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作者:論史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清高宗為阻止緬甸貢榜王朝犯境,組織發動的第三次征緬戰役失敗,主将明瑞戰殁。此次戰役的失敗,讓清高宗震怒不已,當即決定再次籌措人力物力大舉征伐緬甸,确定以大學士傅恒為經略,阿裡衮、阿桂為副将軍,舒赫得為參贊大臣,鄂甯補授雲貴總督,鄂甯補授雲貴總督,以江蘇巡撫明德調補雲南巡撫具體負責執行第四次征緬計劃。

《清高宗實錄·卷八百五》:在緬匪徼外幺麼(生僻字打不出來,大家自己看圖吧),本不值興兵辦理,朕必欲剿滅之意。前降谕旨甚明,特以劉藻、楊應琚舛謬失律于前,而額爾登額等喪心偾事,又出意料之外,緻将軍、大臣奮勇捐軀,辦理勢難中止。現已派将軍、參贊大臣,并調撥八旗勁旅,厚集繼進,以期掃蕩蠻氛。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清高宗實錄》

‬力排異議,乾隆帝堅主用兵

話說參贊大臣舒赫德于三十三年四月先行抵達雲南,與鄂甯辦理進剿事宜。但舒赫德與鄂甯一合計,送出了一份讓乾隆帝極其不滿的調查報告,一上來就說緬甸軍務辦理困難,“滇省山多路遠,一切籌辦不易”,并用“精密”的計算闡述了若大軍征伐可能消耗的糧食、馬馱數目以及征召夫役的數量,需要備馬數萬匹、動員100多萬夫役、轉運糧食42萬多石,又煙瘴橫行,水寒土濕,官兵易得病,行軍困難。最後得出結論,不适合打,“糧不能繼,實無勝算可操”,建議與緬方進行會晤和談,鑒于天朝顔面,可以秘密進行。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舒赫德奏疏

說句實在的,這份奏疏上面提及的後勤困難、疾病流行、路途難行等因都是客觀存在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從舒赫德以往的經曆來看,也不似怯懦之人,可以算的上是老成謀國。但他完全低估了乾隆帝打緬甸的決心,前三次征緬戰役的失敗,讓乾隆完全無法接受,你舒赫德是幹什麼吃的,現在讓你說的是怎麼打的問題,沒讓你說打不打的問題。舒赫德的“避戰”态度讓乾隆大為震怒,大罵舒赫德“無恥之見,大非矣”,“朝廷一舉一動,皆臣民所屬,何所庸其粉飾?況軍國重務,豈可自欺欺人!”,随即召舒赫德、鄂甯二人傳回,交部議處,以阿桂為雲貴總督辦理軍務。

而此時的緬甸雍籍牙王朝雖然與清軍交戰中獲得勝利,但也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然明瑞之死,緬人不知也,而餘威尤震”。此時的緬甸正與泰國進行戰争,兩線作戰讓緬甸國王孟駁如芒在背,“賊酋懵駮之母,不願與天朝打仗,時常勸沮伊子。懵駮與其屬下頭人等,聞大兵到來,亦皆望風勝畏”,遂派以前被俘的貴州兵丁許爾功等8人傳回,表達了談和的意願,但仍然強調久為内地土司的十二版納等地為其屬地,并想要回投誠清朝的土司人衆。

先至雲南辦理軍務副将軍阿裡衮當即作書駁斥,“不知天高地厚,肆口妄言,竟與犬吠無異”。而乾隆帝則态度強硬而堅決,表示“一年無緒,再辦一年,自然賊匪畏懼兵威,計窮歸款”。更堅定了讨緬決心,戰争不可避免。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略》所載緬甸議和文書

‬調兵遣将,充分準備,大舉征緬

乾隆帝在拒絕舒赫德、鄂甯的談和請求後,開始廣調兵馬,準備大舉進攻緬甸。乾隆認為“綠營兵甚為無用”,在此次調兵中,不僅增加了軍隊的規模,還增加了滿兵的比例,凡是帝國境内的精銳部隊,都往雲南那地趕,外省調兵加本土軍隊,動員人數高達6萬餘人(實際征緬兵力約隻有3萬人),馬騾6萬多匹。還有大批弓箭、鳥槍、火炮、藥材等軍用物資,“悉運往以資軍實”,甚至還動用法術攻擊,“益以四川工咒術之喇嘛”。還讓傅顯、常青等人率兵3000人、湖廣工匠460多人往野牛壩趕造造船的闆材,待運至滿漢兵丁、夫役運至蠻暮河再裝配成船。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略》清廷戰前準備

