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塵人間客
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卻有六個精英子女。
大兒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08年榮獲世界統計學“諾貝爾獎”——“考普斯總統獎”;
二兒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歲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主辦的CASPEA留美博士班,25歲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學位;
三兒子“蔡天思”,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被美國聖約翰大學錄取為博士生;
四兒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畢業,曾被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錄取為博士生;五兒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
六女兒“蔡天西”,14歲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28歲時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30多歲時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他被人稱為人才“魔術師”,無數家長向他請教“育兒大法”,他隻是淡淡一笑:“我隻是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
而他的育兒經隻有24個字:早教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一、走不通的求學路
這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叫做“蔡笑晚”,1941年出生于浙江一個殷實的書香門第,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
從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蔡笑晚十分喜歡閱讀,尤其對實體産生了極大的興趣,憑借自身優秀的成績,他考上了重點高中。
那時正值“反右運動”,蔡笑晚的父親是國民黨的法醫,因為政審不合格,蔡笑晚被學校除名。
但這沒有阻止蔡笑晚求學的步伐,他用一年的時間将高中所有的課程學完,獨自參加聯考,卻再次因為政審不合格而中斷求學路。
蔡笑晚去了一所國小做國小老師,因為在學校表現突出,他被評為了“先進青年”,在學校的推薦和三門科目滿分的情況下,他再次踏入大學,破格被杭州大學實體系錄取,蔡笑晚終于圓了自己的夢,可意外再次來襲。
蔡笑晚的父親不幸去世,養家糊口的重擔落在了蔡笑晚身上,不得已,蔡笑晚隻能退學養家。
沒多久,蔡笑晚成家了,得知妻子懷孕的那一刻,蔡笑晚心中求學的因子再次被喚醒,他一生無法完成的求學夢,将讓孩子“繼承”。
蔡笑晚正式給自己更名為“蔡笑晚”,寓意“自己将在晚年實作願望,笑得最好最開心”,那一刻他将父親作為了自己的職業。
蔡笑晚承接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和妻子一共孕育了五子一女,因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給自己取号為“孔老二”,分别給自己的孩子取小名為:孟子、孫子、荀子、潤子、曾子和西子。
二、早教、自學
孩子出生以後,蔡笑晚就開始研究自己的育兒之道,在那個“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的年代,蔡笑晚堅信“讀書有用”,還深谙早教的重要性,他說:“讀書要趁早!”
在他看來,一到四歲是孩子們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那個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也樂于接受新鮮有趣的事物,隻要利用好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就可以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學習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在蔡笑晚看來:“天才既不是遺傳,也不單靠勤奮,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結果。早期教育能更深地挖掘出孩子的遺傳基因,也會使後天的勤奮更加有效。”
蔡笑晚家每天早上都給孩子們播放着英語和日語,一直播放到他們長大,在那個時代,家家戶戶挂着時尚的海報,但蔡笑晚家裡挂着牛頓、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的畫像。
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性地教孩子去聽兒歌、學漢字、背古詩,我們第一個學會的便是自己的名字,上學以後才會學習數字與運算。
