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作者:代号锈西瓜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古语道出了官场的无情和变迁。在雍正朝风光无限的大臣李卫,到了乾隆年间竟成为不受宠眷的旁门左道。雍正帝宠他达13年之久,可见其地位的不凡;但乾隆帝却对他敬而远之,不与相见,似有深深的芥蒂。这两位皇帝对于同一个人的态度为何会如此迥异?是李卫的为人处事有什么过失,还是彼此之间存有某种隔阂?抑或是朝代更迭带来了用人哲学的巨变?让我们一探这背后神秘的缘由。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一、李卫的平民出身:一个无门无户的小人物

李卫出生于一个寻常的商贾之家,家境不算殷实。在那个阶级分明的时代,他注定无法融入朝野上流。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只有世家大族才能进入仕宦之路。而李卫这种出身微贱的商民家庭,别说仕宦做官,就连与权贵同坐一张桌子都是件奢望。

不过,李卫的家人也非贫困潦倒者,起码还有一些微薄的资财。这些钱财虽不足以让李卫白手起家走上仕途,却也给他铺平了一条通向仕宦的小径。当时的官场腐败横行,权钱交易已是常态,只要出得起钱,总有买官的门路。于是李卫的长辈们拼凑了一笔可观的捐款,为他在官场"捐缴"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兵部员外郎。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这样的小官实在是微不足道,连最基层的正式编制都排不上。然而对于李卫这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来说,哪怕只是端箪籥而居,也已是登高一呼,意义非凡。有了这个开端,李卫的一番作为便可慢慢铺展开来。纵使家世不显,潦倒无亲,但只要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依然有望在官场上窥斗牛之阴。

不过,李卫最初并未指望通过这个小小的买官之路就能扶摇直上。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无门无户"的出身,注定了他要比旁人更加谦逊卑微,不能像那些世家公子那般仰恃门阀指望捷足先登。因此,即使获得了这个微末职位,他初期的仕宦生涯也谨小慎微,做事循规蹈矩,只是勤恳尽责,不敢有丝毫逾矩放肆的举动。

然而命运又岂是如此固步自封不可摆布?当李卫踌躇满志地在小小的职位上勤勉工作时,那磅礴的大浪潮已在默默积聚着力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他忍辱偷生安于薄职的当口,来自帝王的恩宠已按捺不住要决堤而出……

二、缘起风云际会:李卫迅速高升

尽管李卫出身不甚显赫,但他最终还是凭借过人的才能和恰逢其时的际遇,在雍正皇帝的眷顾下一举成名,从默默无闻的小吏蜕变为朝野翘楚。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雍正帝即位之初,正值朝野清流之时。作为一代明主,雍正深知要扫除积重难返的腐朽,就必须启用一批操守廉洁、勇于革新的新贵。而李卫恰恰具备了这些品质,尤其是那股直率豪放、不矫揉造作的浑朴气质,深得雍正欣赏。

据说,首次引起雍正注意的,正是李卫为官不阿的一个举动。那年李卫已做到了工部郎中,主管盐政一职。当时盐务机构存在严重的"盈余"问题,即有不少贪官污吏从中渎取钱财,形成一笔笔无法公开的灰色收入。

作为治理者,雍正帝自然是坚决要将此弊端革除。然而真相往往是铺天盖地严密封锁,根本无从着手。幸而李卫识破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果断采取了一种大胆而巧妙的做法。

那一年,盐政出库时,李卫径直当着工部各官员的面将银钞登记册摊开,以毫不掩饰的笔调注明:这是某亲王的"盈余"回扣!一时间把所有人都吓住了。从此盈余大显阳春,银钱在李卫的明查暗访下捞渍满盘曝光,那亲王也只能悻悻罢手。这种无所顾忌的大刀阔斧,令人献心陆沉,正中雍正下怀。

有了这等能臣相佐,雍正自然是千钧一发而用之不疲。很快,李卫便掌管起盐政全面改革的重任,连同云南、广西一带的食盐专卖权也尽数托付。这在当时无疑是沉甸甸的重托,可见雍正对李卫的器重有加。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果不其然,李卫后来的施政过程中频频建有汗马功劳。他坚持"生熟一体、官民兼顾"的原则,不断将政策细节优化,最终让曾经混乱腐败的食盐事务重拾秩序,为朝廷创造了可观的财赋增收。凭此功绩,李卫很快便被确任为分管整个长江中下游盐课的盐运总监。

接下来,雍正皇帝更是亲自为李卫撑腰运作,让他飞黄腾达直捷人生巅峰。先是升任为总督级别的浙江巡抚,掌管东南沿海全境。不久,又将其调任为当朝最大的两广总督,加之盐政管辖权,可谓集权集资于一身,成为了东南大权在握的事实首脑。

在雍正帝执政期间,李卫就这样扶摇直上,俨然成了朝野名臣。他与雍正还是越来越亲近,几乎已成为知心爱将,可谓权倾朝野一时无两。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一代明君雍正的驾崩,李卫的前程也随之暗淡下去...

