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作者:历史云雾

嘉庆元年六月,嘉庆正像往常一样在军机处召开会议,可已经退居太上皇的乾隆却突然造访,抢夺了会议主导权,就在众人以为这是老皇帝在考验新君时,乾隆却突然一反常态的说道:“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故不阻止,必无以对朕”。突如其来的口述遗诏,令福长安、和珅等人大惊失色。作为马背上的朝廷,南巡可是大清历来传统,乾隆自己也曾六下江南巡游,但他为何要阻止嘉庆南下巡视呢?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乾隆南巡

康熙的微服私访,乾隆实在效仿不来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乾隆帝开展六次南巡,长年累月的往返于京城与江南之间。按照乾隆自述,他是因为仰慕爷爷康熙的南巡功绩,所以才不辞辛劳效仿,以求能救黎民于水火,功社稷于后世。但在后来的巡行途中,乾隆用挥霍无度的行为证明,这完全是为了敷衍世人而立下的说辞。

与祖父康熙的简约低调相比,乾隆好大喜功的个性,活生生将一场南巡变为了个人表演秀。为了制造万民夹道的盛大场景,明确规定:凡御驾所经之处,官员百姓要必须前往迎接。在此之前,朝廷还派出专门官员到各地排练迎送仪式,可谓将面子工程做到了极致。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排练仪式

为了凸显乾隆盛世的伟大图景,地方官员要求御道笔直,且不得随意改道,所以在修道筑路时,无数百姓的房屋被肆意拆毁,就连坟墓都被挖掘。等到正式出行时,乾隆还带着王公大臣、后宫嫔妃等一众人等,在豪华的翔凤艇上饮酒作乐,殊不知其纵情享乐的背后,是3600名纤夫在陆地上拉纤走路 ,因为体力透支而累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在享受完奢华的水上生活后,乾隆的吃住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早在南巡开启之前,乾隆就特地派出亲王到各地勘察地形,以便就地建造行宫。从京师到苏杭,往返水陆路约2900公里,沿途陆续兴建行宫30多处,每处都耗费巨资打造,就连圆明园都显得黯然失色。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百姓在河边跪迎乾隆

有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行宫还不够,为了保障平时的饮品供应,乾隆命御膳房将1000头乳牛运送到扬州行宫,如此挥霍五无度的生活,就连富甲一方的盐商都自愧不如:

一切南巡用料,令加意供给,材料虽如山积,而顷刻无余。

据统计,康熙6次南巡,总共花费不过12万两白银,而乾隆由于过度讲究排场,6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竟高达2000万两,相当于国库的二分之一存银。

与乾隆的个性张扬相比,康熙禀性淡泊,做人做事都极其低调,在南巡上全心为民,力行节俭。南巡所有费用以及一应物品,都出自内务府,坚决不取民间一分一毫。就连巡幸需用木炭、食物,都不允许地方官从百姓处索取,而是由衙门按照市价采买供给。一旦发现有衙役侵扰百姓,立即军法从事,毫不含糊。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康熙南巡就只有几个随从

不仅如此,身为一国之君的康熙,因为担忧南巡会惊扰百姓,从而影响社会生产,还特意不走大道,专程挑选偏僻的小道,且连夜赶路数十里。在路过扬州、无锡等地时,康熙已经完成了河工、民生问题的巡视,可县令竟浑然不知,依旧端坐在案堂上办公。如此低调简约的出行,纵观历朝历代帝王,未曾有也。

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康熙还极力斥责”面子工程“,为了看到最真实的民生状况,他严禁官员临时修路筑桥,江宁知县仅仅因为将破旧桥梁重新粉刷了一遍,就遭到了残酷惩罚,被摘掉顶戴,罢为庶民。也正因如此,康熙才能第一时间察吏安民,获知民间疾苦。

康熙为民做主,乾隆纵容腐败

在清朝的历代帝王中,只有康熙与乾隆有过6次南巡,且目的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笼络人心。但在实际过程中,两位皇帝的行事风格却大相径庭。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康熙南巡图

由于康熙帝求真务实,不妄图虚名,所以每到一处,便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康熙经常免除沿途地区的赋税,上到田税地税,下到苛捐杂派,都能做到大量减免。

康熙: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屋丰盈,必以免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清圣祖实录》

南巡途中,常有百姓拦截御驾告状,御驾一旦被被拦阻,势必会影响巡视进展,同时也会引起骚乱。康熙不仅下令卫士放行,而且还鼓动百姓踊跃告状,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如果不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与老百姓沟通交流,怎能知晓江南的社会状况?