但在蔡笑晚看來,數學方面的早教比識字更為重要:“數學比背詩更能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
大兒子還在襁褓之中時,蔡笑晚就掰着手指頭向孩子進行數字啟蒙,他伸出幾根手指,孩子就點幾下頭,學會數字以後,他會用手點着孩子的下巴,然後讓孩子說出點了幾下,還會抓着孩子的手,教孩子數數。
就這樣,大兒子在八個月才會說話的時候,就可以從一數到五,一歲多就可以認識十以内的數字,在上學以前就學會了四位數的運算了。
他将這個稱作“時間上的勝利”,因為先一步的接觸知識,蔡笑晚還希望孩子們可以提前入學,正常的孩子是在七歲,甚至八歲入學學習,但蔡笑晚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六歲前就進入學校。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蔡笑晚搬家,為了讓孩子能夠提前入學,蔡笑晚頻繁搬家。
正規的學校是不允許提前入學的,蔡笑晚隻能搬到偏僻的私立學校,可那樣的學校,師資力量教育環境又不好。
在孩子成功入學,有了學籍以後,蔡笑晚會再次搬家,搬到師資強教育環境好的學校。
然而,提前入學隻是第一步,在蔡笑晚的引導下,孩子們能輕易地超越同齡人,總是在學校名列前茅,這時候他會鼓勵孩子跳級,為了跳級,蔡笑晚又搬了很多次家。
孩子入學後,學習進度不一樣,每個學校的教材還有所不同,在孩子們煩惱的時候,蔡笑晚再次引導孩子,告訴他們“自學”的重要性:“自學在本質上是培養思考能力,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自學。”
人一生最重要的便是“自學”的能力,學習是一生的事,不能等着别人來教你,要自己主動地學習。
除了主動的學習外,學習還有方法,他告訴孩子學習要懂得“抓重點”,可以先學重要的、主要的知識,而那些次要的可以先放一放。
起初孩子們并不懂哪些是重要知識,哪些是次要知識,蔡笑晚就先幫着孩子們“抓重點”,之後再讓孩子自己學着抓重點。
蔡笑晚有六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學的知識都不一樣,要想知道每一個科目的重點,他必須清楚孩子們的教材與學習綱要,這樣的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
蔡笑晚孜孜不倦,找到重點後,還将其總結成方法交給孩子們,讓他們學會自己抓重點,自己進行獨立思考。
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在大學時期他們依舊保持着高效的自主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他還會搜集全國的學習資料,為孩子們手抄資料試卷,這樣的資料堆滿了家中的櫃子。
三、立志、做人
早教固然重要,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志向更是重中之重“從小立志”便是蔡笑晚育兒的另一個“核心”。
有了目标才會有前進的方向,再好的教育,倘若沒有目标,就如沒有燈塔的航船,失去方向隻能在大海裡打轉,到不了遠方。
蔡笑晚小時候,外祖母便教過他這麼一首歌謠:“三十三天天外天,白雲裡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隻怕凡人心不堅。”
神仙本是凡人做,王侯将相甯有種乎,蔡笑晚在年輕時便立下了振興家族的的志向,獨自求學無果後,他再次立志培養孩子,振興家族。
蔡笑晚不僅在家裡張貼著名科學家的畫像,還向孩子們講授科學家們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讓5歲的女兒對科學産生了興趣,她說:“我要做中國的居裡夫人!”
蔡笑晚借用《荷馬史詩》裡的話激勵她:“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後來她成為了麻省理工和哈佛的博士。
最好的教育便是言傳身教,蔡笑晚一家經常圍在一起,一起讀書學習,孩子小的時候,蔡笑晚夫婦會給孩子講解書籍的内容,長大以後,孩子們就自主的閱讀古今中外的書籍。
即使是蔡笑晚夫婦也是如此,他們幾乎不看電視,一起跟着孩子們一起閱讀,營造一個濃烈的學習氛圍。
閱讀是貫穿了孩子們的一生,但蔡笑晚并不希望孩子們成為隻會讀書的書呆子,古語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即使蔡笑晚一家八口生活的清貧,但他還是會帶孩子們出去看世界。
蔡笑晚家有兩層樓,一樓是他看病行醫的地方,二樓便是六個孩子和他們夫婦生活起居,學習的地方,局限這樣的一個地方,思想難免會閉塞。
蔡笑晚便帶着孩子去全國旅遊,北京、上海、杭州、大連、沈陽、哈爾濱,經濟沒有成為孩子們看世界的限制,蔡笑晚的腳步遍布祖國大地,孩子們的眼界得到了提高,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有了這些體驗,孩子們的志向也會更加高遠。
四、快樂教育
冰心曾說:“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很多家長最初都信奉“愛的教育”,要用愛來感化教育孩子,可遇到“熊孩子”闖禍的時候,青春期叛逆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歇斯底裡,那麼蔡笑晚又是如何應對這些情況的呢?
