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作者:主創團·素甯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孩子每一次情緒的崩潰、行為的過激源于父母的出爾反爾

前段時間,一個視訊在抖音和微網誌上都引來不少人的圍觀和讨論。 視訊裡,一個女孩披頭散發地坐在電動車的後面,瘋狂的推搡着騎電動車的媽媽。

乍一看媽媽在街上被女兒推搡并暴打頭盔,是不是覺得女兒特别大逆不道? 可事實是:女兒舊手機出了問題,和媽媽商量打算換手機,但并不是所有的錢都是媽媽出,自己攢4000塊,媽媽資助2000塊。就在女孩終于攢夠錢,滿心歡喜地和媽媽一起去買手機時,不想媽媽在去的路上出爾反爾,表示:不打算給她買了。

女孩原本等這一天等了很久,不想媽媽中途反悔,頓時氣急,情緒有些激動。如果媽媽隻是簡單的如此,或許女兒也不會出現後面情緒崩潰的“惡行”。 媽媽的目的并不止不想給女兒買手機,她還想占據女兒辛苦攢下的“私房錢”。 是以她故意把車停在路邊并數落女兒,埋怨女兒不懂事,不懂得體諒她的苦楚,想讓女兒在衆人的道德譴責和壓迫下自願交出4000塊。

女兒原本就對媽媽反悔這一事産生了抵觸情緒,這下不僅手機換不了,自己辛苦攢的錢也要被媽媽用這樣逼迫的方式奪走,内心的絕望可想而知。但女兒也并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想着快點回家關門解決,是以催促着媽媽讓她快走。 從女孩催促的語氣,也可以看出女兒已經忍耐了很久,在極力的克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即便媽媽背信棄義,讓她空歡喜一場,可她依然不忍心傷害媽媽。沒成想媽媽鐵了心如此,即便女兒極力催促和推搡她都紋絲不動,女兒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尊嚴受損,最終崩潰大哭,才有“大逆不道”的這麼一出。

說實話,女孩對媽媽動手或許為道德和倫理所不容,可媽媽的遭遇也并不讓人同情,這得是她出爾反爾多少次,才會換來女兒如此絕望的心情和過激的行為。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大部分網友也表示了解女孩當時的憤怒,畢竟媽媽讓人憎惡的不僅是出爾反爾,更是不顧女兒的感受和尊嚴,故意把女兒置于輿論的漩渦之中。

曾幾何時,這個讓孩子無比信任的親人,如今卻變成了把孩子推向輿論風口的“劊子手”?

确如社會學家林·紮克所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騙,都足以壓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媽媽先答應後又反悔欺騙的權宜之計,成了壓垮女孩情緒崩潰的那根稻草。 據了解,事情的最後,女兒買到了夢寐以求的手機,然而,這件事情帶來的創傷,或許還需要媽媽和女兒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去消化。

哲學上有句話叫:量的積累會促成質的飛躍。

孩子每一次情緒的崩潰、行為的過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孩子曆經父母無數次出爾反爾後的爆發。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父母的言而無信正在慢慢透支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額度”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學習成績不太好,進了高中實驗班後直接墊底,倒數第一。媽媽去開家長會得知排名後,回家發了好大的脾氣,讓原本就考得不好的她,情緒很是低靡。爸爸就帶她出去吃燒烤疏解她的情緒,同時為了提高她學習的動力,答應她如果下次考試考得好,就給她1000塊的現金進步獎。林妙妙一聽學習進步可以有錢拿,頓時精氣神十足。

回到學校後,平常一學習就犯困的她,也沒有那麼愛睡了,為了那1000塊錢的獎金,在學校可謂是鉚足了勁兒的學習,在接下來的一次考試中終于有了進步。 可當她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正滿心期待地等待着父母給她的1000塊現金獎勵時,沒想到媽媽卻隻給她100塊錢的獎勵。 林妙妙看到桌上被媽媽壓縮了10倍的獎金,她進步的歡喜和快樂也被壓縮了10倍。 可媽媽不以為意,她似乎也并不了解因為自己言而無信而導緻的女兒的心情變化,之後還說:進步獎就給1000,那她考上了清華之後,我不得傾家蕩産了?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林妙妙聽完媽媽的話頓時大怒,朝着爸爸埋怨:“你們大人就是說話不算數,我下回再也不考好了。”

其實林妙妙之是以會說出如此自暴自棄的話,不僅僅是因為父母沒有兌現給她的承諾,更多的是失望于父母許諾之後卻又做不到,讓她空歡喜一場。林妙妙父母這樣言而無信的行為和方式,相信不少人在小時候都經曆過。

父母們口頭輕易許下的承諾,是孩子努力想要變好的動力和證據,可當孩子改正變好之後,曾經的許諾又變成了不可實作的空頭支票。

《道德經》有言:“輕諾必寡信。”父母對于自己向孩子許出的諾言,要麼剛開始不輕易許出,要麼許了之後就盡力做到 。

畢竟,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身教大于言傳。 如果父母總以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管控孩子,且不說“激勵”的效果會越來越打折扣,孩子對你的信任也會越來越弱。 還會在長期影響親子關系,并在無意識中讓孩子習得這樣的處世方式,如果孩子也成為一個出爾反爾的人,為了一時的利益,随便許諾又說了不算的人,試問,他在學校裡還能得到老師同學的信任嗎?

