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時期,人才思想特點及流動形式?異國仕官被諸侯列國所接受,儒家、法家、墨家尚賢思想
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争不僅是軍事的戰争,經濟的較量,綜合國力的競争,更是人才戰争,秦國之是以能夠取得成功,除了出現多代明君外,也與其引進的人才是分不開的。戰國時期,在人才流動方面曾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而秦國自商鞅之後開始圖謀霸業,而商鞅是衛國人,秦惠文王重要張儀,在合縱連橫中崛起。
其他人才,例如樓綏是趙國人,魏冉、範雎也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南韓人,李斯則是楚國人,這些都被秦君所重要,用人不疑,由此可見,人才在秦國統一過程中的重要性,那麼戰國時期人才在思想上有哪些特點?

戰國時期人才思想特點
對士人的選拔和任用是本着“尚賢思想”、“用人唯賢”原則進行的,但對于“尚賢”理論,當時對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很大的儒家、墨家、法家都根據時代要求提出了尚賢理論。
儒家尚賢思想
儒家尚賢思想,起始于孔子提出“舉賢才”,但孔子的尚賢、尊賢思想是以周禮為基礎的,其目的是維護奴隸社會的君王統治,已經不能适應于當時社會發展的現實;到了戰國中期,孟子對孔子的尊賢理論進行了繼承發展,他提出“尊賢使能”,并把尚賢提高到國家存亡的高度,甚至強調君主不用賢,國家危亡也。
到了戰國末期,荀子又對孟子、孔子的尊賢思想進行繼承和完善,他提出可以破格用賢的思想,雖然在對待親友上仍有一定傾斜,但這比孔子、孟子的尊賢、尚賢思想有了實質性的進步,此時的儒家尚賢思想已經不從維護君主統治的奴隸制度,而是為适應社會發展新的制度做準備了。
墨家尚賢思想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用賢标準包括德行、學問、才能等三個方面,其中德行是最重要的條件,人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品德,德才兼備才是墨子心中理想的賢者。墨子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君主有賢者輔佐,可以更好地治理國家,尚賢對老百姓有利,賢者管理老百姓,可以使其休養生息,豐衣足食;尚賢對國家有利,國家隻有在賢能之人的治理下,才能發展壯大。
賢者是國之珍寶,社稷的中流砥柱,賢者對于君主、國家、百姓都是至關重要的,是以,墨子主張要廣納賢才,要賦予賢者重權、美名、高官、厚祿,這樣才能吸收更多的賢能之士,因為賢能之士的數量決定了國家的強盛興衰。在用賢原則上,也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上,墨子否定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唯才是舉,無論貴族還是貧民,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把舉賢用賢的範圍擴大到了整個貧民階層,這就為社會下層人士登上政治舞台制造了輿論。
法家尚賢思想
法家的尚賢思想與儒家、墨家不同,主張廢除舊制度,推行量能授官,任人唯賢,因功賜祿的人才選拔、選官制度,将人的行為結果作為論賢的标準。例如,商鞅以實際的功勞取人,提出“民盡力而爵随之,功立而賞随之”。
法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同樣反對以德取人,他主張“記功而行賞”,提倡“程能而授事”,将實際的才幹納入考核體系,糾正了商鞅一味地重功勞而不顧職能的偏差,這也吸取了儒家、墨家尚賢思想理論的智慧。在法家尚賢理念中,重視以實際行動為社稷做出貢獻的人,顯然,在諸侯争霸,變法圖強的戰國時期,法家的尚賢更有助于各諸侯國實作“富國強兵”的目标,秦國之是以能夠圖強,法家思想起主導作用。
戰國時期人才流動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階段,周室衰微,國家意識逐漸淡薄,各諸侯國之間交往頻繁,使得人們意識中的國界也不在分明,這一時期的人才,服務意識有所轉變,并不認為自己隻能為宗主國效力,當時的社會價值取向已經變為士為知己者用;是以為了施展自身才華,逐漸遊走在列國之間,此時,人才流動已形成規模。
異國仕官被諸侯列國所接受
春秋時期的“異國仕官”,往往是由于特殊原因,要麼是被本國迫害逃亡他國,要麼是在朝政鬥争中失敗而出奔,這些仕官的身份大多都是皇室貴族,甚至是國君;他們離開宗主國後,投奔的國家,參照他們原有的身份和地位,授予相應的官職及祿位,總之,春秋時期的“出奔”開啟了“異國仕官”的先河,也開啟了人才流動的第一步。
到了戰國時期,異國仕官已經普遍被列國所接受,但其仕官的身份悄然發生了變化,除了失敗出逃的貴族外,還有大量的士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主要原因是,新的中央集權制度剛剛萌芽,君為臣綱的意識還未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諸侯争霸的兼并鬥争中,大量的小國被吞滅,戰國七雄割據的局面脫穎而出,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促進了各諸侯國之間的頻繁交往。
這一時期,雖然很多諸侯國在政治上存在對峙局面,但人們在思想上,各國之間的界限早已經模糊不清了,周天子雖為天下共主,但名存實亡,各國君主也不會因為是異國人才而加以排斥。例如,吳國伍子胥是楚國人,兵聖孫武為吳國服務卻是齊國人,越國的範蠡、文仲是楚國人,燕國的樂毅是魏國人,曾服務于楚、魏兩國的吳起是衛國人,至于被秦國招納的異國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戰國時期人才流動漸成規模
總的來說,戰國時期人才流動的主體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遊士”,他們遊走于列國,通過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如果有幸得到君主賞識,就會被留下來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第二種是逃難到他國的貴族,他們被迫離開宗主國,一是為了避難,二是尋求發展;第三種是諸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大師及其弟子的有學者,他們遊曆各國傳播自己學說。
以上三種人才流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是基于人才施展才華的渴望,以及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而對人才的訴求;各國為了能在諸侯争霸戰争中,生存、壯大、發展,迫切需要招攬人才。
第二種是在自身所屬的社會階層流動,即人才從社會等級的一個階層流動到另一個階層,即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戰國時期,由于宗法、血緣、身份界限被打破,貴族以為的底層人才也可以跻身仕途。他們可以不論出身,隻要有一技之長,就有機會被破格提拔重用。這種人才選拔原則,使得人才可以上下流動,為人才發揮技能提供了最大機會,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此外,戰國時期人才流動方向主要有三種,一是向文化發達,經濟富裕的地區流動,例如齊國經濟發達,其稷下學宮就聚集了大量賢能之士。二是向重視人才,禮遇人才,尊重人才的國家流動,例如奔向秦國的孟嘗君、範雎、商鞅、李斯等,鄭國人申不害奔向南韓實行改革,魏國樂毅來到了燕國進行改革,衛國人吳起則在楚國進行變法……。
參考文獻:《墨子》、《史記》、《戰國策》、《韓非子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