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則新聞,讓人們如臨大敵。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在1月5日更新的緻癌物名單中,将幽門螺杆菌(Hp)列為了明确緻癌物。
要知道,在我國幽門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約在60%,也就是說,每兩個人中就約有一人攜帶該細菌。
央視新聞電話采訪了專家,對方也表示,幽門螺杆菌感染跟胃癌的發病有着密切的關聯。
許多人紛紛表示要趕緊上醫院檢查身體,萬一不小心擁有了這個“小可愛”,那不就相當于擁有了輪回轉世的加速包。
這玩意兒可不興要啊!
話說回來,幽門螺杆菌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大家又應該怎麼治療和預防呢?
幽門螺杆菌(簡稱HP),猶如它的名字一樣,菌體呈螺旋S形或L形,有4至6根鞭毛。
它是一種微需氧的細菌,喜歡在人體胃及十二指腸的區域内生活。
其實,人體胃部的胃酸,就能夠殺死和分解很多細菌。
而幽門螺杆菌,則跑到了胃壁裡面繁殖,别人認認真真玩遊戲,它在這裡卡bug。
不僅胃酸找不到它,它還能上下其手攪弄風雲,導緻周邊的胃細胞癌變。不得不說,它是有點牛X症在身上的。
一旦感染了它,人們就會同時收獲打嗝、腹脹、腹痛、腹瀉、口臭、嘔吐、反酸水等大禮包。
如果一個美女或者帥哥,突然微微蹙眉、手撫上腹,他們可能不是在模仿西施,而是正經曆上吐下瀉的階段。
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把它列入了一類緻癌物。
人類可以說是幽門螺杆菌的唯一宿主,而且至今還沒有研發出預防的疫苗。
一個人如果感染上了幽門螺杆菌,幾乎沒有自愈的可能,并且治療的過程也特别漫長。
它不僅能在胃液裡面生存,還會破壞胃壁,通過胃食道向上反流,進而滞留在口腔中特别是牙菌斑中。
是以,當人們感染上了幽門螺杆菌,那麼口腔、唾液、糞便都有可能攜帶病菌。
雖然它聽起來感覺很可怕,又是生命力頑強,又是容易傳染的,但是距離演變成胃癌還隔着一大段的距離。
它主要是和胃潰瘍和慢性胃炎、以及胃的粘膜損傷有關。
對待感染了幽門螺杆菌的病人,首先檢查的就是胃部粘膜有沒有損傷,如果有損傷的話,就需要及時治療。
如果沒有損傷,就算在醫院檢查出自己有幽門螺杆菌,醫生也會告知無需治療。總而言之,對待幽門螺杆菌,我們要重視它,但是不必害怕它。
幽門螺旋杆菌至今沒有特效藥,但不妨礙人們利用它賺大錢。
自從它被明确為緻癌物後,關于“幽門螺杆菌”的概念股大漲。
同時,許多藥企也主動來認領“幽門螺杆菌”這一概念。
明明就是個細菌,卻在一夜之間成了香饽饽,是個人都想抱着啃兩口。
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抗幽門螺旋杆菌的牙膏産品賣得最為火熱。
在首頁的宣傳海報上,他們毫不忌諱地打着“國家專利”“專治幽門螺杆菌”的字樣,明晃晃地“蹭熱度”。
而且單支牙膏的價格是普通正常牙膏價格的3-10倍,一支就能賣到幾十上百元。
而這些牙膏的真面目是什麼呢?
根據澎湃新聞調查,這些牙膏,雖然獲得了藥監局的醫療器械批号,但實際上的成分是一種醫用冷敷凝膠,主要用于人體實體退熱,來達到降溫的作用。
和幽門螺杆菌不能說毫無聯系,隻能說絲毫不沾邊。
和“抗幽門螺旋杆菌牙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蜂蜜。
在很多養生學的文章中,都在宣傳一個治療幽門螺杆菌的方法,那就是吃蜂蜜。
然而事實上,對于有幽門螺杆菌的人來說,喝蜂蜜水或者純蜂蜜不但不能殺死幽門螺杆菌,還會因為過高的糖分攝入,進一步刺激胃酸分泌,會讓胃部出現更加不适的情況。
針對治療幽門螺杆菌,除了上面這些明晃晃的商家圈錢套路之外,還有好心辦壞事的民間土方法,最出圈的就是“吃大蒜能消除幽門螺杆菌”了。
雖然說生大蒜,在體外确實有抑菌和殺菌的作用。
但是要吃很多大蒜才能具備殺菌的濃度,那麼多的生蒜吃下去,先不說胃能不能受得了,就是那個味也受不了啊!幽門螺杆菌引起的口臭,和口腔濃濃的蒜味,活脫脫一個生化武器。
是以,如果真的感染了幽門螺杆菌,那就及時去醫院,千萬不要盲目治療。
目前,預防幽門螺杆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從傳播鍊條上徹底隔絕病菌傳播
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啊!
