新垣平的結局會如何。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二:讓古狂看走眼的古琴

明代收藏家項元汴,被當時的人号稱“古狂”,他家裡收藏不少的古代文物。而他個人的鑒賞能力也非常的高,一天,項元汴在别人手裡看到一張琴,這琴外形古樸,上面雕刻有“天籁”的古文。

項元汴感覺這琴有點意思,就用不菲的價格換了回家,回家後對古琴是愛不釋手,還把他放在自己的書房中,甚至還把藏書樓改名叫做“天籁閣”。

這張琴有啥特别,讓項元汴這般的重視,原來項元汴認為,這張琴是“晉朝名家孫登所做”。此琴特點就是全用黑鐵鍛造,琴身還有一些古樸的細冰裂紋,琴背地雕刻天籁兩字,還有落款“孫登”款,并和篆印。

這張琴項元汴是愛不釋手,後來他去世後,流傳了幾百年間,可是後來人們經過研究,發現這張琴是好琴,但并不是“孫登”制作的,可以說是一件“赝品”。

鑒賞家是從式樣、材質等、到制作工藝,還有其落款的文字,方方面面綜合,斷定這琴是元朝時期的一張古琴,對于明朝來說其實不算是很久遠的文物,但是放到現在這張鐵琴也堪稱是國寶了。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三:大學生紀曉岚的“稀世赝墨”

文物赝品,到了清朝時期,其制作的手段比明朝更近了一步,就連著名的大學士紀曉岚,都曾經看走眼過,紀曉岚我們都知道是學富五車,可是他在《閱微草堂筆記》卻記載了自己一件囧事,

這天,紀曉岚到街上閑逛,無意中看中一個攤位的墨條,這些墨條非常古樸,并且落款為“明代制墨師傅羅小華之墨”,而墨條的外盒是一個漆匣,當時紀曉岚認為是舊物。

這羅小華是誰?

其實他是明朝的一位制墨大師,他制作出來的墨,品相非常的好,有“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的稱呼。

而由于曆史的原因,羅氏墨很少有傳世的,是以極為珍貴。現在故宮博物院是收藏了“一池春綠”墨,後來被證明就是羅氏的作品。

這麼珍貴的東西,紀曉岚一下子發現了十多塊,任何人都會喜出望外,就高興地用了一個月俸祿換了回家,小心翼翼的拿回家後還研究了好久,

後來終于忍不住,打算試試這些墨到底是否傳說中的那麼好。可以拿來用,紀曉岚可就尴尬了,原來這些墨裡面是泥做的,外面被制造者染成了黑色,再撒上一層白霜,才讓人看上去古樸雅緻。紀曉岚倒是很看得開,自己取笑自己,就把這事給記錄在《閱微草堂筆記》中,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四:乾隆帝的《富春山居圖》

說到《閱微草堂筆記》,必然說說乾隆皇帝,乾隆一生收藏非常豐富, 并且喜歡收藏名家字畫,特别喜歡在上面蓋戳。

公元1745年,乾隆得到了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乾隆皇帝一看就愛不釋手,把這幅《富春山居圖》研究了下去,并且經常拿出來給大家一起欣賞,而6米多長的畫卷,他是又做詩有做賦還蓋上不少的戳。

但是很快,乾隆有些尴尬了,第二年他又得到了一幅民間進貢的《富春山居圖》。後來的事,懂這段曆史的朋友都清楚,乾隆皇帝拿到的前一幅《富春山居圖》,現在被稱為“子明卷”,是一幅臨摹得非常像的作品,

第二幅得到的“無用師卷”才是真迹。清朝以後,經過多方的考證,“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隻是把黃公望題款給加上上去,而“子明卷”漏洞其實很多,可耐人尋味的是,就算得到了真品後,乾隆皇帝依然“子明卷”視若寶貝,還把他編入了《石渠寶笈》;

而“無用師卷”,則被乾隆收藏了起來,一邊宣布它是赝品,可另外一邊卻收藏得好好的。後世大部分人都猜測,其實乾隆當時明白鑒定出了漏子,但不能認啊。等到了公元1816年,嘉慶之時期“無用師卷”始得以正名。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如此這般的例子,古代是非常的多,數都數不過來,

90年代後,随着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經濟條件不斷地增強。一些富裕起來手中有餘糧的人,特别是一些是上了年紀,有一定經濟基礎和閱曆的人,開始熱衷于收藏和曆史文化有關的東西。

