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作者:代号鏽西瓜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古語道出了官場的無情和變遷。在雍正朝風光無限的大臣李衛,到了乾隆年間竟成為不受寵眷的旁門左道。雍正帝寵他達13年之久,可見其地位的不凡;但乾隆帝卻對他敬而遠之,不與相見,似有深深的芥蒂。這兩位皇帝對于同一個人的态度為何會如此迥異?是李衛的為人處事有什麼過失,還是彼此之間存有某種隔閡?抑或是朝代更疊帶來了用人哲學的巨變?讓我們一探這背後神秘的緣由。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一、李衛的平民出身:一個無門無戶的小人物

李衛出生于一個尋常的商賈之家,家境不算殷實。在那個階級分明的時代,他注定無法融入朝野上流。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森嚴,門第觀念根深蒂固,隻有世家大族才能進入仕宦之路。而李衛這種出身微賤的商民家庭,别說仕宦做官,就連與權貴同坐一張桌子都是件奢望。

不過,李衛的家人也非貧困潦倒者,起碼還有一些微薄的資财。這些錢财雖不足以讓李衛白手起家走上仕途,卻也給他鋪平了一條通向仕宦的小徑。當時的官場腐敗橫行,權錢交易已是常态,隻要出得起錢,總有買官的門路。于是李衛的長輩們拼湊了一筆可觀的捐款,為他在官場"捐繳"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兵部員外郎。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這樣的小官實在是微不足道,連最基層的正式編制都排不上。然而對于李衛這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來說,哪怕隻是端箪籥而居,也已是登高一呼,意義非凡。有了這個開端,李衛的一番作為便可慢慢鋪展開來。縱使家世不顯,潦倒無親,但隻要肯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依然有望在官場上窺鬥牛之陰。

不過,李衛最初并未指望通過這個小小的買官之路就能扶搖直上。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無門無戶"的出身,注定了他要比旁人更加謙遜卑微,不能像那些世家公子那般仰恃門閥指望捷足先登。是以,即使獲得了這個微末職位,他初期的仕宦生涯也謹小慎微,做事循規蹈矩,隻是勤懇盡責,不敢有絲毫逾矩放肆的舉動。

然而命運又豈是如此固步自封不可擺布?當李衛躊躇滿志地在小小的職位上勤勉工作時,那磅礴的大浪潮已在默默積聚着力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他忍辱偷生安于薄職的當口,來自帝王的恩寵已按捺不住要決堤而出……

二、緣起風雲際會:李衛迅速高升

盡管李衛出身不甚顯赫,但他最終還是憑借過人的才能和恰逢其時的際遇,在雍正皇帝的眷顧下一舉成名,從默默無聞的小吏蛻變為朝野翹楚。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雍正帝即位之初,正值朝野清流之時。作為一代明主,雍正深知要掃除積重難返的腐朽,就必須啟用一批操守廉潔、勇于革新的新貴。而李衛恰恰具備了這些品質,尤其是那股直率豪放、不矯揉造作的渾樸氣質,深得雍正欣賞。

據說,首次引起雍正注意的,正是李衛為官不阿的一個舉動。那年李衛已做到了工部郎中,主管鹽政一職。當時鹽務機構存在嚴重的"盈餘"問題,即有不少貪官污吏從中渎取錢财,形成一筆筆無法公開的灰色收入。

作為治理者,雍正帝自然是堅決要将此弊端革除。然而真相往往是鋪天蓋地嚴密封鎖,根本無從着手。幸而李衛識破了這一問題的症結所在,果斷采取了一種大膽而巧妙的做法。

那一年,鹽政出庫時,李衛徑直當着工部各官員的面将銀鈔登記冊攤開,以毫不掩飾的筆調注明:這是某親王的"盈餘"回扣!一時間把所有人都吓住了。從此盈餘大顯陽春,銀錢在李衛的明查暗訪下撈漬滿盤曝光,那親王也隻能悻悻罷手。這種無所顧忌的大刀闊斧,令人獻心陸沉,正中雍正下懷。

有了這等能臣相佐,雍正自然是千鈞一發而用之不疲。很快,李衛便掌管起鹽政全面改革的重任,連同雲南、廣西一帶的食鹽專賣權也盡數托付。這在當時無疑是沉甸甸的重托,可見雍正對李衛的器重有加。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果不其然,李衛後來的施政過程中頻頻建有汗馬功勞。他堅持"生熟一體、官民兼顧"的原則,不斷将政策細節優化,最終讓曾經混亂腐敗的食鹽事務重拾秩序,為朝廷創造了可觀的财賦增收。憑此功績,李衛很快便被确任為分管整個長江中下遊鹽課的鹽運總監。

接下來,雍正皇帝更是親自為李衛撐腰運作,讓他飛黃騰達直捷人生巅峰。先是升任為總督級别的浙江巡撫,掌管東南沿海全境。不久,又将其調任為當朝最大的兩廣總督,加之鹽政管轄權,可謂集權集資于一身,成為了東南大權在握的事實首腦。

在雍正帝執政期間,李衛就這樣扶搖直上,俨然成了朝野名臣。他與雍正還是越來越親近,幾乎已成為知心愛将,可謂權傾朝野一時無兩。然而,好景不長,随着一代明君雍正的駕崩,李衛的前程也随之暗淡下去...