三、乾隆新政新人:李卫地位大不如前

雍正帝英年离世,由年少的爱新觉罗·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新朝开启,李卫的命运也就徘徊于一个巨大的转折口。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乾隆皇帝治国理念与雍正大不相同,他推崇"一贯之治",谋求稳健有序的政局运作。在用人方面,乾隆更是亲自督查,要求严格遵循科举制度和资历高低的传统,决不允许那些突飞猛进、出身平庸的门生野途。

可谓正中李卫的下怀。作为一个无门无派、缺乏任何家学渊源的外来者,他在前朝虽已位极人臣,但在后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介投机分子,怎能与那些勤恪有为、淳朴勃发的良吏同日而语?

首先,李卫的"商门"出身就是他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古时礼制森严,万般等级尽在其中。商贾虽富可旺,却被视为贱业,终其一生难免受人看轻。何况李卫不仅是商贾子弟,就连最基本的科举功名也无一可诵?乾隆当然不可能重用这等阶下之人。

其次,乾隆虽然年轻气盛有余,但他在前朝昏聩权阉一事上可谓领教不浅,加之天资英明,自幼就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极佳的审时度势本领。他深知眷顾残余旧臣必将引来阴谋算计,离间朝野人心,因此下定决心要"一新朝野"。

对于雍正朝的遗老宿将们,乾隆自然心存戒惧;更何况李卫前期仗恃雍正亲眷,在京城夺权争权的阴谋已尽人皆知。一旦重用此人,乾隆难免会受其操纵蛊惑,甚至使得自己的新政也难以实现。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再者,乾隆和李卫在政治理念上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乾隆倡导勤俭节约,主张政通人和。而李卫却习惯于以豪爽粗放著称,行事生硬张扬,难免冲撞朝野。雍正时期,他带兵剿匪,屡建奇功;可到了乾隆朝,这份武断本色反倒让人反感。

尤其是在处理地方事务时,李卫屡屡与民争执激烈,不通情理,好大喜功,动辄出击整肃,这无疑助长了民怨。乾隆自视为"仁君",当然不会痛快李卫如此野蛮无度的做派。

更何况,李卫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前科和过错隐患。比如雍正晚年时,他曾借机炫耀宠信,得罪君威;比如他在搜括盐课钱粮时过于铁腕暴戾,坑蚀商民利益而招致诽谤……这一切,在乾隆青年得志之初都是极大的隐患。

为了摆脱前朝的阴影,扫清新朝的政治障碍,乾隆不得不从根本上驱逐李卫这个"异己"分子。很快,他就将李卫从东南重镇全面调离,命其退居田园,只留个闲职"钞纳"以养高龄。

就这样,这位曾在雍正朝骠骑权贵的宠臣,一朝沦为乾隆眼中的"有司无威"、不足惮重之人,彷徨无助,当年的锦衣玉食也无从问津。李卫多年来所积存的威望与权柄,在朝代更迭的一念之差里,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化为了乌有。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四、李卫被疏远的根源之谜

尽管乾隆皇帝决意要将李卫这个"异己"远离朝野核心,但究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有一些复杂的隐情。

细细追溯,最初让乾隆对李卫产生戒心的,或许还要从雍正皇帝那里说起。据说雍正在晚年时,曾因李卫的某些行为而严厉斥责过他一顿。

考究雍正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缘由便在于李卫骄奢淫逸,纸醉金迷。作为一个阶下人,他竟然在位极人臣之时炫耀显扬,甚至连雍正的宠信也曾公开吹嘘,这种言行无疑是在亵渎君威。

雍正虽然溺爱有加,却也不允许像李卫这样的外戚子弟肆意狂妄。因此,他不得不严厉谴责,警示李卫切莫乘势放肆。这一番话虽然只是一时的说教,却也成为乾隆日后对李卫产生芥蒂的一个重要根源。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事实上,雍正当年对李卫的不满远不止如此。据查,李卫在主管盐政之时,虽然施行了一系列有益改革,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也难辞其疵。