“早起”是每個家長頭疼的事情,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飯,自己又要趕着上班。蔡笑晚叫孩子起床的方式卻很特别,每天早上六點,蔡笑晚會在樓下拉二胡,孩子們聽到二胡的聲音就明白:該起床了。
孩子們起床以後,蔡笑晚便給孩子們放外語廣播,漸漸地,孩子們就養成了早起的習慣,還對外語産生了興趣。
培養習慣比教導更為管用,蔡笑晚采用一種巧妙的方式,仿佛春雨般潤物無聲,有人會問,如果這樣孩子依舊不起床,不按照你的設想行動,那怎麼辦呢?
有一段時間《少林寺》與《霍元甲》這種武打片在全國風靡,一向好學的四兒子不想學習,每天隻想去少林寺練武功。一般家長遇到,肯定要一頓“竹筍炒肉絲”,讓他再也不想去少林寺。
蔡笑晚卻非常尊重孩子的意願,明知道他隻是三分鐘熱度,但他沒有将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兒子身上,他向兒子确認,是否真的想去少林寺練武功,告訴他:“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四兒子就是想去少林寺,就是想學武功,他對兒子說:“要學武就寫保證書,保證今生學武,決不再讀書了,而且一定要成為大師。”
得到保證之後,他将兒子送到了少林寺,剛開始,四兒子在少林寺待得十分開心,漸漸地,練武的痛苦就開始折磨他,堅持兩個月以後,他向蔡笑晚求救,不想再練武想回去學習時。
蔡笑晚拒絕了他的請求,他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是你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的,堅持學完這個學期。”
一個學期以後,四兒子從少林寺回來,他學習的格外刻苦,一舉考上了重點大學。
五、愛與溝通
有人會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每天都是學習會不會很累,蔡笑晚是不贊成孩子像書呆子一樣地學習的,他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蔡笑晚家比較簡陋,孩子多房間少,為了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他為孩子特制了一張大床,晚上四個孩子在上面睡覺,白天翻過來,就是一張大桌子,可以在上面寫作業、看書,還可以打乒乓球。
除此之外,蔡笑晚還專門買了一輛自行車,以供孩子們課後放松娛樂,不僅可以打乒乓球,還可以騎自行車,聽歌放松。
除了學習娛樂,蔡笑晚還盡自己所能的培養孩子,他給孩子設計了很多小遊戲,用來開發智力,獲勝的可以在“個人存折”上存入一筆錢,随着存折上的錢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成就感越來越強,智力也得到了提升。
蔡笑晚的做法啟發了二兒子,他模仿父親的方式給其他的兄弟姐妹建立了自己的“銀行與存折”。
小時候的理财玩樂,激發了他的經濟思維,二兒子博士畢業後,有了一套自己的經濟實體學理論和資金的運作方法,之後被美國金融公司高盛公司聘為副總裁。
《傅雷家書》中寫道:“長篇累牍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三道四,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蔡笑晚的教育裡,就展示了溝通的作用。
小女兒蔡天西從小就天賦異禀,11歲的同齡小孩還在上國小,她就上高中了,因為跳級嚴重年紀小,蔡天西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她寫信向父親傾訴。
蔡笑晚鼓勵女兒:“現在欺負你的同學,不一定是壞的同學,還可能是你将來很好的朋友;假如這個同學真的是一個“壞”的同學的話,你也不要怕,壞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你要記得亞曆山大的那句名言:‘我一生的成就全是我敵人給我造就的,我的朋友沒有幫助過我造就什麼事業’。”
在父親的鼓勵下,蔡天西創造了自己的一番成就
蔡笑晚的24個字“育兒經”就是:早教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孩子們成家以後也沿用了父親的教育之法,蔡笑晚将自己的教育之法寫成了一本書,将自己的方法分享出去,同時他強調:
“人人滿意的教育觀念最危險,隻能培養出四平八穩的平凡孩子。”
家庭教育沒有不變的“良方”,孩子個體的千差萬别,教育方式也不相同。
隻有家長用心血去思考,用汗水去澆灌,才能在衆多的他人的經驗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
圖檔來源網絡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