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作者:李氏說曆史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家,被稱為中國最後的藩屬國。盡管規模不大,曆史上也曾遭受外族入侵壓迫,但它始終對中國忠心耿耿,持續了數百年的朝貢禮節。直到1947年,這個藩屬國才與中國斷絕了聯系,走向了自己的命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即便經過了幾十年的時光,這個國家至今仍然高呼着無條件支援中國的口号。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個國家經曆了怎樣的沉浮興衰?它對中國的忠誠源自何處?是些什麼力量推動着它與中國分道揚镳?帶着這些令人揪心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一、坎巨提部族的崛起與與唐朝的紐帶

大漠孤煙吹萬裡,細流沙草隐峰崖。偎薪夜坐枕馬鞍,呼嘯風雷起殘月。在遙遠的帕米爾高原一角,一支以遊牧為生的小部落世世代代栖居于此。他們被稱作坎巨提部,這片高原絕壁環伺、山川重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他們矯健靈活、精悍善戰的氣質。

繼唐朝統一中原後,疆域日益遼闊,遠在西域的坎巨提部也漸漸納入了唐帝國的版圖。開元初年,坎巨提部曾遭遇吐蕃軍隊的入侵,城池被攻破,面臨族人流離失所的危機。無助之際,坎巨提國王不得不遠赴長安,拜見唐玄宗皇帝,乞求唐軍前來援救。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玄宗深知坎巨提部所處的重要戰略位置,一旦失守,吐蕃軍馬就能直撲河西走廊。于是敕令張孝嵩鎮守河西的精銳四千人馬馳援坎巨提,與吐蕃軍隊連番肆虐,最終将其趕出藩屬國的領土。憑借這段軍功,坎巨提部也被冊封為唐帝國的"綏遠軍"。

從此,坎巨提與唐帝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春耕時節,坎巨提部的首領都會親自率領部衆前往長安朝貢,進獻沙金和當地的特産。唐玄宗則會下旨賜予他們大量的絲綢、銀器等珍貴禮物作為回報。年複一年,坎巨提部的族人對中原文化和唐帝國的認同感日益深厚。一時間,帕米爾高原上到處可見唐朝的影子——坎巨提族人穿着中原的袍服,家中挂着唐朝禦賜的字畫,甚至連語言也開始夾雜唐語。

正是這段動人的曆史淵源,坎巨提與中原大漢文明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奠定了他們作為藩屬國的身份認同。唐玄宗時期的和諧相處,讓遠在天山之外的坎巨提部為中華文明所折服,發自内心地将之視為自己的宗主國,至死不渝。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二、元朝至清朝時期的中坎關系起伏

黃河幾千裡,濁浪滾滾矗立于那綿延的平原上。元朝統一了整個華夏,卻也給這片肥沃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在這漫長的戰火年代,坎巨提人的宗主觀也随之經曆了一番劇變。

蒙古大軍剛一入主中原,便馬不停蹄地向西域擴張。1253年,忽必烈可汗親率精兵猛将來到坎巨提,迫使這個曾經富庶的藩屬國被并入蒙古帝國的版圖。從此,坎巨提人不再稱臣于華夏王朝,而是被逼着接受了這個新興崛起的遊牧帝國的統治。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忽必烈為了更好管控坎巨提,在這片高原上大興土木,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太原行省城,并設立了總帥衙門,由親蒙奉承的本地貴族出任總帥,負責維持這裡的治安秩序和貢賦征繳。忽必烈時代的坎巨提相對于唐代更為富足,但付出的代價也更大。

元朝滅亡後,坎巨提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動亂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欲重新将坎巨提納入版圖。于是大軍壓境,将盤踞在坎巨提的殘餘蒙古力量一舉趕盡殺絕。朱元璋随後冊封了新的坎巨提國王,恢複了藩屬關系。

不過由于明朝力有未逮,坎巨提的實際控制權仍然掌握在一些世襲的本地貴族手中。貴族們暗中勾結外族,對明朝中央朝納貢賦從無誠意。明朝中期,坎巨提就已經名存實亡,徹底成了一個自治的半獨立政權。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直到清朝中期,坎巨提才再一次被重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那時正值乾隆中興之治,中央集權步步穩固,坎巨提也不得不俯首稱臣于龍袍加身的大清皇帝。不過這次清朝頗為機智,并未直接征服坎巨提,而是任命了幾位當地名門望族出任将軍、總督等職務,以争取其效忠。

