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作者:李氏说历史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被称为中国最后的藩属国。尽管规模不大,历史上也曾遭受外族入侵压迫,但它始终对中国忠心耿耿,持续了数百年的朝贡礼节。直到1947年,这个藩属国才与中国断绝了联系,走向了自己的命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即便经过了几十年的时光,这个国家至今仍然高呼着无条件支持中国的口号。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故事?这个国家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兴衰?它对中国的忠诚源自何处?是些什么力量推动着它与中国分道扬镳?带着这些令人揪心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一、坎巨提部族的崛起与与唐朝的纽带

大漠孤烟吹万里,细流沙草隐峰崖。偎薪夜坐枕马鞍,呼啸风雷起残月。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一角,一支以游牧为生的小部落世世代代栖居于此。他们被称作坎巨提部,这片高原绝壁环伺、山川重叠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矫健敏捷、精悍善战的气质。

继唐朝统一中原后,疆域日益辽阔,远在西域的坎巨提部也渐渐纳入了唐帝国的版图。开元初年,坎巨提部曾遭遇吐蕃军队的入侵,城池被攻破,面临族人流离失所的危机。无助之际,坎巨提国王不得不远赴长安,拜见唐玄宗皇帝,乞求唐军前来援救。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玄宗深知坎巨提部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一旦失守,吐蕃军马就能直扑河西走廊。于是敕令张孝嵩镇守河西的精锐四千人马驰援坎巨提,与吐蕃军队连番肆虐,最终将其赶出藩属国的领土。凭借这段军功,坎巨提部也被册封为唐帝国的"绥远军"。

从此,坎巨提与唐帝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耕时节,坎巨提部的首领都会亲自率领部众前往长安朝贡,进献沙金和当地的特产。唐玄宗则会下旨赐予他们大量的丝绸、银器等珍贵礼物作为回报。年复一年,坎巨提部的族人对中原文化和唐帝国的认同感日益深厚。一时间,帕米尔高原上到处可见唐朝的影子——坎巨提族人穿着中原的袍服,家中挂着唐朝御赐的字画,甚至连语言也开始夹杂唐语。

正是这段动人的历史渊源,坎巨提与中原大汉文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奠定了他们作为藩属国的身份认同。唐玄宗时期的和谐相处,让远在天山之外的坎巨提部为中华文明所折服,发自内心地将之视为自己的宗主国,至死不渝。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二、元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坎关系起伏

黄河几千里,浊浪滚滚矗立于那绵延的平原上。元朝统一了整个华夏,却也给这片肥沃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在这漫长的战火年代,坎巨提人的宗主观也随之经历了一番剧变。

蒙古大军刚一入主中原,便马不停蹄地向西域扩张。1253年,忽必烈可汗亲率精兵猛将来到坎巨提,迫使这个曾经富庶的藩属国被并入蒙古帝国的版图。从此,坎巨提人不再称臣于华夏王朝,而是被逼着接受了这个新兴崛起的游牧帝国的统治。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忽必烈为了更好管控坎巨提,在这片高原上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太原行省城,并设立了总帅衙门,由亲蒙奉承的本地贵族出任总帅,负责维持这里的治安秩序和贡赋征缴。忽必烈时代的坎巨提相对于唐代更为富足,但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元朝灭亡后,坎巨提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动乱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欲重新将坎巨提纳入版图。于是大军压境,将盘踞在坎巨提的残余蒙古力量一举赶尽杀绝。朱元璋随后册封了新的坎巨提国王,恢复了藩属关系。

不过由于明朝力有未逮,坎巨提的实际控制权仍然掌握在一些世袭的本地贵族手中。贵族们暗中勾结外族,对明朝中央朝纳贡赋从无诚意。明朝中期,坎巨提就已经名存实亡,彻底成了一个自治的半独立政权。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直到清朝中期,坎巨提才再一次被重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那时正值乾隆中兴之治,中央集权步步稳固,坎巨提也不得不俯首称臣于龙袍加身的大清皇帝。不过这次清朝颇为机智,并未直接征服坎巨提,而是任命了几位当地名门望族出任将军、总督等职务,以争取其效忠。

