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不同于别的帝王,特别是對于用人這塊,絲毫不弱于于漢高祖劉邦。尤其是對待功臣方面,不像别的帝王一樣擔憂功臣功高蓋主而有意直接殺掉,反而是能夠妥善而不流血的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系,這也就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是以一般我們說起禦人的皇帝,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李世民。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李世民一生之中對于用人幾乎沒有出過錯誤,但是偏偏有一個人讓他看走了眼,這個就是我們熟知的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的原型李績。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

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将,與李靖并稱,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績早年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将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就是這位神人,差點讓大唐亡了國。其實說起來也并不全是他的錯,畢竟世事難料,誰會想到所謂的一介女流會如此厲害,差點傾覆了整個帝國。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卧病在床,對兒子李治講到:''對于李績你并沒有施以恩惠,現在我将貶他為外官,在我死之後你就給他仆射的官職,這樣他就承了你的恩惠,就絕對會對你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同年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于是李績被封為尚書左仆射,相當于丞相,宰相一職。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永徽元年(650),李績上表請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職務,依舊執掌政事。永徽四年(653),冊拜為司空。貞觀年間,李世民因為他功勳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卓著,曾在淩煙閣上為他畫像(排名第二十三位),到這個時候,李治又指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

從這幾件事中,足以看出李氏皇家對李績的信任。然而就在永徽六年(655),李績輕飄飄一句話差點将大唐覆滅,實在是不應該。

這一年,李治想要廢除王皇後,讓武則天成為新的皇後,執掌後宮。

當這個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反對,人們紛紛勸說李治,趕緊打消這個念頭,這樣不好。

于是李治就找到李績,開口問到:''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後,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李績聽後,并沒有放在心上,隻是說了:''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是啊,是自己的家事,沒有必要去問别人。就這樣,李治堅定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立武則天為後。是以李績又得到了武皇後的信任,同時也将唐朝推向了一條不歸路。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稱帝,改國号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唐朝到此處算是中斷一截,雖然都是李家人執政,但是明顯不同,''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斷掉了。直到神龍元年(705)李氏王朝在大臣們的努力下才得以複辟,同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享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至于說李績,根本不知道因為自己想要置身事外的一句話,差點将整個大唐斷送掉。

當我們站在君臣立場來看這件事的時候,就會明白李績為何說出這樣的話。

君臣君臣,首先要厘清楚什麼是君,什麼是臣。李治所詢問的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的問題,中間牽扯的關系太多,特别是李治的心理方面;既然我相信你李績,你給我的答案就要符合我的心意,隻能說好,不能反駁。是以李績幹脆就做了一個中間人,兩邊都不幫,你自己的家事自己解決。看似兩邊都不沾,結果還是和李治站在同一邊,算是為自己考慮,也算為子孫後代考慮,畢竟誰都不想百年之後被清算,特别是得罪了皇帝。

《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話,差點葬送大唐江山

總章二年(669)12月31日,李績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李治為他舉辦喪事,停止上朝七天,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谥号叫貞武,賜給棺木,讓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攝同文正卿監護喪事。到了下葬的那天,李治到未央古城,登樓為他送葬,望着靈車痛哭,并為他安置祭奠。

身為臣子,能夠在死後享有這樣的待遇,也算是此生無憾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