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作者:南方都市報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2021年,結束了一頓“漫長”的“複刻”“消失的名菜”研發之後的中國大酒店中餐行政總廚徐錦輝在談論起“消失的名菜”複原的全過程中,對每道名菜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一道都印象深刻且值得回味。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而談論起自家的“年夜飯”時,徐錦輝表示,“那肯定是必須有雞,有蝦”,而最希望做的一道菜:“希望跟兒子一起做一頓糯米飯”。原因很簡單,“因為兒子很喜歡糯米飯”。

記者留意到,在“消失的名菜”系列2中也有“糯米飯”的複原,徐錦輝會不會采用一下“消失的做法”來制作家宴的年夜飯呢?

徐錦輝告訴南都記者,“消失的名菜2中有糯米飯的部分,但那道菜比較繁複,不太适合年夜飯的家宴,我會帶着孩子一起完成适合家庭的糯米飯”。

“制作糯米飯,我會先蒸熟,然後放置到冰箱中過一宿,翌日再輔以冬菇、臘腸、蝦米等佐料一起炒”。

“做糯米飯,多數師傅不會有冰箱過夜的步驟”。

“放冰箱裡,主要是令糯米幹爽”。

這道大廚秘籍的糯米飯可以當年夜飯的“主角”。

“繡花”功夫做粵菜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古法脆皮糯米雞

說起“消失的名菜”第二季,那簡直是用“繡花”功夫來做粵菜。比如說這道含有“糯米飯”的名菜——彩衣紅袍(古法燒金錢雞),其實,“糯米飯”隻是“配角”,這道菜最大的技巧是起出整張的雞皮。

據介紹,這道菜源自百年前粵菜師傅手藝,制作中“起皮”的環節,要保證雞皮完整如初、薄如蟬翼,最考驗廚師烹饪的“繡花”功夫。口感上用“内有乾坤”來形容,再合适不過了。透過“雞包米”,用去骨全雞裹住糯米的方式下鍋油炸炮制,然後像燒烤乳豬般切件擺盤。“乾坤”指的是用臘味、冬菇、蝦米等12種配料炒制的生炒糯米飯,米粒分明而不漿糊,食材豐富。雞汁和臘味精華被糯米充分吸收,糯米香而軟化,分外滋味。将切件的糯米雞拼成鳳身,鳳尾的部分則是另一道傳統燒味——燒金錢雞。把雞肝、冰肉和肉眼長時間腌制入味,然後在每種食材間穿插薄薄的姜片串起燒制,滋味濃香。切成圓塊砌成鳳尾,鳳凰彩衣栩栩如生。

懂“繡花”功夫的粵菜大廚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中國大酒店中餐行政總廚徐錦輝

本文的主角是“老廣”大廚,中國大酒店中餐行政總廚徐錦輝,江湖人稱“輝哥”。

擅長粵菜烹饪的徐錦輝榮譽等身,2017年榮獲世界粵菜廚皇協會頒發“世界粵菜米其林星廚”榮譽稱号、“世界粵菜烽火騎士金獎”;2018年榮獲中國飯店協會頒發“國際五星總廚”稱号, 常年擔任每一屆烹饪比賽的裁判員;2017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号;2019年榮獲香港學術評審局評定為“亞太廚皇藝術功勳人物”,2021年榮獲廣東省“粵菜師傅”五星名廚等。自1991年起,徐錦輝師傅服務中國大酒店至今已超過30年。業界評價,徐錦輝由普通廚師發展成為酒店中餐菜式創作和烹饪的主力大廚,離不開其自身在粵菜烹饪創作上的豐富經驗和紮實的功底,還有其大膽嘗試和刻苦鑽研的工作精神。

這2年參與“消失的名菜”複原,徐錦輝感慨良多,“消失的原因自然是被市場淘汰了,有可能是食材、物種的消失,但粵菜的技藝不能消失”。是以,他表示,“最想傳承的是粵菜的制作技藝”。他透露,在“複原”過程中除了翻閱粵菜古籍就是請教衆多粵菜泰鬥師傅,經常還被“罵”。每一道菜的還原過程都很難,因為食材在變、味道在變、裝置在變,食客的需求在變,但老師傅教導的“繡花功夫”技法不能忘,“功夫”不能“偷步”,比如一道柚子皮的菜就需要花3天的時間制作。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綠柳垂絲戈渣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鹧鸪粥

