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曆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鐘若潮(1911―1944),華僑,原名計廷,又名李中,廣東梅縣水車鎮人。1926年赴暹羅(泰國)謀生。1936年加入暹羅共産黨,任支部書記。1938年10月返國,參加東江抗日鬥争。同年底轉入中國共産黨。曆任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增(城)龍(門)隊副隊長、抗日遊擊大隊主力中隊指導員、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政委等職。1944年5月初,東江人民抗日遊擊獨立縱隊集中于梅塘整訓。5月7日晨,縱隊司令部突遭日軍400餘人的包圍。為掩護縱隊上司機關撤退,奉命率獨立中隊一個排搶占梅塘制高點馬山,以火力壓制敵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3歲。

姚鐵民(1898年-1944年4月30日),原名姚廣凱,出生于遼甯省海城市耿莊鎮北河沿村。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奉命随鄧華、宋時輪赴冀東開辟抗日根據地,任包森支隊參謀長,率隊轉戰長城内外,開展敵後遊擊鬥争,九神廟戰,斃日軍70餘人,聲威大震。姚鐵民、包森曾率16名戰士,血戰東新莊,斃日軍10餘人,俘獲日僞軍300餘人,開創了冀東遊擊戰以少勝多的先例,被譽為"十八勇士"。1940年3月,姚鐵民任遷遵興抗日聯合縣縣長。1941年9月,姚鐵民調任長城工作團副團長。1943年2月9日,姚鐵民在興隆縣蘑菇峪一帶發動群衆,遭到敵人包圍被捕,被敵人關押在青龍監獄。1944年4月30日,姚鐵民由于屢遭酷刑,不幸被折磨緻死于承德監獄。終年46歲。
袁益州(1918年6月-1944年),号紹鈞,字金門,出生于雲陽縣硐村鄉紅赤村“草坪”(現雲陽鎮硐村社群)。1938年夏,奔赴抗日聖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和抗大六分校學習工作。結業後,留校擔任校部油印股長。1939年底,積極響應黨中央“到敵人後方去”的号召,被配置設定到設在太行山麓的晉東南保安司令部工作。不久奉命到豫皖蘇邊區新四軍第四支隊彭雪楓部工作。1940年到安徽淮北地區的新四軍第二師羅炳輝部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調鄂豫皖邊區新四軍第5師工作。不久,被任命為新四軍第5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部情報科科長。曾在黃岡組建秘密武工隊,奇襲日本三井洋行。1944年在鄂東黃安(今紅安)縣城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落入敵人之手,慘遭日軍殺害。
晉耀臣(1916年6月-1944),出生于北京市房山縣蒲窪鄉蒲窪村。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房(山)良(鄉)縣三區、七區、一區和房(山)涞(水)涿(縣)聯合縣九區、七區書記。1944年4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敵人團團包圍了晉耀臣所在的村子。他掩護戰友,一邊跑一邊朝敵人開槍,把敵人引了過來。子彈打光了,晉耀臣就把盒子槍往石頭上一摔,赤手空拳跟敵人厮打起來,但終因寡不敵衆,被敵人抓捕,受盡酷刑後,敵人殘忍地将晉耀臣推入山坡下的壕坑中活埋。英勇就義時,晉耀臣年僅28歲。
柴世榮(1893-1944),出生于山東省萊州府膠州縣,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的主要上司者之一。從1931年他奮起抗日,到1944年不幸逝世,他的戰鬥足迹遍及黑龍江、吉林兩省東部地區,為抗日救國身經百戰,曆盡艱險,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本人,也從一個隻有樸素愛國熱情的舊軍人,逐漸成長為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優秀的中國共産黨黨員。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曆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