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作者:正直蓋布裡埃爾9q2

在清朝乾隆年間,遠在東南亞群島的蘇祿王國居然主動向中國朝廷請求歸附,要将全國的土地和人口都納入中華版圖。想必這對正值全盛時期的大清帝國來說,簡直就是擺在眼前的一塊肥肉。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即便如此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乾隆帝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蘇祿的請求。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乾隆帝對這塊"肥肉"卻視而不見?蘇祿王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竟然會做出如此大膽的請求?一切的謎團,還有待我們去一一解開。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曆史淵源:東方伊斯蘭王國的故事

大清乾隆年間,中國疆土版圖已達到頂峰,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可謂"覽古今中外,莫非大一統"。而在太平洋彼岸的東南亞群島上,卻孤懸一個小小的伊斯蘭王國--蘇祿。這個位于現今菲律賓蘇祿群島的國家,雖然地處遙遠,卻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文明淵源深厚。

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土便已有航海者抵達這片土地。唐宋時期,更是有大批移民前往蘇祿居住,将中華文明的種子深深植根于此。及至元代,蘇祿的面貌開始發生巨變。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米南加保族人趁勢入侵,在這裡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伊斯蘭國家,實行獨特的"三王共治"體制。東王掌最高權力,西王和峒王則輔佐左右,情況頗為類似古羅馬帝國的共治格局。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這個新興的蘇祿王國,雖然信奉異教,卻對中原華夏文明向往已久。明朝永樂年間,蘇祿國三王攜全國精銳,遠渡重洋拜谒明成祖。他們在京師逗留近一月有餘,親眼目睹了大明王朝的盛世景象,文物珍寶,令人瞠目。其中東王巴都葛叭哈喇更是被深深吸引,臨終前竟要求留在中土長眠。成祖皇帝聞訊,難掩悲戚,命禮部郎中親赴青州為其行最高規格的喪禮,以王禮安葬,并賜谥"恭定",成為唯一入土安息于中華的異邦君主。

巴都葛叭哈喇之子督馬含繼承王位後,攜家人數十人繼續留在中原照料陵寝,并世代侍奉。雍正年間,皇帝頗為寬厚,準許其後人以"溫""安"二姓入籍中國。從此,這些曾經的異族子民便融入華夏大家廟,成為祖祖輩輩紮根中原的兒郎。

與此同時,遠在東南亞海島,蘇祿國内的王權格局也發生劇變。1450年,一個名為賽義德·艾布伯克爾的阿拉伯商人掌權,宣布廢除"三王共治",改行蘇丹獨裁專制。但即便如此,蘇祿仍然自視為中國的屬國,世代遵從朝貢制度,與中原維系着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

殖民入侵:危難時刻的求援

16世紀後期,西班牙成為第一個在蘇祿群島上紮根的歐洲殖民者。起初,他們隻是以傳教士的身份在當地傳播基督教,但很快便将野心外露,開始強迫蘇祿蘇丹割讓貿易特權,并向西班牙國王納貢。

面對殖民者的無理要求,蘇祿王國奮起反抗。1578年,蘇丹親自率領軍民開啟了持續數十年的抗争。在漫長而艱難的戰鬥中,雙方你來我往,攻防反複,但始終沒有分出勝負。直到1646年,西班牙人終于占領了蘇祿都城和樂,迫使當時的蘇丹被迫臣服,斷絕了與中國的朝貢關系。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在此之前,蘇祿曾數次向明朝求援,期望得到大明的支援和庇護,但都未能如願。内憂外患的明朝,已無暇顧及遙遠東南亞的藩屬國。及至滿清入關,蘇祿雖然留在中國的封貢體系内,仍然向新朝稱臣納貢,但西班牙殖民者的欺淩已是日益猖狂。

公元1707年,西班牙揚言要徹底征服蘇祿王國,并且已做好充分準備,包括集結數萬軍隊和數十艘軍艦。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當時的蘇丹節節敗退,不得不尋求外援。于是,他決定冒着重重危險,遠渡重洋,親自前往中國求救。

一路艱難,蘇丹的船隊幾經劫掠,損失慘重,僅存的一支小隊才勉強抵達了廣東海域。然而,在廣東總督台前的請求卻再一次被塵封。廣東方面隻是敷衍應付,并未真心實意将蘇丹國的求援傳達給朝廷。

就在蘇祿陷入絕境之時,大清帝國已現鼎盛景象,國力強盛無比。乾隆皇帝登基後,統一疆土版圖,連吞多個周邊小國,中原自古未有的一統局面重制。蘇祿方面自然将救亡重心,全然寄托在了大清王朝身上。

乾隆十九年(1754),蘇丹麻喊味安柔律噒再次遣使前來朝貢,并攜帶了一件特殊的"貢品"——《請奉納版圖表文》,直白提出了将蘇祿王國并入中國領土的請求。這一出人意料的要求,在京師引起了軒然大波…

特殊關系:乾隆時期與中國的聯系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蘇祿王國向乾隆皇帝提出歸附中國的要求,無疑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在紫禁城裡,這份《請奉納版圖表文》一經宣讀,立刻引發了朝野震動。

作為當朝君主,乾隆帝對這一前所未有的請求自是頗為吃驚。他當即命翰林院的官員,詳細查閱有關蘇祿國的曆史典籍,了解這個遙遠國度的來龍去脈。經過一番查訪,乾隆終于對蘇祿有了初步的認識。

原來,蘇祿自古就是中國的屬國,兩地曆來保持着密切的朝貢關系。即便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主之後,蘇祿仍然世代向中國納貢,從未中斷過臣屬關系。而如今,蘇丹麻喊味安柔律噒提出歸順中國的要求,也是出于無奈之舉。

随着西班牙人在當地的欺淩日益猖獗,蘇祿王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一度,西班牙人甚至揚言要徹底征服這塊土地,号召集結數萬大軍壓境而來。眼見就要被徹底吞并,蘇丹麻喊味安柔律噒才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庇護,期望借助中國的國力,擺脫西班牙殖民者的威脅。

了解到這一背景,乾隆帝不禁陷入了沉思。納蘇祿入版圖,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舉措,勢必會引發國際上的強烈反響。但作為君主,乾隆也深知中華王朝素有"懷柔遠人"之德,蘇祿雖遠,卻終歸是個屬國。如今它陷入了存亡危機,自己又豈能聽之任之?