而這回統兵人員陣容也堪稱豪華,經略傅恒是孝賢純皇後之弟,軍機首揆;伊犁将軍阿桂、戶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阿裡衮都是久曆戎行、戰功卓著,為乾隆時期的得力戰将和名臣。

傅恒于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出京,三月二十四日抵達雲南省城,與阿裡衮、阿桂等籌劃進剿事宜十項,如下圖。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清高宗實錄》中進剿事宜十項

傅恒在到達雲南後,得知緬軍長于木栅戰術,“專恃木栅,抗拒我師,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于事”。遂通路茂隆銀廠,将其中工匠聘來軍中鑄成2000餘斤炮,經過試驗,效果還不錯,“豎立木栅約三裡外,安炮施放,直沖木栅,複迸散山石,入土五六尺”,後又加鑄3000斤火炮,可“無論木寨、磚城無不應手立破”。(注:試驗很牛掰,但實際作戰中出了很大偏差,令人遺憾)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傅恒鑄炮

而鑒于雲南沿邊一線及緬甸境内水土惡劣,瘴氣傷人,又為前線準備了叫“阿魏”的藥材以避疫(實際效果仍舊讓人遺憾)。

‬兩路出師,兵行野人山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經略傅恒和雲貴總督阿桂從雲南騰越出發,兩路出師及牽制之兵共計滿漢官兵29000人。經略傅恒率京師八旗兵1500人、吉林兵500人、索倫兵2300人、厄魯特兵300人、綠營兵4000人,計8800人由盞達進軍;雲貴總督阿桂率京師八旗兵2000人、索倫兵1000人、厄魯特兵300人、綠營兵4000人,計7300人由猛密進讨;另由水路行往蠻暮的副都統明亮、福建提督葉相德率領的健銳營兵500人、吉林水師兵500人、福建水師兵2000人。副都統鐵保、提督本進忠率領4400人分守驿站;侍衛諾爾奔等率兵1500屯駐宛頂,牽制木邦緬軍;雅朗阿率領滿兵、綠營兵3500人鎮守普洱。實際參與進攻兵力19100人。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第四次征緬形勢圖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略》記載的清軍部署

大軍七月二十三日到達盞達,次日與阿桂分路而行。傅恒一路率5800人從盞達率先出發,當時副将軍阿裡衮病重,傅恒勸阿裡衮留置休養,但阿裡衮堅決要與傅恒一起出征,從萬仞關出境。七月二十九日,至南底壩。南底壩為戛鸠頭人賀丙的地界,其地有河一道,見清軍到達,其備渡船将清軍送到對岸。八月初一,清軍渡河完畢。次日,傅恒部自南底壩啟程,于八月初四到達戛鸠,有木寨一座,據随軍文官王昶所著的《征緬紀聞》所言,緬軍頭目盞拉機曾經率兵1000名駐紮,聽說清軍到來,已經撤走。此地又有一江,猛拱當地一頭人準備了十餘支小舟,20排竹筏載運清軍渡江,傅恒先率索倫、綠營兵1200名于初四、初五兩日渡江,其餘兵丁随後渡過。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清實錄》記載傅恒過戛鸠江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中傅恒過江

八月十八日,抵達邦木納。二十七日,抵達猛拱,有數十名緬軍士兵舞刀弄槍而退,猛拱地方又是空無一人,清軍捉住猛拱頭目興堂紮,其願意尋找已經逃亡的猛拱土司渾覺。九月初二,興堂紮帶領渾覺和其他頭目前來投誠。十一日,傅恒自猛拱啟程,于十七日到達猛養,前哨兵擊殺敵軍數名,生擒二名,後又與土司興堂紮所帶人衆攻奪四座木寨,并繳獲牛48隻,糧45石,割取熟田6~7頃以充軍糧。十八日,從猛養啟程,在擊敗于哈坎臨江駐守的緬軍後,于十月初一抵達新街。在此期間,傅恒患病。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傅恒部分行程