三、乾隆新政新人:李衛地位大不如前

雍正帝英年離世,由年少的愛新覺羅·弘曆繼位,是為乾隆皇帝。新朝開啟,李衛的命運也就徘徊于一個巨大的轉折口。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乾隆皇帝治國理念與雍正大不相同,他推崇"一貫之治",謀求穩健有序的政局運作。在用人方面,乾隆更是親自督查,要求嚴格遵循科舉制度和資曆高低的傳統,決不允許那些突飛猛進、出身平庸的門生野途。

可謂正中李衛的下懷。作為一個無門無派、缺乏任何家學淵源的外來者,他在前朝雖已位極人臣,但在後人眼中也不過是一介投機分子,怎能與那些勤恪有為、淳樸勃發的良吏同日而語?

首先,李衛的"商門"出身就是他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古時禮制森嚴,萬般等級盡在其中。商賈雖富可旺,卻被視為賤業,終其一生難免受人看輕。何況李衛不僅是商賈子弟,就連最基本的科舉功名也無一可誦?乾隆當然不可能重用這等階下之人。

其次,乾隆雖然年輕氣盛有餘,但他在前朝昏聩權閹一事上可謂領教不淺,加之天資英明,自幼就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極佳的審時度勢本領。他深知眷顧殘餘舊臣必将引來陰謀算計,離間朝野人心,是以下定決心要"一新朝野"。

對于雍正朝的遺老宿将們,乾隆自然心存戒懼;更何況李衛前期仗恃雍正親眷,在京城奪權争權的陰謀已盡人皆知。一旦重用此人,乾隆難免會受其操縱蠱惑,甚至使得自己的新政也難以實作。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再者,乾隆和李衛在政治理念上根本就是南轅北轍。乾隆倡導勤儉節約,主張政通人和。而李衛卻習慣于以豪爽粗放著稱,行事生硬張揚,難免沖撞朝野。雍正時期,他帶兵剿匪,屢建奇功;可到了乾隆朝,這份武斷本色反倒讓人反感。

尤其是在處理地方事務時,李衛屢屢與民争執激烈,不通情理,好大喜功,動辄出擊整肅,這無疑助長了民怨。乾隆自視為"仁君",當然不會痛快李衛如此野蠻無度的做派。

更何況,李衛還存在着許多其他的前科和過錯隐患。比如雍正晚年時,他曾借機炫耀寵信,得罪君威;比如他在搜括鹽課錢糧時過于鐵腕暴戾,坑蝕商民利益而招緻诽謗……這一切,在乾隆青年得志之初都是極大的隐患。

為了擺脫前朝的陰影,掃清新朝的政治障礙,乾隆不得不從根本上驅逐李衛這個"異己"分子。很快,他就将李衛從東南重鎮全面調離,命其退居田園,隻留個閑職"鈔納"以養高齡。

就這樣,這位曾在雍正朝骠騎權貴的寵臣,一朝淪為乾隆眼中的"有司無威"、不足憚重之人,彷徨無助,當年的錦衣玉食也無從問津。李衛多年來所積存的威望與權柄,在朝代更疊的一念之差裡,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化為了烏有。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四、李衛被疏遠的根源之謎

盡管乾隆皇帝決意要将李衛這個"異己"遠離朝野核心,但究其深層原因,恐怕還有一些複雜的隐情。

細細追溯,最初讓乾隆對李衛産生戒心的,或許還要從雍正皇帝那裡說起。據說雍正在晚年時,曾因李衛的某些行為而嚴厲斥責過他一頓。

考究雍正之是以如此,很大一部分緣由便在于李衛驕奢淫逸,紙醉金迷。作為一個階下人,他竟然在位極人臣之時炫耀顯揚,甚至連雍正的寵信也曾公開吹噓,這種言行無疑是在亵渎君威。

雍正雖然溺愛有加,卻也不允許像李衛這樣的外戚子弟肆意狂妄。是以,他不得不嚴厲譴責,警示李衛切莫乘勢放肆。這一番話雖然隻是一時的說教,卻也成為乾隆日後對李衛産生芥蒂的一個重要根源。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事實上,雍正當年對李衛的不滿遠不止如此。據查,李衛在主管鹽政之時,雖然施行了一系列有益改革,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也難辭其疵。