最严重的,便是他为了加强垄断专卖,往往过于铁腕暴戾,对商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在清查漏纳时,李卫采取了极其严酷的手段,整旧治丧的步伐之重,令所过之处民怨沸腾。

再加上李卫在整顿吏治方面的耿直作风,又使得不少官员陷入被贬斥的困境。这些人自然也就对李卫恨之入骨,扬言要在新朝另择时机整治报复。

而乾隆作为新君,自然也听闻了这些流言蜚语。他或许并不十分相信,但心中已籍然留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芥蒂。

此外,李卫的出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身为彪形大汉的商贾子弟,他虽已位卑言伤,却终究无法完全摆脱旧有习气。这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往往粗鲁硬拽、语无伦次,难免冲撞权贵和触犯上意。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有一次,他在一次地方事务上行事不力,竟被乾隆当朝言语斥责。当时乾隆大发雷霆,痛斥李卫是"莽夫"、"有司无威",质问他"从何而来,何以至此"。一时间,李卫的颜面和地位尽失,只能默默退避。

可见,乾隆对于李卫的芥蒂由来已久。不仅继承了雍正的一些不满情绪,更因为李卫生性放纵、无法无天的作风而频频遭受批评。一旦即位便将这些心结都一并导引了出来,难怪对李卫就避之唯恐不及了。

当然,这背后或许还有一层更深层的缘由。有人指出,李卫获罪的一个重要隐情,其实还在于乾隆继位之初为摆脱前朝宦官阴影所做的一系列斗争布局。由于李卫曾在雍正朝时与宦官们关系密切,被视为"宦官余党"...

五、宦海遗珠:李卫晚节堪称浪子回头

尽管在乾隆朝早年遭受了冷遇,李卫的前程也就此黯然失色,但他最后仍旧以一种顽强不息的态度重新树立了自身的形象。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从被革职之后直至高龄去世,李卫彷佛忽然洞悉了许多前路迷障,在晚年渐渐褪去了那股浮华和骄横的气息。他沉潜于田园,隐退于静好生活,宛如一个得道高僧,反而比过往任何时候都要超然物外。

有人说,李卫的这番变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乾隆的不断开导与宽纡所致。尽管乾隆对他有所不快,但在某些政治较量之外,双方私下里的交谊其实并未完全断绝。

据说在李卫退休之初,乾隆便曾屡次为他解开心中的疑虑,劝其切莫自暴自弃。或许是忆及他曾为雍正朝立下赫赫战功,或许也是出于基本的同情,总之乾隆并未对他完全视而不见。

多年来,乾隆一直在私下里用情真意切的劝词来启迪李卫。最终,李卫似乎真正醒悟过来,明白了平和、节俭、谦逊方为一代贤达之道,仍在一味张扬反倒会贻误前程。

于是,他由此开始摒弃旧日的骄奢淫逸,悄然蜕变出一种淳朴敦厚的品性来。作为商贾出身的他,本应好大喜新、好利非义,可现在却展现出了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

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他不再追求奢华,更不去贪图富贵,只是安分守己耕读尘世。相比儿时家道中落、颓然无助的景况,如今的他已是一位真正的淡泊名利的老先生了。

有人见过李卫在家中的身影,他衣着朴素,足蹑徐步,就如一介布衣卓老。当年那个威风凛凛、豪气干云的宦海权贵,俨然早已一去不复返。

他修葺旧宅,扩建新园,务求营造出一种闲静秀丽的田园生活环境。每日里,李卫便专注于读书习字,采摘园中瓜果,或者与儿孙嬉嬉闹闹,过着无忧无虑的悠闲日子。

偶然有亲朋远至相访,李卫更是恭顺有加,从不摆唱旧日的权贵嘴脸。有时赠送佳作,有时惠赠园圃一物,决不再卑躬屈节阿党媚上,自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之风。

正如乾隆所说,他晚年确实已完全变成了一个"物外闲人"和"浪子回头"。他不但彻底洗心革面,而且还以谦和有礼的举止展现出了一种淳朴自然的本真面目,从而获得了当世人们的普遍尊重。

也就是这番蜕变,让李卫最终摆脱了那些污名耻辱,倒也算是含恨半生,得赐天年。一代狂甫最终云淡风轻,终成一名颜寿双全的隐逸老人,颇有几分圆满的意味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