不過幽門螺旋杆菌,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早期的醫學研究中,科學家們都認為胃部是一個無菌的狀态,是以一切關于胃部存在微生物的研究,都被主流醫學屏蔽掉了。
直到1984年,有個狠人巴裡·馬歇爾出現了。
作為醫生的他,為了證明“幽門螺杆菌”的存在,直接連細菌帶培養基一起喝了下去。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馬歇爾以身試菌,大佬都是狠人。
喝下細菌的他,直接開啟了狂吐模式。
終于,在幾天後,他做了胃鏡,從他的胃裡取出的粘膜樣品培養出了幽門螺杆菌菌落。
同時,馬歇爾也論證了胃炎、胃潰瘍和幽門螺杆菌的聯系。
在幽門螺杆菌被發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隻要在人體發現了它,醫生們都會馬上用抗生素殺滅它。
這時,又出現了另一個狠人,馬丁·布萊澤。
人們都在殺滅幽門螺杆菌,他在研究幽門螺杆菌的傳播途徑。
他注意到了,幽門螺杆菌能向下通過十二指腸引起潰瘍,那麼向上是否也能引起食管的疾病呢?
比如,胃灼熱,反酸水燒心。
于是,他找了衆多的胃灼熱患者和健康人進行了單盲實驗。
實驗結果确實證明了食管反流疾病和幽門螺杆菌有聯系,但卻是對人體好的方向。
簡單來說,感染了幽門螺杆菌的患者患胃灼熱燒心的機率更小,而沒有感染幽門螺杆菌的人反而容易患胃灼熱燒心,而且是幽門螺杆菌患者的8倍之多。
也就是說,幽門螺杆菌在某一方面,實際上是在保護人類的食道。
為了論證這一觀點,馬丁·布萊澤又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實驗。
結果表明,有幽門螺杆菌的人犯燒心的機率為12.9%,而根治了幽門螺杆菌的人患燒心的機率達到了26%。
這其實是因為,幽門螺杆菌通過尿素酶産生的氨來中和胃酸,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胃酸過高。
無巧不成書,一個細菌居然成了調節胃酸的存在。
在後續的研究裡,馬丁·布萊澤還發現了哮喘和幽門螺杆菌的關系。
在2000年,他将318位哮喘患者組成實驗組,然後将208位正常人組成對照組,又進行了一次單盲試驗。
這個實驗的結果表示,攜帶幽門螺杆菌會讓患哮喘的機率降低30%。且在實驗對象當中,攜帶幽門螺杆菌的人平均年齡是21歲,而不攜帶幽門螺杆菌的患者平均年齡是11歲。
這就意味着,在某種程度上,幽門螺杆菌能大機率降低孩子們患哮喘的機率。
後來,布萊澤又針對上萬的樣本,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研究。
不僅鞏固了之前的論證,還證明了過敏性鼻炎以及許多皮膚過敏疾病,都和幽門螺杆菌有着負相關的聯系。
這些實驗不斷證明,幽門螺杆菌似乎對免疫具有調節作用。
這就像感冒了發燒一樣,免疫系統會自動運用高溫消滅病毒,也就是我們經常調侃的“大腦和病毒總要死一個”。
而幽門螺杆菌很好地中和了這兩者的關系,使得免疫系統能夠正常的運轉。
在很長的時間裡,幽門螺杆菌都是以一個“反叛”的身份出現,結果這些實驗,論證了它也有“天使”的一面。
說這麼多,不是為了給幽門螺杆菌正名,而是感歎造物主的神奇。
人類發現幽門螺杆菌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我們都以為它來者不善,其實我們才是來者。
沒有宿敵的免疫軍團,太閑了站崗太多,火力過猛。
沒有宿敵的幽門螺旋杆菌,會瘋狂擴張,隻有互相制約制衡,才是生存的王道。
最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感染了幽門螺杆菌,身體已經出現了不适症狀,還是要趕緊去醫院治療。
毛豆課代表:你有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杆菌而進醫院的經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