但是文物收藏這個圈子,并不是說經濟基礎好,社會閱曆豐富就能玩得風生水起,因為文物收藏除了以上兩個因素,還需要發現的眼光和一絲運氣,最為關鍵的是毅力和魄力。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随着文物收藏熱度不減,市場充斥的赝品也越來越多,而科技的進步使其複制古代物件的手法越來越高,導緻即便是一些老行家也有走眼的機會。

但是由于文物其承載的曆史和價值,還有因為稀缺的珍貴程度,也出現了不少的幸運兒,在各種的故事和傳奇推動下,文物收藏的愛好者不減反增。

到了90年代後,各地都出現了文物圈子,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集散地,這些集散地,成為了許多收藏愛好者閑逛的地方,也是他們經常想在這裡撿漏的地方,資源豐富一點的人,會有一個固定的圈子,而通常得到一件好東西,那份喜悅是無法表達的。但是作為愛好者,在收古董時,也要懂得五個“收藏規則”。

一:切忌見“漏”就撿。

很多的愛好者,都會抱有一種會有“撿漏”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董集散地,看到各種林林總總的古代物件,都覺得是珍品,

而且許多人也自負自己的眼光獨到,偶爾也會小有收獲,是以更熱衷于撿漏,可不要忘記,這些地方都是藏龍卧虎的,要在這些地方“撿漏”,成功率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是以,許多新手會見到好東西就急切地下手,生怕被人搶了一樣,而這種心理,最容易被利用是以收藏要切忌想“漏”、唯“漏”而收,啥時候都想着撿漏,反而會交一筆昂貴的學費。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二:切忌不要太廣泛,啥都收。

通常一些收藏者,他并沒有一個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收藏啥,是以有時候見到有緣的東西,就會收,而且都是有些随心所欲,喜歡新奇和稀缺,導緻經常會得到一些赝品,而且由于專業度不夠,積累沉澱上不足,是以家裡是有不少的東西,很多都是缺乏藝術性,和毫無升值空間,或者根本沒有收藏意義的東西。

而這種興趣愛好廣泛的的收藏行為,很容易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保管員”,不但藏品占據了地方,而且不系統,難以進行分類,而藏品也是毫無主題,更不會有精品。是以這種收藏的方式是非常的不建議的,當然土豪另算。

三:切忌愛聽“故事”。

通常藏品都會有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例如上面提到的漢文帝,還有紀曉岚的墨條,就是被其自身賦予的故事,導緻認知上走入了誤區。

而很多特殊和稀缺的藏品,都會被賦予一個經曆,這些經曆其實很很公式,不是說祖傳多少代,就是在某某工地偶然挖到的,諸如此類非常的多。

故事的目的,就是這些赝品增加一層光環,不但身價高了很多,而且也賦予了一種文化和曆史的傳承,其身份也得到了認可。

而一些故事不但情節離奇,還講得完美無缺,讓人聽了連連點頭,加上一些營銷的手段,很容易收藏者就收走,結果回家一看,不是那麼一回事,是以要真喜歡,可以多逛逛博物館,多了解這時期的曆史和文化,多看看相關曆史書籍,再去借鑒學習,充分研究後,才做決定是最好的。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四:切忌開口點評。

在一些的圈子和一些的文物集散地,雖然可能知道這件東西有點疑惑,但是盡量不要随意點評,特别是在沒有确切的情況下,不要随意斷定這件物品的真僞。

因為這樣做,很容易禍從口出,得罪了人還不知道,甚至還會是以惹禍上身。其實,很多人都懂,藏品都是魚龍混雜的,這點很多人都是心中有數的。

五:搞懂行業的“規矩”。

俗話說得好,行有行規。收藏也是一樣,是以多少懂一點“行規”對自己是有好處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忌随意點評,還有一個就是忌“截胡”,也就是人在商讨某件藏品時,你就去啰裡啰嗦或者是看中了,直接截胡。

你真覺得這東西不錯,你可以等前面一位先談完,再和對方繼續交談,不随便插話,這也是一種傳統的禮貌,更重要的是,就是不對某件藏品研究的時候,把東西随着擺弄,或者腳去踢着藏品。這種行為,不但是對藏品的不尊重,也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表現,對方對你的漫不經心或者還會誤會,是以很喜歡這行,還是多禮貌待人,多虛心學習,都求教别人,這樣不但能認識更多的朋友,也能增長自己的眼界,同時搞不好會有貴人相助,

乾隆和紀曉岚也看走眼,文物撿漏不想收赝品,謹記5個收藏規則

綜合來說,從一個人的怎麼去商讨收藏品,就能看出一個修養和素質。當然以上都是針對一些初級的愛好者,畢竟一些有了一定境界的高人,這些就不用去考慮了,更多的就是希望有一絲的運氣,碰上的藏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