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作者:家有心悅心理咨詢

在貴州家有心悅接待的青少年咨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着幹”。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

“14歲”現象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一則駭人的新聞:

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報道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裡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

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可以相信,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也希望自己能與父母溝通。

但是,正如新聞裡描述的,當爸爸把他從網吧裡揪出來扇耳光時,他沒有說一句話。

接下來,他向爸爸掏出了彈簧刀……

在這起弑父的人倫慘劇中,不難注意到,這位少年正好處在14歲的年齡。

無獨有偶,在近期的現代教育大講堂中,主講嘉賓、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到:

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是個危險期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明,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

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

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于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

“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

還有一些國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4歲左右的年齡屬于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王老師是一位有着十餘年國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4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

王老師提到,14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征: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于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适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複、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辄打人。

他多次學着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

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并沒有沖突,就是想發洩。”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是最佳塑造期

盡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

橋梁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梁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

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

冉乃彥強調說:

“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04 家長怎麼做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援呢?

對于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于“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産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①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②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③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于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④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玩的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1. 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着幹,而是由于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

是以家長們了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還要知道,叛逆期隻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

是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盡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 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了解;

甚至自己并不成熟,遇到事情并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

是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态,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3. 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沖突的心理狀态之中;

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

是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沖突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态非常痛苦;

如果家長此刻能帶着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着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是以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4. 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着孩子轉,讓孩子産生依賴性。

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

這不是不管孩子,隻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當一個好父母從來不是輕松的事,我們需要更多責任感、鼓勵、溝通,以及家人、朋友、同僚的幫助和諒解。

更重要的是加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下面10個建議适合家裡有青少年的家庭。

1. 務必要盡可能發送短信、微信關心他們

内容簡短而且重心放在他們和他們的生活上。他們剛開始可能不會有太大反應,但你隻要持續做下去,他們會很重視的,盡管嘴裡可能不說。

2. 加入社交網絡(微信、微網誌、QQ等)并且把青少年子女“加為好友”

如果他們沒有立刻把你加入好友的話,不要在意,因為這種事情通常需要一些時間,還有,盡量不要批評。

3. 了解他們喜歡的遊戲

這年頭大部分網絡遊戲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對戰。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玩網絡遊戲,那麼你可以和他一起玩,甚至還可以和其他父子一起比賽。

4. 寫一本簡短的書《給親愛的兒子(或女兒)的人生課》

每星期寫一些你從人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課程。别忘了寫下你如何學到這些教訓,這會使他們看起來倍感有趣,可以幫他們更了解你。

每寫完一章,就給他們看。務必讓内容個人化,并且适合孩子的閱讀年齡。你的子女需要從你的智慧中學習,而這是一個和他們分享的好方法。

5. 支援他們的活動

假如青春期子女即将面臨一些大活動(例如學校比賽),不妨給他經濟支援,讓他能用非常特别的方式慶祝一番。

務必附帶一封信,說明你有多麼以他為榮,以及在這種大活動裡舉止得體有多麼重要。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6. 盡量給孩子精心準備飯菜

一位媽媽從女兒上初二開始給她做早餐,一路堅持,直到高三了。

油條、稀飯、包子,一開始,她的目标是讓女兒“吃飽”。

到後來,怎麼讓女兒“吃好”,成了她的“課題”。

幾年來,女兒的性格越來越像她:樂觀、開朗、幽默,個子長到一米七多,早餐功不可沒。

7. 每周有個愉快的交流時間

大到世界局勢、智能時代、工作困惑、學習瓶頸,小到關系好的朋友,瑣碎的日常,每周空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一場交心的談話吧,相信兩個人都能從中受益良多。

8. 一起計劃下一次家庭旅行

想想在一起時要做什麼,同時也讓青春期子女參與計劃。一起做這些事情感覺會更好。

9. 建立儀式感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儀式感,傳遞出你想表達的資訊。

10. 務必讓生日特殊一點

這點适用于所有年齡的孩子,盡管有時候青少年會表現出好像“生日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樣子”。但其實每一個人,即使青少年也一樣,都喜歡有人幫他過生日。一年隻有一次,而且那一天永遠不會再回來,是以好好慶祝吧。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撫養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

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系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

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閑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

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

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

善于工作,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教養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