朕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焉得而知焉?《东华录》

得益于康熙的细察入微,皇帝与百姓间的沟通渠道彻底畅通,不再需要官员在其中充当中介,一些贪官污吏就不能从中作梗、欺上瞒下,吏治自然清明。

与康熙相反,乾隆口口声声说南巡是为了察吏安民,匡正风气,但御驾所过之处均要拦截行人,待车驾过后才解除禁令。尤其是在御舟过扬州时,水道之中不许存有任何船只,两岸也要打纤拦截行人,称为 “龙须纤“,一旦生人越过,便会遭到严厉的惩处。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乾隆南巡图

仅是拦截行人还不够,倘若碰上民众当街告状,要求皇上为民做主,乾隆非但置之不理,反倒痛下狠手。凡是拦截御驾告状之人,即便所述冤情属实,乾隆也要将他们收押判刑,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江南的贪腐之风。

在乾隆的无意纵容下,江南官员联合扬州盐商大肆贪污,仅仅六年时间便贪污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国库五分之一的收入。然而,乾隆在获悉此事后,非但没有予以处置,反而还将盐商应退回的脏银悉数赦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盐商为他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康熙优待文人,乾隆惩治文人

满清入关之际,江南曾是抗清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豫亲王多铎在此留下了残忍的屠杀记忆。因此即使江南被平定,地方文人也难免不会对清朝口诛笔伐,清朝如何在此构建统治权威,成为历代帝王不可忽视的一项要务。

康熙南巡时,本着笼络人心的目的,不断举行特举,来增加江南一带的入仕名额。凡是能够通过特举的考生,直接选入京城进入中枢机构,将来晋升的机会较多,所以对江南的读书人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照顾。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康熙南巡时的江南社会

当时录用名额极多,仅苏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府考生,就有一百多名通过考试,在南巡结束后跟随康熙一同返京,跨越繁琐的晋升程序,破例进入六部当差,实现重大的阶级跨越。

除此之外,康熙深知文人关系网的作用,每次南巡都要召见江南的名师大儒,只要对名师大儒笼络得当,那么江南地区的文人自然会臣心归顺。

与康熙的宽仁政策相反,乾隆南巡期间采用高压的文化政策,专门针对文人制定冤狱。著名的《一柱楼》诗稿案、《虬峰集》案、《忆鸣诗集》案等都发生在江浙地区。

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江南代表全国最高的文化标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学术思想。可当乾隆大兴冤狱后,江南的学术文化迅速倒退,文人士子为求自保,不仅不敢妄议政治,甚至在书籍出版、文学交流、讲习游学等方面皆小心谨慎。这种堕落风气迅速弥漫全国,并在文化思想上形成更大的钳制,大清的文学艺术由此走向衰落。

盛世的转折:乾隆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却引发了大清的衰败

乾隆骑马入扬州

对于六次南巡,乾隆一开始也是沉浸在喜悦氛围当中,但等他退居太上皇后才幡然悔悟,将南巡认作此生唯一的败笔。

朕临御天下六十年,并无失德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而害有益。《清实录》

实际上,乾隆六次南南巡虽然也做了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但它对大清的吏治、民生、文化皆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正如时人所言:“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卒耗元气,大清无宁岁焉”!

结论:

同样是南巡,康熙的6巡江南,促进了江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国家统一、安抚民情、考察官吏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乾隆为了效仿祖父康熙,也开展了6次盛大的南巡,但由于自身的好大喜功,原本察吏安民的南巡却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不仅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还激化了社会矛盾。

到乾隆末年,清王朝很快从盛世的顶峰跌落下来,清朝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这与乾隆6次南巡存在一定关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