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作者:曆史雲霧

嘉慶元年六月,嘉慶正像往常一樣在軍機處召開會議,可已經退居太上皇的乾隆卻突然造訪,搶奪了會議主導權,就在衆人以為這是老皇帝在考驗新君時,乾隆卻突然一反常态的說道:“将來皇帝如南巡,而故不阻止,必無以對朕”。突如其來的口述遺诏,令福長安、和珅等人大驚失色。作為馬背上的朝廷,南巡可是大清曆來傳統,乾隆自己也曾六下江南巡遊,但他為何要阻止嘉慶南下巡視呢?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乾隆南巡

康熙的微服私訪,乾隆實在效仿不來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乾隆帝開展六次南巡,長年累月的往返于京城與江南之間。按照乾隆自述,他是因為仰慕爺爺康熙的南巡功績,是以才不辭辛勞效仿,以求能救黎民于水火,功社稷于後世。但在後來的巡行途中,乾隆用揮霍無度的行為證明,這完全是為了敷衍世人而立下的說辭。

與祖父康熙的簡約低調相比,乾隆好大喜功的個性,活生生将一場南巡變為了個人表演秀。為了制造萬民夾道的盛大場景,明确規定:凡禦駕所經之處,官員百姓要必須前往迎接。在此之前,朝廷還派出專門官員到各地排練迎送儀式,可謂将面子工程做到了極緻。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排練儀式

為了凸顯乾隆盛世的偉大圖景,地方官員要求禦道筆直,且不得随意改道,是以在修道築路時,無數百姓的房屋被肆意拆毀,就連墳墓都被挖掘。等到正式出行時,乾隆還帶着王公大臣、後宮嫔妃等一衆人等,在豪華的翔鳳艇上飲酒作樂,殊不知其縱情享樂的背後,是3600名纖夫在陸地上拉纖走路 ,因為體力透支而累死者更是不計其數。

在享受完奢華的水上生活後,乾隆的吃住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早在南巡開啟之前,乾隆就特地派出親王到各地勘察地形,以便就地建造行宮。從京師到蘇杭,往返水陸路約2900公裡,沿途陸續興建行宮30多處,每處都耗費巨資打造,就連圓明園都顯得黯然失色。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百姓在河邊跪迎乾隆

有了占地2萬平方米的行宮還不夠,為了保障平時的飲品供應,乾隆命禦膳房将1000頭乳牛運送到揚州行宮,如此揮霍五無度的生活,就連富甲一方的鹽商都自愧不如:

一切南巡用料,令加意供給,材料雖如山積,而頃刻無餘。

據統計,康熙6次南巡,總共花費不過12萬兩白銀,而乾隆由于過度講究排場,6次南巡各項花費總數竟高達2000萬兩,相當于國庫的二分之一存銀。

與乾隆的個性張揚相比,康熙禀性淡泊,做人做事都極其低調,在南巡上全心為民,力行節儉。南巡所有費用以及一應物品,都出自内務府,堅決不取民間一分一毫。就連巡幸需用木炭、食物,都不允許地方官從百姓處索取,而是由衙門按照市價采買供給。一旦發現有衙役侵擾百姓,立即軍法從事,毫不含糊。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康熙南巡就隻有幾個随從

不僅如此,身為一國之君的康熙,因為擔憂南巡會驚擾百姓,進而影響社會生産,還特意不走大道,專程挑選偏僻的小道,且連夜趕路數十裡。在路過揚州、無錫等地時,康熙已經完成了河工、民生問題的巡視,可縣令竟渾然不知,依舊端坐在案堂上辦公。如此低調簡約的出行,縱觀曆朝曆代帝王,未曾有也。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康熙還極力斥責”面子工程“,為了看到最真實的民生狀況,他嚴禁官員臨時修路築橋,江甯知縣僅僅因為将破舊橋梁重新粉刷了一遍,就遭到了殘酷懲罰,被摘掉頂戴,罷為庶民。也正因如此,康熙才能第一時間察吏安民,獲知民間疾苦。

康熙為民做主,乾隆縱容腐敗

在清朝的曆代帝王中,隻有康熙與乾隆有過6次南巡,且目的都是為了穩固統治,籠絡人心。但在實際過程中,兩位皇帝的行事風格卻大相徑庭。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康熙南巡圖

由于康熙帝求真務實,不妄圖虛名,是以每到一處,便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為了減輕巡幸沿途百姓的負擔,康熙經常免除沿途地區的賦稅,上到田稅地稅,下到苛捐雜派,都能做到大量減免。

康熙:百姓足則國家充裕,若期比屋豐盈,必以免租減賦,除其雜派為先。《清聖祖實錄》

南巡途中,常有百姓攔截禦駕告狀,禦駕一旦被被攔阻,勢必會影響巡視進展,同時也會引起騷亂。康熙不僅下令衛士放行,而且還鼓動百姓踴躍告狀,按照他本人的說法,如果不深入了解民間疾苦,與老百姓溝通交流,怎能知曉江南的社會狀況?

