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不同于别的帝王,特别是对于用人这块,丝毫不弱于于汉高祖刘邦。尤其是对待功臣方面,不像别的帝王一样担忧功臣功高盖主而有意直接杀掉,反而是能够妥善而不流血的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所以一般我们说起御人的皇帝,一个是刘邦,另一个就是李世民。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李世民一生之中对于用人几乎没有出过错误,但是偏偏有一个人让他看走了眼,这个就是我们熟知的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的原型李绩。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

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绩早年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就是这位神人,差点让大唐亡了国。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全是他的错,毕竟世事难料,谁会想到所谓的一介女流会如此厉害,差点倾覆了整个帝国。

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卧病在床,对儿子李治讲到:''对于李绩你并没有施以恩惠,现在我将贬他为外官,在我死之后你就给他仆射的官职,这样他就承了你的恩惠,就绝对会对你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同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于是李绩被封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职。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永徽元年(650),李绩上表请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职务,李治还是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职务,依旧执掌政事。永徽四年(653),册拜为司空。贞观年间,李世民因为他功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卓著,曾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排名第二十三位),到这个时候,李治又命令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

从这几件事中,足以看出李氏皇家对李绩的信任。然而就在永徽六年(655),李绩轻飘飘一句话差点将大唐覆灭,实在是不应该。

这一年,李治想要废除王皇后,让武则天成为新的皇后,执掌后宫。

当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人们纷纷劝说李治,赶紧打消这个念头,这样不好。

于是李治就找到李绩,开口问到:''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李绩听后,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说了:''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是啊,是自己的家事,没有必要去问别人。就这样,李治坚定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李绩又得到了武皇后的信任,同时也将唐朝推向了一条不归路。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唐朝到此处算是中断一截,虽然都是李家人执政,但是明显不同,''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断掉了。直到神龙元年(705)李氏王朝在大臣们的努力下才得以复辟,同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享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至于说李绩,根本不知道因为自己想要置身事外的一句话,差点将整个大唐断送掉。

当我们站在君臣立场来看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明白李绩为何说出这样的话。

君臣君臣,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君,什么是臣。李治所询问的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中间牵扯的关系太多,特别是李治的心理方面;既然我相信你李绩,你给我的答案就要符合我的心意,只能说好,不能反驳。所以李绩干脆就做了一个中间人,两边都不帮,你自己的家事自己解决。看似两边都不沾,结果还是和李治站在同一边,算是为自己考虑,也算为子孙后代考虑,毕竟谁都不想百年之后被清算,特别是得罪了皇帝。

《隋唐英雄传》中徐茂公原型,因他一句话,差点葬送大唐江山

总章二年(669)12月31日,李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李治为他举办丧事,停止上朝七天,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叫贞武,赐给棺木,让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摄同文正卿监护丧事。到了下葬的那天,李治到未央古城,登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并为他安置祭奠。

身为臣子,能够在死后享有这样的待遇,也算是此生无憾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