最嚴重的,便是他為了加強壟斷專賣,往往過于鐵腕暴戾,對商民的利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比如在清查漏納時,李衛采取了極其嚴酷的手段,整舊治喪的步伐之重,令所過之處民怨沸騰。

再加上李衛在整頓吏治方面的耿直作風,又使得不少官員陷入被貶斥的困境。這些人自然也就對李衛恨之入骨,揚言要在新朝另擇時機整治報複。

而乾隆作為新君,自然也聽聞了這些流言蜚語。他或許并不十分相信,但心中已籍然留下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芥蒂。

此外,李衛的出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身為彪形大漢的商賈子弟,他雖已位卑言傷,卻終究無法完全擺脫舊有習氣。這使得他在處理事務時往往粗魯硬拽、語無倫次,難免沖撞權貴和觸犯上意。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有一次,他在一次地方事務上行事不力,竟被乾隆當朝言語斥責。當時乾隆大發雷霆,痛斥李衛是"莽夫"、"有司無威",質問他"從何而來,何以至此"。一時間,李衛的顔面和地位盡失,隻能默默退避。

可見,乾隆對于李衛的芥蒂由來已久。不僅繼承了雍正的一些不滿情緒,更因為李衛生性放縱、無法無天的作風而頻頻遭受批評。一旦即位便将這些心結都一并導引了出來,難怪對李衛就避之唯恐不及了。

當然,這背後或許還有一層更深層的緣由。有人指出,李衛獲罪的一個重要隐情,其實還在于乾隆繼位之初為擺脫前朝宦官陰影所做的一系列鬥争布局。由于李衛曾在雍正朝時與宦官們關系密切,被視為"宦官餘黨"...

五、宦海遺珠:李衛晚節堪稱浪子回頭

盡管在乾隆朝早年遭受了冷遇,李衛的前程也就此黯然失色,但他最後仍舊以一種頑強不息的态度重新樹立了自身的形象。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從被革職之後直至高齡去世,李衛彷佛忽然洞悉了許多前路迷障,在晚年漸漸褪去了那股浮華和驕橫的氣息。他沉潛于田園,隐退于靜好生活,宛如一個得道高僧,反而比過往任何時候都要超然物外。

有人說,李衛的這番變化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乾隆的不斷開導與寬纡所緻。盡管乾隆對他有所不快,但在某些政治較量之外,雙方私下裡的交誼其實并未完全斷絕。

據說在李衛退休之初,乾隆便曾屢次為他解開心中的疑慮,勸其切莫自暴自棄。或許是憶及他曾為雍正朝立下赫赫戰功,或許也是出于基本的同情,總之乾隆并未對他完全視而不見。

多年來,乾隆一直在私下裡用情真意切的勸詞來啟迪李衛。最終,李衛似乎真正醒悟過來,明白了平和、節儉、謙遜方為一代賢達之道,仍在一味張揚反倒會贻誤前程。

于是,他由此開始摒棄舊日的驕奢淫逸,悄然蛻變出一種淳樸敦厚的品性來。作為商賈出身的他,本應好大喜新、好利非義,可現在卻展現出了一種質樸的生活态度。

李衛:雍正寵他13年,乾隆為何不待見他?

他不再追求奢華,更不去貪圖富貴,隻是安分守己耕讀塵世。相比兒時家道中落、頹然無助的景況,如今的他已是一位真正的淡泊名利的老先生了。

有人見過李衛在家中的身影,他衣着樸素,足蹑徐步,就如一介布衣卓老。當年那個威風凜凜、豪氣幹雲的宦海權貴,俨然早已一去不複返。

他修葺舊宅,擴建新園,務求營造出一種閑靜秀麗的田園生活環境。每日裡,李衛便專注于讀書習字,采摘園中瓜果,或者與兒孫嬉嬉鬧鬧,過着無憂無慮的悠閑日子。

偶然有親朋遠至相訪,李衛更是恭順有加,從不擺唱舊日的權貴嘴臉。有時贈送佳作,有時惠贈園圃一物,決不再卑躬屈節阿黨媚上,自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獨立之風。

正如乾隆所說,他晚年确實已完全變成了一個"物外閑人"和"浪子回頭"。他不但徹底洗心革面,而且還以謙和有禮的舉止展現出了一種淳樸自然的本真面目,進而獲得了當世人們的普遍尊重。

也就是這番蛻變,讓李衛最終擺脫了那些污名恥辱,倒也算是含恨半生,得賜天年。一代狂甫最終雲淡風輕,終成一名顔壽雙全的隐逸老人,頗有幾分圓滿的意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