就在乾隆權衡利弊之時,蘇丹麻喊味安柔律噒也來到了朝堂之上,希望親自向皇帝闡明自己的訴求。通過翻譯官,蘇丹表示,蘇祿王國人口隻有幾十萬,版圖也不大,中國完全有能力保護這塊小小的領土。隻要中國能夠施以援手,蘇祿必将永遠臣服于大清,誓不朝外。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乾隆皇帝聽後不禁深有同情。然而,這一涉及主權和領土并吞的大事,乾隆仍持謹慎态度。他訓示有關部門,展開深入的研究和讨論,以明确接納蘇祿的利弊得失。同時,也派遣使者前往當地,實地考察西班牙在當地的勢力…

命運坎坷:從伊斯蘭王國淪為美國殖民地

經過反複斟酌,乾隆皇帝最終做出了拒絕蘇祿并入中國版圖的決定。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乾隆深知,若輕率吞并他國領土,必将引起西方列強的猜忌和對抗,進而影響大清國家的和平統治。是以,他隻能婉拒蘇祿的請求,但仍然允許蘇祿作為屬國繼續朝貢中國。

這一決定,無疑使蘇祿王國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一方面,它已無力單獨抵禦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另一方面,中國的援助隻止于表面文鈔,并未給予實質性的軍事支援。就這樣,蘇祿的命運就注定了将陷入更加危困的境地。

果不其然,在中國拒絕接納之後不久,西班牙便趁虛而入,于1762年徹底占領了蘇祿王國的都城哈力,迫使蘇丹節節敗退。1763年,西班牙更是正式宣布将蘇祿并入其菲律賓殖民地統治版圖。

就這樣,這個曾經輝煌的伊斯蘭王國,從此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給蘇祿王國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苦難。他們不僅掠奪資源、壓榨勞力,還強行推行基督教,滅絕當地的伊斯蘭文化。許多反抗的蘇祿人被處以極刑,甚至被當做奴隸買賣。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在這樣的環境下,蘇祿的文明遺産日漸凋零。曾經輝煌的穆斯林王朝,如今隻存于零星史料。即便是當年蘇丹堅持向中國求援的努力,也不過是徒勞無功的妄想而已。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維持了300多年,直到1898年才在美西戰争中被美國趕逐出菲律賓。不過,美國很快就接手了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将菲律賓列為其殖民地。在漫長的殖民統治下,蘇祿文明徹底消亡,隻留下一些殘存的文物和遺址見證這段輝煌的曆史。

直到1946年,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最終承認菲律賓共和國的獨立地位。此後,蘇祿諸島也正式成為菲律賓的一個省份。但作為一個瀕臨消失的文明,蘇祿人的宿命注定了它隻能永遠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遺憾終了:中華文明在蘇祿的餘燼

乾隆皇帝拒絕了蘇祿王國歸附中國的請求,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扼腕歎息的決定。若是當時大清帝國出手相救,或許就能扭轉蘇祿的悲慘命運,避免這片土地淪為殖民地,儲存下其獨特的伊斯蘭文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乾隆皇帝的決策也不無道理。大清王朝當時雖然國力強盛,但終究是一個陸權國家,遠在重洋之外的蘇祿群島,實在是一塊過于遙遠的領土。即便吞并了蘇祿,大清也很難長期有效地管控和保衛這塊孤懸海外的領地。一旦卷入與列強的沖突,反而可能使大清自身的統治陷入動蕩。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菲律賓主動請求并入中國,乾隆帝為何要拒絕?

從這一層面上看,乾隆皇帝的拒絕可以說是一種審慎之舉,避免了引火燒身的風險。畢竟,那個年代的清朝,仍在上一段動亂歲月的陰雲籠罩之下,皇帝有責任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而在蘇祿這一端,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雖然逐漸消退,但終究留下了瀕臨消亡的餘燼。

首先,蘇祿這片海島,在地理位置上就與中國大陸遙遙相望。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東道中華文明傳播的最遠淨土,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已有中國的航海者到達此地放浪形骸。

其次,唐宋年間,大批中原移民前來蘇祿拓墾,漢語、中華文化在當地生根發芽。至元代,當地甚至出現了一個較為統一的漢人社會。這一切,都為後來穆斯林移民的到來埋下了文化基因。

再次,當西班牙和美國殖民者到來之時,蘇祿王國已漸漸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同時也繼承并發揚了中華文明的精華。這不但展現在蘇丹向華夏大帝朝貢的做法上,更蘊含在當地的語言文字、建築藝術等諸多方面。

可惜的是,殖民統治的鐵蹄,最終還是将蘇祿這株來自中土的文明之苗予以蹂躏、扼殺。今日,當你走在這片土地上,除了一些零星的遺址和館藏文物之外,很難再看到中華文明的身影了。曾經的蘇丹王朝,已經徹底消亡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