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生所有的福分,一定是愛與善良的積攢,年輕時隻顧着自己尋歡作樂,不給自己積攢愛,不給自己積攢福,等老了以後,又怎麼可能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這就存錢、取錢是一個道理,在你需用錢的時候,隻有卡裡有錢,你才能取出來錢,不然錢從哪裡來?
很記得外婆說過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不吃苦,到老了無指望。”
指望不一定就是物質上的保障,還有生活與精神上的希望;吃苦,暫且了解為承擔責任的苦、操勞瑣碎的苦,經營婚姻的苦。既想好又想巧,這是沒可能的事情,世界上沒有兩頭甜的好事。
也記得朋友的忠告:“人生要麼先吃苦,後享福;要麼先享福,後吃苦。”
先吃苦,吃一時的苦,享一世的福;先享福,享一時的福,吃一世的苦。這是規律、定律、鐵律,不要幻想自己是例外,會特殊。你夫妻,也許換不來别人的愛,但是你不夫妻,一定換不來别人的愛。
很認同馬爾克斯筆下的一句話:
“她欣喜萬分地發現人們愛孩子并非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養育中産生的情誼。”
在親子關系中,那份最特殊、最珍貴、最深邃的感情,并不完全是由先天血緣關系培養出來的,更多都是在後天的養育中而産生的。父母對孩子,孩子對父母,都是一樣的,逃避養育中的責任,就不可能有愛的積累。
02
人到晚年,真正凄涼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許多人馬上想到沒錢,過得窘迫、過得卑微、過得無助。實際上,真正的凄涼生活,足以用八個字概括:兒女不親、夫妻不近。是以連精神上的盼頭都沒有。
身邊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發小的父親。
發小的成長曆程很是坎坷,大抵在他上國小的時候,父親發迹了,但是給他的照顧幾乎沒有,而是馬上有了外遇,又在外面組建了一個家庭,隻把家裡的老房子留給了發小,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
可能是因為發小的父親,沒有做到居安思危,有錢的時候,是那種讓人想象不到的大方與揮霍,身後跟着一大幫朋友。是以等到中年以後,又幾乎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外面的那個家也破裂了。
直到這個時候,發小的父親才悔不當初,希望能回到這個家,懇求家裡人能給他一次機會。
這個機會,家裡人也都給他了,但是人都勉強不了自己的感情,沒有那種特别的情感,裝也裝不出來,就很陌生。再加上發小已經成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已經形成,想培養也沒有位置了,還有在發小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與父親在生活上的交集也少了。
再後來,母親想過去給發小帶帶孩子做做飯,留下父親一個人在老家,每天孤零零的,走鄰居,看到鄰居一大家子其樂融融的,更顯得自己多餘。
是以這種生活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當一個人過得沒有盼頭時,生命就毫無意義了。
是的,人生的幸福感不是兒女給的,但是等過上那種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日子時,内心的幸福感又是那樣強烈與真實,無可替代。哪怕隻是夫妻兩個人互相陪伴,也極大緩解了精神世界的貧瘠。
年輕的時候拼命追求物質,貪圖享樂,也許隻有到老了才明白,有精神上的滋養,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不然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除了自己發出來的聲音,就沒有别的聲音了,心裡會恐慌的,精神先生理一步死亡。
然後就會渴望,在這個家裡,除了自己的聲音,哪怕隻是能聽到另一個人的聲音,也是好的,也是滿足的。除了自己的身影,還能看到另一個身影,至少需要生活是有生氣的,而不是死氣沉沉的。
03
年輕的時候,對家庭不負責任,對家庭事務不管不問,對大人小孩更是沒有陪伴,整日裡跟着狐朋狗友厮混。甚至于每次回到家,要麼頤指氣使、要麼怒目圓瞪,從未盡到為人丈夫、為人父親的責任,他又怎麼可能被愛。
是以,有一種男人,到了晚年會過得很凄涼,别不信。人生的路,都是自己選擇的,一種選擇一種人生。
也許你仗着自己年輕,朋友也好,即使離開了家庭,生活一樣多姿多彩。但是人可能一直年輕嗎?一直有朋友陪嗎?到了一定的年齡,人都開始圍着家庭過日子了,每個人都一樣,隻有家庭才是生活的重心。
越早明白這個道理,對你的人生益處就越大,意味着對家庭造成的傷害小,還可以彌補回來。
少年夫妻老來伴,也不是年輕時做夫妻,隻要不離婚,到老了就會自然相伴。相伴,是精神上的滋養,有關心、有照顧、有交流,而不是貌合神離地在一起生活。是以要在年輕的時候,培養出一份深厚的、笃定的感情,來支撐着晚年生活的相伴。
男人千萬别糊塗,也不要活得太自私,也許當時會活得很輕松,很潇灑,可是之後呢?有沒有想過後來的路?人生很短也很長,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把該承擔的責任承擔了,該付出的付出了,後來才能過得幸福。凡是過着今天,完全不考慮明天的人,人生之路往往是越走越窄、越走越艱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