而阿桂率領清軍自七月二十四日與傅恒一路分别之後,出銅壁關,行30裡後到達野牛壩,監督制造戰船,“凡大者四十,容五十人;次者四十,容三十人;又次者四十以供絕流而渡”,清軍在此制造戰船預制件,十分艱苦,不僅要應對惡劣氣候,還要應對緬軍襲擾,負責造船的傅顯、烏三泰染疫病故。待船料造完之後,阿桂派兵3000名,連同各大臣、家丁,規定每60斤為一背,一百五六十裡的運程,靠人力将造船木料運至蠻暮并組裝成船。九月十三日,阿桂得知傅恒到達猛拱,于是渡過蠻暮江,屯紮于蠻暮西南的新街。并于十八日,派遣伊勒圖率兵1000接應傅恒。兩軍順利會合。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運輸船料事

‬鏖戰老官屯

在傅恒與阿桂兩軍會合後,新造船隻組裝完成。十月初一,沿江而下抵達新街,占據江口後,準備進攻老官屯。而緬甸得知清軍大舉深入後,決定調回攻打暹羅的部隊,全力抵禦清軍,“惟緬軍則永無休息之機會,若阿瑜陀耶不能及時攻破,則圍将不接而自解,蓋聖旨已下,急調全國回師抵禦華軍,緣自1765-69年間,華軍屢來略境,阿瓦有不保之勢也”。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緬甸史》

據《征緬紀聞》記載,緬軍也出動2萬人、船隻200艘開至老官屯,在緬将布拉莽傥的指揮下大規模修築木栅工事,并向清軍下戰書意圖與清軍決戰。從兵力上看,清軍并未占優,而緬軍的戰船則“約長六、七丈,每邊安槳二十,船頭、尾安放炮位,旁列鳥槍,來往甚快”,據哈威的《緬甸史》記載,“緬之戰艦較華軍水師為強”,軍隊裡還有法國籍炮兵助戰。由此看來,老官屯緬軍的總體軍事實力不僅不弱于清軍,一些方面甚至還要超出。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緬甸史》

十月初十日,還沒等清軍進攻,緬軍率先出招,30餘艘船溯流而上,停泊于西岸,意圖搶占清軍陣地。傅恒立刻派兵攻擊,阿桂、阿思哈均深入一線“立江浒督戰”,侍衛阿爾蘇那一馬當先,率先乘船帶兵反擊,護軍校烏雲哈達亦躍入水淺處射殺緬軍。

在激烈的戰鬥中,清軍見有一插紅旗的緬軍塗金大船上有一紅衣之人指揮并向清軍開火,認定此人必為緬軍頭目,遂對其進行了重點觀照,披甲烏雲保一箭将其射斃。

而東邊江岸的緬軍從栅中擁出,海蘭察率兵趕到與棄船登岸的阿爾蘇那會合,合力将緬軍擊退,奪取大寨三座,斬殺緬軍500多名。而西岸清軍在阿裡衮、明亮、伊勒圖等人的率領下也擊敗出栅緬軍,直沖緬軍寨壘,擊敗緬軍,乘勝追入緬軍大寨,亦斬敵500餘名,緬軍敗逃。清軍傷亡也不小,光是受傷者就高達70餘人,此戰是為新街之戰,是老官屯之戰前清軍的一次大勝。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新街之戰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中的新街之戰

盡管清軍在新街取得階段性勝利,但也有數個不好的消息。經略傅恒在行軍過程中病情加重,腹瀉不止,而帶着傷病出戰的副将軍阿裡衮病情更加嚴重,在新街之役後,已屬彌留,但是其堅持向老官屯進軍,“老官屯有賊栅,前歲額爾登額進攻處也。距此僅一舍,不往破之,何以報命?”,十月十九日,終于沒扛住病痛逝世。

清軍決定乘戰勝之威,諸軍鼓勇而前,水陸并進,直逼老官屯。老官屯位于大金江東岸,是由江水沖擊而成的沙洲,北至猛拱、猛養,南達阿瓦城,是進入緬甸腹地的水陸咽喉,緬軍必然拼死固守。