朕不到江南,民間疾苦利弊焉得而知焉?《東華錄》

得益于康熙的細察入微,皇帝與百姓間的溝通管道徹底暢通,不再需要官員在其中充當中介,一些貪官污吏就不能從中作梗、欺上瞞下,吏治自然清明。

與康熙相反,乾隆口口聲聲說南巡是為了察吏安民,匡正風氣,但禦駕所過之處均要攔截行人,待車駕過後才解除禁令。尤其是在禦舟過揚州時,水道之中不許存有任何船隻,兩岸也要打纖攔截行人,稱為 “龍須纖“,一旦生人越過,便會遭到嚴厲的懲處。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乾隆南巡圖

僅是攔截行人還不夠,倘若碰上群眾當街告狀,要求皇上為民做主,乾隆非但置之不理,反倒痛下狠手。凡是攔截禦駕告狀之人,即便所述冤情屬實,乾隆也要将他們收押判刑,這就進一步縱容了江南的貪腐之風。

在乾隆的無意縱容下,江南官員聯合揚州鹽商大肆A錢,僅僅六年時間便A錢白銀800萬兩,相當于國庫五分之一的收入。然而,乾隆在獲悉此事後,非但沒有予以處置,反而還将鹽商應退回的髒銀悉數赦免。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鹽商為他建造了豪華的行宮。

康熙優待文人,乾隆懲治文人

滿清入關之際,江南曾是抗清鬥争最為激烈的地區,豫親王多铎在此留下了殘忍的屠殺記憶。是以即使江南被平定,地方文人也難免不會對清朝口誅筆伐,清朝如何在此建構統治權威,成為曆代帝王不可忽視的一項要務。

康熙南巡時,本着籠絡人心的目的,不斷舉行特舉,來增加江南一帶的入仕名額。凡是能夠通過特舉的考生,直接選入京城進入中樞機構,将來晉升的機會較多,是以對江南的讀書人來說,這是絕無僅有的照顧。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康熙南巡時的江南社會

當時錄用名額極多,僅蘇州、淮安、揚州、鎮江四府考生,就有一百多名通過考試,在南巡結束後跟随康熙一同返京,跨越繁瑣的晉升程式,破例進入六部當差,實作重大的階級跨越。

除此之外,康熙深知文人關系網的作用,每次南巡都要召見江南的名師大儒,隻要對名師大儒籠絡得當,那麼江南地區的文人自然會臣心歸順。

與康熙的寬仁政策相反,乾隆南巡期間采用高壓的文化政策,專門針對文人制定冤獄。著名的《一柱樓》詩稿案、《虬峰集》案、《憶鳴詩集》案等都發生在江浙地區。

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江南代表全國最高的文化标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當時的學術思想。可當乾隆大興冤獄後,江南的學術文化迅速倒退,文人士子為求自保,不僅不敢妄議政治,甚至在書籍出版、文學交流、講習遊學等方面皆小心謹慎。這種堕落風氣迅速彌漫全國,并在文化思想上形成更大的鉗制,大清的文學藝術由此走向衰落。

盛世的轉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卻引發了大清的衰敗

乾隆騎馬入揚州

對于六次南巡,乾隆一開始也是沉浸在喜悅氛圍當中,但等他退居太上皇後才幡然悔悟,将南巡認作此生唯一的敗筆。

朕臨禦天下六十年,并無失德六次南巡,勞民傷财,作無益而害有益。《清實錄》

實際上,乾隆六次南南巡雖然也做了一些利國利民之事,但它對大清的吏治、民生、文化皆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正如時人所言:“六次南巡,勞民傷财,卒耗元氣,大清無甯歲焉”!

結論:

同樣是南巡,康熙的6巡江南,促進了江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對國家統一、安撫民情、考察官吏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乾隆為了效仿祖父康熙,也開展了6次盛大的南巡,但由于自身的好大喜功,原本察吏安民的南巡卻給國家帶來沉重負擔,不僅加重了封建政風的敗壞,還激化了社會沖突。

到乾隆末年,清王朝很快從盛世的頂峰跌落下來,清朝由盛而衰從此一蹶不振,這與乾隆6次南巡存在一定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