在輝哥“複原名菜”的印象中,盡管每一道都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珍貴,但他還是重點回憶了其中2道:充滿詩情畫意的綠柳垂絲百年前曾盛極一時,是采用成年大甲魚最外一圈的裙邊,與拆骨甲魚肉一同起絲,同樣展現刀功的精湛,配菜戈渣講究海鮮湯推煮的技巧和油炸的火候,目前市面已難尋蹤迹。鹧鸪粥雖名為粥,實則内無粒米,全以鹧鸪拆骨取肉成蓉,與淮山蓉、燕窩等同煮,是粵式“功夫菜”的代表之一。鹧鸪粥作為羹湯,與清湯和合鴛鴦一起,一濃一淡,構成了傳統粵菜宴席的基本規制。

徐錦輝表示“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尋回失傳技藝的初心,不僅在重制再現,更在于應時而變,适應市場需求将技藝加以改進,為其源源不斷地注入和延續生命力。”

“粵菜江湖“的文化價值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繡花”功夫做粵菜!大廚徐錦輝:最想傳承粵菜的制作技藝

粵菜,以其口味鮮香,選料精細,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廣為人知,其精湛的技藝不僅傳承了千年,更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符号。

廣州博物館與中國大酒店攜手共同推出的“消失的名菜”系列文創美食傑作令業界側目。

記者了解到,2020年,廣州博物館攜手中國大酒店策劃了“消失的名菜”文創項目,讓藏于博物館裡的老物件,活在老菜單中的傳統粵菜筵席制式重新回到大衆的餐桌上面。

該項目一經推出,備受市場關注和熱捧,許多食客慕名前來,預訂品嘗“消失的味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來,讓傳統的粵筵規制和文化意涵得以傳承。

在此基礎上,2021年,廣州博物館與中國大酒店再度攜手,推出第二季“消失的名菜”:粵宴中國,從還原傳統菜式、重制日漸式微的烹饪“繡花”功夫以及現代廚師傳承與創新三個方面展現粵菜的魅力。

2022年1月6日起,中國大酒店的四季廳推出了“粵宴中國”(“消失的名菜”2)全席及散點名菜,因為菜式需花費時間和功夫,全席需要提前3天預訂,部分散點名菜也需要提前一天預訂,農曆新年假期(除年夜飯外)也可進行預訂(消失的名菜2,适用于午餐時段11:30-14:30,晚餐時段18:00-21:30)。

知多D:粵菜溯源

嶺南自古就物産豐饒,秦始皇平定百越後,拉開了中原與嶺南地區交流的序幕。漢文帝時,南越王趙佗歸附中央政權,中原與嶺南的交流漸趨頻繁。中原地區的飲食制作方法和食物種類傳入嶺南,與嶺南本土的飲食風俗融為一體,粵式飲食由此發端。在廣州發掘的漢墓遺址中,出土了各種果實種子和豬、牛、羊、雞、鴨、鵝等禽畜;還有泥蚶、青蚶以及禾花雀等。

漢末和南宋兩大時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中原的烹饪技術随之流入嶺南,唐宋時期,粵菜作為獨立菜系已初具雛形,典籍中可見“南烹”之名。到了清代,廣州逐漸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經濟重鎮,這就加速了南北風味在此交彙與融合。廣州曆來是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在飲食上更是相容并蓄,粵菜師傅們不斷吸收其他菜系的精華,尤其是“滿漢全席”和“陳塘風味”兩大流派,并根據本地環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和創新,使粵菜迅猛發展,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并登上了“執牛耳”的地位。

辛亥革命以後,廣州作為革命的策源地和經濟文化的衍生地,粵菜也日臻成熟。嶺南飲食通過北京的譚家菜與本地的太史菜深入人心,在上海更以海派粵菜獲得“國菜”的殊榮。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食在廣州”的招牌享譽海内外。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