緬軍為了應對清軍的進攻,在守将布拉莽傥的籌劃下,老官屯設立了堅固龐大的木栅工事,“栅木皆徑尺,埋土甚深,遇樹則橫貫之,以為柱。栅之外掘深壕三層,壕外又橫卧木之多枝者,銳其末而外向,名曰木簽,守禦甚備”,而其木栅不僅堅固,又非常精巧,寨與寨相通,可以互相支援,岸上的木寨又延伸至江中,與水相接,船隻可以進入,補給相當友善,《征緬紀聞》謂:賊栅有三,共長五裡許,其實皆相連也。栅尾迤逦屬于江,中開渠引江水入之,可泊舟。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平定緬甸述略》

對于老官屯之戰的過程,《清實錄》相對簡略,倒是《征緬紀聞》、《征緬紀略》等私史言之甚詳。為摧毀緬軍木寨,清軍用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先是發射專門為破栅鑄造的威遠大炮,此炮“炮重三千斤,子三十餘斤”,雖然實驗成果不錯,但攻打緬軍木栅效果卻很差。由于緬軍的木栅工事地基結實,深入地下“蓋六尺也”,炮子洞木栅而過,而“栅不為塌”。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征緬紀略》

眼見炮轟無效,清軍又派人躍入深壕,欲以人力破栅,清軍千辛萬苦,并拔除了壕内的竹簽、鹿角等障礙物,趟過了深壕,以斧頭進砍其栅,由于栅木過于堅固而失敗,清軍被緬軍的镖、火铳、鐵丸殺傷頗多,總兵德福中槍身亡,奎林退步受傷。入夜撤兵,哈國興不服氣,想要晚上再打一把,與緬軍肉搏,被傅恒阻止。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

之後清軍又以火攻緬軍木栅,但緬軍見清軍放火,從木栅上傾倒大量泥土,并澆以江水将火熄滅。眼見火攻不奏效,便采取炸毀木栅的方法,十月二十九日,清将馬君彪将道地挖至木栅處,引爆炸藥,結果“栅軒軒然欲拔,頃之如故”,栅木之間互相連接配接的極其牢固,“弗能毀也”。清軍又嘗試用鐵鈎牽拽木栅,結果繩子斷了,敵栅依然如故,清軍困于緬栅下,一籌莫展。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

與便秘的陸上交戰相比,水戰在一定程度上卻取得進展。十月二十六,伊勒圖、葉相德率水師出其不意乘夜切斷了緬軍的水路。但在十一月初一,被栅上緬軍擊退,緬軍水路恢複如故。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征緬紀聞》

經過10餘日的鏖戰,清軍水陸兩路均遭遇重大挫折,傷亡很大,攻勢漸弱,主将傅恒病情十分嚴重,若再繼續攻打,隻能徒傷兵衆。3萬名左右的清軍,由于疫病和戰陣傷亡,“現計僅存一萬三千餘名”,傅恒請求“暫時退兵,明年再行進兵”,乾隆帝眼見局勢僵持,短時間内不可能有勝利的結果,亦同意班師。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清高宗實錄》

‬議和罷兵

在清軍疲憊不堪的同時,緬軍也是相當困憊,在清軍日以繼夜的進攻下損失很大。十月二十七,緬甸主動提出議和,“以矢且蒲葉書于軍,言欲議降”(據哈威的《緬甸史》言,是清方率先提出議和)。由于傅恒病重不能處理軍務,由阿桂主持議和事宜,最後雙方達成了緬方納表進貢、永不犯我邊界、放還俘虜等條件後,清軍班師,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撤兵至虎踞關,第四次征緬之役正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将領都是背着自己的君王私下談判,顯而易見,各自都犯下了“欺君之罪”。尤其是緬甸國王孟駁,聽說将領私自議和,“大憤,欲盡戮全軍示懲”,過了很久,才進行赦免。

恨水東逝——話說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緬戰役

《緬甸史》

由于前線将領私相授受,孟駁拒絕執行和約,搞得乾隆大發雷霆,差點啟動了第五次征緬戰役,後因第二次金川戰争爆發而作罷。直到孟駁死去,清緬關系才走上正軌,确定了十年一貢的制度,緬甸才成為宗藩,兩國正式走向和平。

引用文獻:《清高宗實錄》、《征緬紀略》、《征緬紀聞》、《皇朝武功紀盛》、《嘯亭雜錄》、《緬甸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