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翼(富書作者)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大的宿命。”
這句話,應該很多讀者都聽過。
相信還有不少人,将此奉之為真理,其中也包括了我。
直到最近,我看到了一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原生家庭宿命論”這個說法,有了新的感悟。
這是來自一個女孩的真實故事。
女孩叫塔拉,生活于一個閉塞的地方——巴克峰山。
她有一個極度專制、偏執的父親。
他是個狂熱的摩門教徒,認為當代政府是反動派,外界十分危險。
是以他不允許孩子們接受教育,不允許他們去往醫院接受治療,一切都得按他制定的規則來。
這個規則的維護者,包括了塔拉的母親——一個極度服從的女性。
是以,塔拉直到17歲還沒有踏進學校一步。
塔拉還要遭受來自哥哥肖恩的家庭暴力,他像拖垃圾一樣,将妹妹的頭狠狠塞到馬桶裡,再拽起來,一遍又一遍。
同時,他嘴裡的咒罵不斷:
“你這個妓女!”
“你就是一個徹底的婊子。”
可塔拉的父母,對一切熟視無睹。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塔拉的未來可想而知。

原生家庭,即原罪?
塔拉的原生家庭,糟糕到不能再糟糕了。
如果你是塔拉,你會怎麼如何呢?
一個同學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回答:“這樣的原生家庭就是一灘爛泥,塔拉的這輩子,注定隻會腐爛發臭了。像我這樣,沒有一個好的出身,再努力也沒用啊,還不如躺平呢。”
我聽完,突然覺得有點悲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原生家庭,似乎成為了一些人萬能的托辭。
現在的輿論,都在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至今深受原生家庭之苦,造成了自身性格的缺陷。
這是不可否認的。
隻是,我們不該把将它泛濫化,将原生家庭的問題過度放大。
現在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覺得:
自己沒有找到體面的工作,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人脈和門路;
自己考不上很好的大學,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
自己婚姻不幸福,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氛圍差;
《被讨厭的勇氣》裡,阿德勒提出一個名詞——外部因果律。
意思是說,将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
簡而言之,不一定是A而導緻的B。這些人,把自己成年之後遭遇的挫折、不順,統統都甩到原生家庭的頭上。
原生家庭,反倒成了他們掩蓋失敗最好的遮羞布。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子女
這些甩鍋的言論傷害到的,是如塔拉這些真正遭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
《原生家庭》裡,如此總結這幾類有毒的父母。
第一類,是操控型父母。
這裡說的是過度操控,即孩子已經成年,父母卻仍不願放手。
一種是直接操控,利用威脅、恐吓和羞辱,讓子女無條件服從自己。
另一種,是間接操控。
他們會通過引起孩子的負疚感,讓孩子服從指令。
這種孩子長大之後,會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有些模糊。
他們會很難剝離與父母的關系,并無法正視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不進行外部幹預,就算父母離世,這種被操控的思想,會如同夢魇一樣,糾纏着這些子女一生。
第二類,是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類家庭,充斥着暴力、淚水與哀嚎;
這類父母,有的會将自己發洩暴力的原因分享給孩子。
這種訴苦,就是在為自己的暴力開脫,有的美其名曰鍛煉孩子的意志,對子女拳腳相向。
同時,孩子還被要求守口如瓶,這樣就意味着他們失去了所有情感支援。
這也導緻了這類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所有人做最壞的設想。
在他們長大之後,會幻想擁有施暴者的那些強大、掌控一切的特質,也不自覺沾染了有毒父母的暴力傾向。
第三類:言語虐待型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言語虐待,具體為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者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
第一種就是直接辱罵,無視孩子情感。
如:“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
第二種就是長期取笑、挖苦,還常常給自己披上幽默的外衣,讓孩子深陷自我懷疑。
這類父母,會将子女設為假想的敵人,打壓孩子的自信,通過在子女面前展示優越感,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與失敗。
這是一種很畸形的競争關系,使得很多孩子把自尊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
嚴重一點的,還會産生自殺傾向。
第四類,是性虐待父母。
這裡,我想談一談容易被忽視的心理亂倫。