乾隆年間,清廷專門設立了"準葛爾衙門"來管轄坎巨提,而将軍們的俸祿也由中央撥付。坎巨提再一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藩屬國,而清朝也由此可以控制這個通往南亞和中亞的咽喉要塞。乾隆帝曾有詩雲:"玉宇淩霄耀六合,層巒疊秀列蛾眉。靺鞨來稱王佑膺,貢馬千驷捷騰骧。"可見當時坎巨提的繁榮景象。

康乾盛世的巅峰,坎巨提依照古老的朝貢制度,每年都要派遣使團遠涉重洋,前來北京面聖,進貢當地特産。而每當坎巨提使臣離京傳回時,也會被禦賜大量的金銀珍寶,從未虧待。這一切都見證了中坎兩地源遠流長的友好關系。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三、現代化程序中坎巨提的艱難抉擇

天地為爐,旗雲蔽日,黃沙漫漫。1830年代,一股來自西方的新興力量已經窮兵黩武,攻打到了中亞的腹心地帶。它就是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國家,他們帶來了大炮、火藥和工業化的力量,勢不可擋。

在這股洪流面前,中國這艘沉睡的航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列強們對中亞地區虎視眈眈,他們觊觎着這片連接配接南北亞的十字路口,視之為向東方輻射的重要戰略據點。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坎巨提作為帕米爾高原上的重鎮,其地緣政治意義則愈發凸顯。英國為了監視俄國在中亞的動向,于1876年成功劫持了坎巨提的當權者薩依德· 穆罕默德汗,迫使其臣服于英國。之後英國順理成章地在坎巨提駐紮了常駐軍事力量。

然而,俄國亦不願這塊重要的咽喉地帶被英國獨吞。于是兩股列強在帕米爾高原周邊地區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鬥争,史稱"大博弈"。坎巨提自然也被卷入了其中,成為兩股外來力量的棋子。

1888年,英國首先行動,派遣軍官洛克哈特前來坎巨提,意欲在此修建一條鐵路,以監控俄國的動向。坎巨提萬般無奈,隻得聽命于英國的脅迫。次年,英軍攻入坎巨提,将當權者阿裡汗趕逐出境,宣布坎巨提成為英屬領地。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面對英國的蠻橫無理,坎巨提求救于清政府。可是,那時的清廷已在西太後的統治下日漸腐朽,根本無力阻擋英國在西陸的擴張。坎巨提不得不被迫接受了英國的管控。

在英國的壓迫之下,坎巨提内部也陷入了動蕩。1895年,薩伊德·阿蔔杜拉汗集結群眾武裝發動了一場反英起義,奮勇反抗了數月。但最終由于兵力懸殊,仍舊被英軍狠狠鎮壓。

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坎巨提一度淪為英國和俄國的共管地帶。兩股列強為了進一步瓜分勢力範圍,不惜動用武力,令這片高原上的戰火一直燃燒不熄。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令人扼腕的是,坎巨提作為昔日中華藩屬的淵源,竟然被當作棋子般擺布,内部分裂、民不聊生。清政府亦已瀕臨崩潰,根本無暇顧及這個邊遠的藩屬。黎明終将來臨,但坎巨提的黑夜卻好像漸行漸遠。

四、坎巨提獨特的宗教文化與中原淵源

雖然坎巨提地處偏僻,卻并非一無所有。在這片連綿起伏的高原上,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力量滋養着當地居民的心田。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早在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就已傳入坎巨提。來自阿拉伯的信使們沿着絲綢之路,将這一全新的信仰帶到了帕米爾高原。坎巨提人雖然生活在偏遠地區,但對于新鮮事物向來極為包容開放。伊斯蘭教的"一神論"思想很快就在這裡紮根生根,取代了過去的祭祀崇拜。

到了後來,随着伊斯蘭教在整個亞洲的廣泛傳播,坎巨提也逐漸被納入了伊斯蘭文明的版圖之中。古蘭經的經文被翻譯成了當地的語言,清真寺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曾經粗犷的遊牧民族開始信奉伊斯蘭教,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伊斯蘭教不僅帶來了新的生活理念,更培養了坎巨提人高尚的精神追求。作為信奉"順從安拉"的虔誠穆斯林,坎巨提人視朝觐聖城麥加為人生最大的夙願。無數商旅和朝聖者沿着絲路南下,隻為能一睹伊斯蘭教的誕生地。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時至今日,坎巨提依舊保留着純正的伊斯蘭文化傳統。綠頂清真寺的圓拱門楣鑲嵌着摩爾人式的琉璃花紋,宛如《一千零一夜》中的畫卷。每年的齋月期間,這裡便成了虔誠信徒朝拜的聖地。