如果孩子真的有一天變成了這樣的人,又會失去多少潛在的發展機會呢?

是以從現在起,沒把握對孩子兌現的諾言,盡量别輕易許出,别讓自己在孩子那裡的“信任額度”過度透支,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們人生的标杆。如果在他們的認知裡,最親的父母都可以言而無信,别人又怎麼可能輕易信任呢?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額度”不再流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關于中國小生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發現孩子們最不滿意父母的行為中,說話不算數以43.6%的高比例位居第一。

這些資料都在顯示:中國小家庭中,父母說話不算數是常态。這也暴露出家庭教育的一個隐憂: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正在父母說話不算數的常态中漸漸流失。

也許,很多家長像前面說到的妙妙媽媽一樣,害怕“言而有信”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貪婪。 殊不知,言而有信不僅能給孩子樹立道德和品質的榜樣,還能提升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親近感。 父母對孩子的言而有信,也包含着一份認可和鼓勵——比如林妙妙,當她真的做到成績進步時,那種喜悅不僅是因為金錢,更是因為她憑借自己的努力突破自我。 而家長們擔心孩子會變得“貪得無厭”,其實是“鼓勵行為沒有真正作用到孩子自驅力”導緻的結果,隻要孩子和父母都為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劃清邊界, “貪得無厭”是不會真正發生的。

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更好守護孩子對自己信任感,讓其不再流失呢?

1. 答應孩子的事情,盡力去做到

斯坦福大學教育博士陳美玲告訴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盡力去做到,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撒謊。” 陳美玲在生活中對孩子也是如此踐行的。 一次,她答應第二天帶孩子出去踢球,即便那時她已經很累了,但她還是咬牙堅持去了。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因為相比自己的疲累,她更不想成為那個在孩子心目中言而無信的人。

這不僅關乎孩子對自己信任門檻值的問題,她更怕孩子會是以而出現信任危機,不再相信他人。 孩子多疑,變得不再相信他人的話,他的餘生都可能是孤獨的。

2. 以身作則,别總對孩子撒謊

《老師請回答2》裡的一個小男孩——皮皮,因為從小喜歡演藝事業,加上外婆不斷給他強化的“讀書無用論”,是以導緻他後來不聽媽媽的話,經常曠課。 可事實是他很想去上課,也很想去學校學習文化知識。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可為什麼不願意聽媽媽的話去學校上課呢?

因為媽媽之前讓他出去拍廣告,在向老師請假時撒謊說他病了,開了撒謊的先例,他也漸漸撒謊說自己不想去學校。 媽媽撒謊在前,如今卻埋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不信任自己。其中一位老師卻反駁道:“一個撒謊的媽媽的話,孩子憑什麼要聽。”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的問題,大多源自父母的撫養方式。”

孩子之是以會有這麼大的行為反差,是因為媽媽撒謊的行為,導緻他對大人話語可信度産生了信任偏差。是以,想要孩子信任自己,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盡可能不做那個撒謊的“帶頭人”和“榜樣”。

3. 如若承諾沒法兌現,就誠心向孩子低頭認錯并解釋原因

父母對于孩子的許諾,并不是都能一一兌現,可能會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可能會因為忙于其他事情而忘記,可能因為其他或多或少的偶然必然因素......

當我們沒法兌現給孩子的承諾時,可以誠心向孩子低頭認錯,并解釋不能兌現的原因。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父母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父母面對孩子因為沒有兌現承諾所産生的質疑眼光,不必被固有的權威感念所裹挾,覺得自己低頭道歉會損害高高在上的權威,這種顧慮大可不必。

一句對不起不難說出口,孩子也并不是那麼固執不講理。

而父母道歉,并不僅僅是對于沒有兌現孩子承諾的虧欠,也是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許諾的重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意和愛。

每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報複”的背後,都可能站着“言而無信”的父母

好的親子關系包含着信任、傾聽、欣賞、感謝幾個要素,其中“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連接配接的核心據點。

因為隻有父母成為孩子心底最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人,彼此之間才會卸下防備,真誠以待,孩子才不會對父母的言行産生質疑。

正如美國作家南·絲弗所說:“小孩子或許不總是記得父母的再三叮咛,但是對于父母随口答應的事情,卻永遠記得一清二楚。” 大人每一次小小的承諾,對于孩子而言都無比重要,孩子都會謹記在心,因為那裡包含着父母的愛、陪伴,更藏着孩子對父母發自心底的期待和信賴。

是以别輕易去食言、失信,别讓你的“信任額度”從100分降到0以下,主動流失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門檻值。 因為你兌現給孩子的不僅是承諾,還是孩子對父母的一份信任。在長時間的親子相處中,這樣的滋養更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靠譜守信之人。

願每一個孩子都在滿滿的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中,茁壯成長!

作者:素甯。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