乾隆年间,清廷专门设立了"准葛尔衙门"来管辖坎巨提,而将军们的俸禄也由中央拨付。坎巨提再一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藩属国,而清朝也由此可以控制这个通往南亚和中亚的咽喉要塞。乾隆帝曾有诗云:"玉宇凌霄耀六合,层峦叠秀列蛾眉。靺鞨来称王佑膺,贡马千驷捷腾骧。"可见当时坎巨提的繁荣景象。

康乾盛世的巅峰,坎巨提依照古老的朝贡制度,每年都要派遣使团远涉重洋,前来北京面圣,进贡当地特产。而每当坎巨提使臣离京返回时,也会被御赐大量的金银珍宝,从未亏待。这一切都见证了中坎两地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三、现代化进程中坎巨提的艰难抉择

天地为炉,旗云蔽日,黄沙漫漫。1830年代,一股来自西方的新兴力量已经穷兵黩武,攻打到了中亚的腹心地带。它就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国家,他们带来了大炮、火药和工业化的力量,势不可挡。

在这股洪流面前,中国这艘沉睡的航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列强们对中亚地区虎视眈眈,他们觊觎着这片连接南北亚的十字路口,视之为向东方辐射的重要战略据点。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坎巨提作为帕米尔高原上的重镇,其地缘政治意义则愈发凸显。英国为了监视俄国在中亚的动向,于1876年成功劫持了坎巨提的当权者萨依德· 穆罕默德汗,迫使其臣服于英国。之后英国顺理成章地在坎巨提驻扎了常驻军事力量。

然而,俄国亦不愿这块重要的咽喉地带被英国独吞。于是两股列强在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史称"大博弈"。坎巨提自然也被卷入了其中,成为两股外来力量的棋子。

1888年,英国首先行动,派遣军官洛克哈特前来坎巨提,意欲在此修建一条铁路,以监控俄国的动向。坎巨提万般无奈,只得听命于英国的胁迫。次年,英军攻入坎巨提,将当权者阿里汗赶逐出境,宣布坎巨提成为英属领地。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面对英国的蛮横无理,坎巨提求救于清政府。可是,那时的清廷已在西太后的统治下日渐腐朽,根本无力阻挡英国在西陆的扩张。坎巨提不得不被迫接受了英国的管控。

在英国的压迫之下,坎巨提内部也陷入了动荡。1895年,萨伊德·阿卜杜拉汗集结民众武装发动了一场反英起义,奋勇反抗了数月。但最终由于兵力悬殊,仍旧被英军狠狠镇压。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坎巨提一度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共管地带。两股列强为了进一步瓜分势力范围,不惜动用武力,令这片高原上的战火一直燃烧不熄。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令人扼腕的是,坎巨提作为昔日中华藩属的渊源,竟然被当作棋子般摆布,内部分裂、民不聊生。清政府亦已濒临崩溃,根本无暇顾及这个边远的藩属。黎明终将来临,但坎巨提的黑夜却好像渐行渐远。

四、坎巨提独特的宗教文化与中原渊源

虽然坎巨提地处偏僻,却并非一无所有。在这片连绵起伏的高原上,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力量滋养着当地居民的心田。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早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就已传入坎巨提。来自阿拉伯的信使们沿着丝绸之路,将这一全新的信仰带到了帕米尔高原。坎巨提人虽然生活在偏远地区,但对于新鲜事物向来极为包容开放。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思想很快就在这里扎根生根,取代了过去的祭祀崇拜。