令人驚歎的是,盡管地理位置極為偏僻,坎巨提的語言文字卻與中原文化淵源深厚。坎古裡語是坎巨提的通用語言,口音渾厚,就連字母也帶着濃郁的阿拉伯風情。但這門語言若仔細研究,實則保留了大量的中原語系詞彙。"托木爾"(tömür)就是蒙古語中"鋼鐵"的意思,"烏爾根"(ürgän)是"城市"的意思。

甚至連坎古裡語的書寫體系,也都深受中原文字的影響。坎古裡語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但在漢字的發音和結構方面,卻與中原漢語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語言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坎古裡語的形成,受到了中原語系和突厥語系的雙重影響。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坎古裡語的特殊性質,反映了當地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朝貢年代裡,坎巨提人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與中原文明的源遠流長的淵源從未斷絕。他們不僅通曉中原的語言,更服膺于中原的禮儀和理念,将之視為自己文化認同的重要标志。或許正是這份對中華文化的欽佩與認同,讓坎巨提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了臣服于中原王朝。

在中原文化與伊斯蘭教文明的雙重熏陶下,坎巨提慢慢孕育出了屬于自身的獨特文化。這種多元的文化交融,正是坎巨提魅力所在。

五、坎巨提人對華文化的堅持與中國現代化的殊途同歸

曆經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坎巨提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情懷依舊如初。即便在西方列強入侵的動蕩年代,坎巨提人也未曾徹底背棄對中國的臣屬心理。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多年的中國皇朝終于被推翻。在此之後,坎巨提正式脫離了清朝的管轄。但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擺脫了長期的宗主國威壓,坎巨提仍然自稱"中華文化藩屬國",并矢志不渝地支援着中華民國政府。

1933年,時年26歲的阿綏·查汗四世繼任坎邦镖國王寶座。作為中華文化的摯愛者,他不遺餘力地在本國大力推廣中文教育。當時坎巨提全境隻有寥寥數所中文學校,但查汗四世仍視之為漢文化在本土的一線希望。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有趣的是,查汗四世本人就是個對中國文化如癡如狂的人。他不僅能熟練地運用漢語進行書寫,更是詩詞歌賦的愛好者。每逢佳節,查汗四世總會親自揮毫潑墨,書寫漢詩以慶賀節日。其中最知名的一首就是:

巍巍苻坡樹,潺潺白石溪。

斜路纡藍關,平林淡墨蹊。

坎兒故國天馀秀,中華曲水人間仙。

萬世祯祥谒聖朝,錦衣文物映前川。

這首富有濃郁中國風格的散文詩,寫盡了對中華文化的欽佩與追捧。坎巨提政府更是常年征聘中國教師前往坎邦,負責傳播漢語漢文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坎巨提仍然一如既往地派遣使團朝觐中國政府,并親贈豐厚的禮品。1935年,查汗四世更是派遣了大臣曾仲華為首的坎邦國使團遠征,前往南京拜會中華民國政府。使團一路上被贈以重量相當于成噸的豐厚禮品,從未中斷對中國的朝貢。

盤踞在坎巨提的英國殖民當局對其行為虎視眈眈,但查汗四世置若罔聞,一意孤行。在他看來,無論現在已經沒有了朝貢的君臣關系,坎巨提對中華文明的臣服是永恒不變的。一度有流言指責他是英國的走狗,為列強所利用。但查汗四世斷然否認,他說:"我就是忠于中國,永遠忠于中國。"

1947年12月,坎邦終于正式宣布與中國斷交,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但查汗四世在去世之前,依舊高喊着"支援中國,統一中國"的口号。這種驚人的文化認同感,令坎巨提一而再再而三地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1947年才停止朝貢,至今仍稱無條件支援中國

結尾

正所謂殊途同歸,坎巨提人對華文化的堅守與當代中國的現代化程序不謀而合。如今的中國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對外輸出自身的文化軟實力。而坎巨提這個曾經偏僻的小國,依舊保持着對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認同,成為中華文明在南亞地區的弘揚使者。文明的交流互鑒,必将造就更加豐富多彩的明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