一檔南韓綜藝裡,一個爸爸有着以下幾個舉動:
喜歡躺在成年女兒的床上;
不分場合,強制摟抱成年的女兒在腿上;
當女兒需要零花錢時,他提出要用親親來交換;
面對父親,女兒委屈得說道:“我不喜歡爸爸強迫我,感覺像在被強暴。”
不同于身體亂倫,心理亂倫更隐秘,受害者會有隐私和安全受到嚴重侵犯的感受。
遭遇性虐待的子女,長大之後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缺乏正常的戀愛關系。
2、被剝奪性欲。
3、在戀愛關系裡貶低自己。
這種有毒的家庭模式,往往是呈代際遺傳的。
就是說上一輩帶來的心理創傷,會像毒瘤一樣,影響下一代,再到下一代。
他們很多受限于知識水準或者其他現實因素,根本無力改變這個循環。
這類有毒的父母,通常在孩子揭露痛苦的時候,隻會有幾個表現:矢口否認,不願承認,又或是推诿罪惡,永不道歉。
作為受害者的我們,必須接受:至今我們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感情浸潤,那麼很有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了。
我們都該學會不要再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寄托在原生家庭之上,也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我們借口,讓它變成我們的安慰劑自我麻痹,更不要拿父母的錯誤來懲罰我們自己,變得堕落、頹廢。
因為一點都不值得。
比起抱怨,更重要的是自我救贖
說了那麼多,我們更想說的是:
你可以去抱怨,甚至是仇恨,但這些情緒都将是無謂的、徒勞的。
我們何不去思考,如何去讓這個代際循環的悲劇,從我們這代停止。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隻能盡量打好它。”
如果你也想打好這副牌,不如聽我說完塔拉的故事。
塔拉的另一個哥哥泰勒,是第一個反抗家庭、自學考進大學的孩子。
他在目睹肖恩的暴力行為之後,對塔拉說了一句:“是時候離開這裡了,塔拉。你待的時間越久,離開的可能性越小。”
一束微弱的光亮照進了塔拉黑暗的人生,在哥哥的幫助下,塔拉拾起課本,開始自學。
哪怕父親萬般阻擾,肖恩時常騷擾,甚至斷絕了她的經濟來源,都沒有阻擾塔拉的決心。
她每天早上四點去百貨商店打工,攢學費;
在看不見多少亮光的角落抓緊讀書,不斷學習。
在幾個月之後,塔拉如願收到了大學的通知書。
然而這所大學,卻在之後的時間裡,帶給過塔拉一段痛苦的記憶。
不隻學業上的壓力,更多的是眼前這個世界,徹底颠覆了塔拉過去17年一直信奉的真理。
大學的女孩們身穿短裙,濃妝豔抹。
她們對醫院習以為常,吃個止痛藥片都是常事。
塔拉,成為了同學眼裡的“異類”,所幸教育這縷光,終于一點點照進了塔拉的心。
她漸漸發現,那些身穿短裙的女孩很可愛,絕對不是什麼妓女、婊子;
醫院并不是魔窟,開的止痛藥很好緩解了她可怕的牙疼。
随着她的不斷學習,她開始走向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教育,給予了塔拉更多的視角,在完成極其痛苦的自我修複後,她開始想努力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
當塔拉向父母控訴哥哥的家暴時,她的父母卻認為她被魔鬼附身了,并将女兒的這種反抗,歸咎于教育。
故事的最後,塔拉最終選擇離開了巴克峰山,走向了她燦爛明亮的未來。
她并不孤獨,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哥哥,站在了她的身邊。
對于原生家庭,她一直堅信,隻要她不放棄,她終有一天會照亮回家的路。
回望過去,塔拉從不怨恨過去的苦難:“我屬于那座山,它塑造了我。”
塔拉用她的真實經曆,告訴我們:原生家庭的确會影響我們的過去,現在,但絕對決定不了我們的未來。
在我看來,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我們在未來還有兩次機會可以撫平。
1、通過教育,不斷地看書、學習。
塔拉得以走出原生家庭,就是由于教育。
正是教育,給予了自小困在垃圾場的小塔拉更多視角,讓她得以窺見更廣闊的世界。
也正是知識增強了塔拉的見聞,帶給了她無盡的力量,使她的内心強大起來,再也不懼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
2、一段好的婚姻,和一個無條件愛你的人。
往往有着原生家庭創收的群體,都伴随着高敏感人格,會不自覺在感情裡讨好對方,陷入自卑。
如此,我們不妨在擇偶條件裡,把“無條件愛你”放在首位。
正如鄧超與孫俪,孫俪,一個曾經的不婚主義者。
她父母離異,母女相依為命,她見證了母親的艱難,也飽受了家庭離散帶給她的傷害。
直到她遇到了鄧超,鄧超的幽默、擔當,給予了孫俪足夠的安全感,也讓她逐漸消除了對婚姻的恐懼。
兩人攜手走入婚姻,已有十幾年,感情依舊甜蜜,兩個孩子因為有父母滿滿的愛,十分自信大方。
可見,一段好的感情,是真的能救贖一個人的内心。
原生家庭帶來的代際循環,終于在孫俪這一代得以終止。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天要剪斷與原生家庭的臍帶,去獨立生活,或是去組建屬于自己的再生家庭。
與其一直沉溺在原生家庭的創傷裡,不如轉頭看看現在,改變當下的心境,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局。
在最後,分享塔拉說過的一句話:“這些年的所有直覺,一直在教導我一個道理——隻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
作者簡介:單翼(富書作者),和500萬人一起更新生活認知,本文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