到了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整个亚洲的广泛传播,坎巨提也逐渐被纳入了伊斯兰文明的版图之中。古兰经的经文被翻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清真寺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曾经粗犷的游牧民族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伊斯兰教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更培养了坎巨提人高尚的精神追求。作为信奉"顺从安拉"的虔诚穆斯林,坎巨提人视朝觐圣城麦加为人生最大的夙愿。无数商旅和朝圣者沿着丝路南下,只为能一睹伊斯兰教的诞生地。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时至今日,坎巨提依旧保留着纯正的伊斯兰文化传统。绿顶清真寺的圆拱门楣镶嵌着摩尔人式的琉璃花纹,宛如《一千零一夜》中的画卷。每年的斋月期间,这里便成了虔诚信徒朝拜的圣地。

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地理位置极为偏僻,坎巨提的语言文字却与中原文化渊源深厚。坎古里语是坎巨提的通用语言,口音浑厚,就连字母也带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但这门语言若仔细研究,实则保留了大量的中原语系词汇。"托木尔"(tömür)就是蒙古语中"钢铁"的意思,"乌尔根"(ürgän)是"城市"的意思。

甚至连坎古里语的书写体系,也都深受中原文字的影响。坎古里语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但在汉字的发音和结构方面,却与中原汉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语言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坎古里语的形成,受到了中原语系和突厥语系的双重影响。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坎古里语的特殊性质,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朝贡年代里,坎巨提人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与中原文明的源远流长的渊源从未断绝。他们不仅通晓中原的语言,更服膺于中原的礼仪和理念,将之视为自己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或许正是这份对中华文化的钦佩与认同,让坎巨提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了臣服于中原王朝。

在中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双重熏陶下,坎巨提慢慢孕育出了属于自身的独特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交融,正是坎巨提魅力所在。

五、坎巨提人对华文化的坚持与中国现代化的殊途同归

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坎巨提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情怀依旧如初。即便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动荡年代,坎巨提人也未曾彻底背弃对中国的臣属心理。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中国皇朝终于被推翻。在此之后,坎巨提正式脱离了清朝的管辖。但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摆脱了长期的宗主国威压,坎巨提仍然自称"中华文化藩属国",并矢志不渝地支持着中华民国政府。

1933年,时年26岁的阿绥·查汗四世继任坎邦镖国王宝座。作为中华文化的挚爱者,他不遗余力地在本国大力推广中文教育。当时坎巨提全境只有寥寥数所中文学校,但查汗四世仍视之为汉文化在本土的一线希望。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有趣的是,查汗四世本人就是个对中国文化如痴如狂的人。他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书写,更是诗词歌赋的爱好者。每逢佳节,查汗四世总会亲自挥毫泼墨,书写汉诗以庆贺节日。其中最知名的一首就是:

巍巍苻坡树,潺潺白石溪。

斜路纡蓝关,平林淡墨蹊。

坎儿故国天馀秀,中华曲水人间仙。

万世祯祥谒圣朝,锦衣文物映前川。

这首富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散文诗,写尽了对中华文化的钦佩与追捧。坎巨提政府更是常年征聘中国教师前往坎邦,负责传播汉语汉文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坎巨提仍然一如既往地派遣使团朝觐中国政府,并亲赠丰厚的礼品。1935年,查汗四世更是派遣了大臣曾仲华为首的坎邦国使团远征,前往南京拜会中华民国政府。使团一路上被赠以重量相当于成吨的丰厚礼品,从未中断对中国的朝贡。

盘踞在坎巨提的英国殖民当局对其行为虎视眈眈,但查汗四世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在他看来,无论现在已经没有了朝贡的君臣关系,坎巨提对中华文明的臣服是永恒不变的。一度有流言指责他是英国的走狗,为列强所利用。但查汗四世断然否认,他说:"我就是忠于中国,永远忠于中国。"

1947年12月,坎邦终于正式宣布与中国断交,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查汗四世在去世之前,依旧高喊着"支持中国,统一中国"的口号。这种惊人的文化认同感,令坎巨提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朝贡,至今仍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结尾

正所谓殊途同归,坎巨提人对华文化的坚守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谋而合。如今的中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输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而坎巨提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国,依旧保持着对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在南亚地区的弘扬使者。文明的交流互鉴,必将造就更加丰富多彩的明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